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書衣版):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書衣版):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

庫存=3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991070629011
網路與書出版
2018年6月20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991070629011
  • 叢書系列:FOR2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 x 20 cm / 普通級
    FOR2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為孩子發聲!

      別為了考試扼殺你孩子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以愛之名扼殺小孩,光怪陸離的怪獸家庭,猶如懸疑小說般的教養故事。

      。華人社會虎媽、虎爸的戰歌成了孩子的悲鳴。

      。你的孩子,他�她不是你的,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作者臉書追蹤人數破萬、UDN專欄點閱率最高超過8萬。



    名人推薦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

      李偉文 (作家)

      幸佳慧 (童書作家)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駱以軍 (小說家)

      盧蘇偉 (財團法人世紀領袖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蘇巧慧 (財團法人超越文創教育基金會前執行長)?????????????????????????


     





    推薦序:走進故事屋(楊翠)

    自序:記得那些臉 (吳曉樂)



    第1個家:人子,與貓的孩子

    第2個家:蟄伏在地表下的幼獸

    第3個家:必須過動

    第4個家:私的迷思

    第5個家:一脈不相承

    第6個家:天賦

    第7個家:寶玉的不安劇場

    第8個家:怪獸都聚在一起了

    第9個家:高材生的獨白



    後記?? ?莫失莫忘





    推薦序 走進故事屋



    楊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



      逐頁閱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好像闖進一座故事城堡。作者的文字清暢靈動,我依循書頁的節奏與動線,走進一間間故事小屋,見證了一則則生命文本。



      曉樂有很好的說故事能力。每個故事的開場,以一句去脈絡化的話語,鋪設一條時空甬道,讓主角現身引路,點燃故事的靈魂,營造懸念,開啟想像,搶奪你的目光,讓你不由自主想要繼續看下去。



      作者的敘事策略,不見張牙舞爪,也沒有虛文矯情,淡描實說,卻高潮迭起,每一則讀來,都讓我不禁鼻酸。這就是曉樂的文字魅力:簡潔、素樸、精確、有韻味,場景調度靈活,畫面感、戲劇性飽滿,營造出鮮活的臨場感。



      然而,曉樂高明的說故事能力,以及文字美學的展演工夫,都不是這本書真正動人的原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所以讓我們感到震動,是因為她掌握了故事本身的節奏與脈動。或者說,是因為她曾深深走進這些孩子的生命之中,與他們一同呼吸、一同吞吐這個世界的濁惡空氣。正因為緊緊貼靠過這些生命文本,所以她可以聽見青春生命的幽微泣聲,演繹著苦悶、傷痛、畏怯、憤怒、歡喜、欲望和絕望。



      曉樂「家庭教師」的身分,以及她的自省性格,讓她得以聽見這些故事,見證故事主角的人生惡鬥;也正是家庭教師的身分,她找到一個獨特的觀察與敘說位置。「家庭教師」與一般教學工作者不同,他們是一對一的,是目的明確的(孩子成績提升、考試亮眼);體制內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必須去討好他們,但「家庭教師」不是,在家長心目中,你是我花錢請來的「契約勞工」,隨時被評鑑,隨時被檢驗,也可以隨時被當掉。



      從某個角度來說,多數「家庭教師」是以執行家長的意志為目標;然而,事實上,「家庭教師」比較像一個中介者,他必須中介父母與孩子,尋求最好的平衡點,如此才能順利完成「家教」的使命,讓孩子保持最佳狀態,也讓自己能夠維持工作。



      然而,「家庭教師」又不僅是一個中介者而已;中介者可以游移,可以將自己客觀化,也可以隨時抽身離去,但家庭教師很難如此。家庭教師的工作場域,是別人的家庭,他必須進入一個私領域,才能扮演中介的角色。書中,曉樂發現自己早已成為一個陌生家庭的介入者,她不知不覺地介入他者的生活、親情、衝突,甚至還介入他們的祕密與傷痛。她也經常徘徊於「主動介入」與否的矛盾中;眼鏡仔一再遭受親情暴力,她掙扎許久,終究不曾挺身而出,自責不已;紀小弟被母親奪去理想中的人生,她挺身而出,卻被冷冷地揭露出「你是局外人」的尷尬處境。



      一個自覺與自省的家庭教師,必然會陷入局外人�局內人的困境,她會不斷自問,我是要參與其間,或是要保持距離?曉樂正是這樣的家庭教師,她對每一個受苦的生命主體,都不只是進入與離去而已,她不斷徘徊於觀察者與介入者、批判者與自省者的兩端,她的靈魂,也因而黏附了受苦者的傷痕。最後,這些故事,全都滲透進她自身的靈魂。也因為滲透自身,這些故事才能打動我們。



      這本書中的每一則故事,都是一場生命的惡鬥。故事中重疊著故事,不只是孩子的,不只是母親或父親的,走筆最後,作者現身,訴說自己與母親。然而,作者其實早已現身,早已穿梭在字字句句之間,嵌入每則故事場景之中,滲透到每個孩子的呼吸與換氣間隙。



      書中的每個孩子,無論他們在世俗認定中是成功或失敗,他們的生命,都烙印著奮戰過後的傷痕。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戰鬥,然而,他們的奮戰對象,卻都是至親,特別是母親。



      這個故事裡的母親,形象各異,卻都是以愛為名的劊子手。眼鏡仔的母親把他照顧得很好,但成績一旦不如她意,就狂亂施加暴力;陳小乖的母親自私冷漠,將孩子視為生命的負擔,不願回應他對母愛的渴求;若娃的母親緊迫盯人,愛的照顧成為無法拋棄的沉重負荷;巧藝的母親疲憊蒼老,只為拚著命給女兒念私校;茉莉的母親強勢嚴厲,總是對女兒下指導棋;紀小弟的母親以自己規劃的目標和節奏,逼迫他照章學習;漢偉的母親保護過度,強勢介入孩子的學習與生命場域;高材生的母親以「否定」代替讚美,逼迫女兒更上層樓。



      每位母親都用力過度,為孩子規劃人生棋局,檢視他們的落子方位與下棋節奏,母親的意志,嵌入孩子的每一顆棋子之中,讓他們沉甸甸難以舉棋。書中的孩子,因而都有著哀傷的靈魂。眼鏡仔在暴力下總是畏怯,他像一個無聲的遊魂。陳小乖更是讓人不捨,他聰明、秩序、理性、求知欲高、學習能力強,很會打理自己,然而,所有這些,都只是他換取母愛的路徑,是他以高度意志力,勉力維持的恐怖平衡。因為母親的冷漠與疏離,他的內在有一個祕密、一個破洞,一個隨時會引爆的X檔案。最後,企求不到母愛的眷顧,他終於選擇放棄自身,他說:「我沒有家了,這就是事實。」



      若娃與陳小乖相同,都是既傷痛又溫柔的孩子。陳小乖以張狂武裝自己,其實默默收納痛感,溫柔守望母親;而若娃則認知到,認定女兒有「過動症」、照顧生病女兒,是母親唯一的生命意義。因此,她寧可偽裝生病,配合演出,為了守護母親的生命價值,「我不能沒有A D H D」。



      漢偉的故事,更讓我低迴不已。故事媽媽、導護媽媽、愛心媽媽,是國小常見的校園風景,母親在教學場域的熱情投入,彷彿燃燒的星星,照亮了每個小朋友。然而,劇本並非經常如此。有個「好母親」,確實曾讓漢偉感到驕傲,但時間並不長,「好母親」變成魔怪,介入他與同儕之間,母親炙熱的愛,讓漢偉沾染難以聞問的氣味,成為友情的絕緣體,被世界放逐,終而自我放逐,「隨便你,都可以」成了他的口頭禪與人生註解。



      這些母親,甚至都不知何時丟失了自己的孩子。然而,曉樂並非意在建構「妖魔化」的母親形象,她以一個介入者的溫柔眼睛,穿透這些母親的生命底蘊,悲憫她們身上來自父權家庭的傷痕長年未癒,有的甚至還處身「傷痛進行式」之中。這些母親,多數也曾經歷各種輕視、疏忽、離棄、暴力、威迫,背負著這些傷痛,她們又被賦予看守孩子、教養孩子、決定孩子未來的所有責任。書中許多母親,總是擔心著,如果沒把孩子的成績提高、選項變好、未來點亮,會讓自己陷入被丈夫譴責、冷漠、離棄的險境。



      不曾被好好疼愛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人。愛是一種能力,然而,愛的方式卻需要學習。有些愛,可以有練習曲,在一遍一遍的演練中,逐漸完備這道習題。然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卻不允許有練習題,因為,至親的愛情雖然很牢固,但親情的傷痛卻也很頑固,父母每一次錯誤的愛情試驗,都可能讓孩子烙下永恆的暗影,埋下隨時會引爆的炸彈。



      後記中的作者現身,讓整本書縈迴著更溫暖的光色。有時我們會努力不夠,有時我們會用力過度,但更多時候,我們可以放下姿態,尋求和解。就算繞過一整個地球,親情的微光,總還是會在密林黝深處,閃爍引路,你傷痕累累,但返鄉不會無解。



    自序 記得那些臉



    吳曉樂




      我們服膺一套教育方法,往往是因為這套方法教出了「一個」成功的小孩,坦白說,這樣的想法其實很空洞,把小孩好的壞的打包成一團,再歸因於「父母的管教」,不僅忽略其個人特質,也忘了把他所處的環境納入考量。



      一樣的教育方法,可能打造出一個世俗眼中的成功模範,也可能將一個小孩的天賦摧殘殆盡,只是後者的情形沒人關心,我們不喜歡失敗的例子,只想傾聽教育神話。



      這些話不是我想的,是我的摯友、其中一篇故事的主角。

      書寫過程中,她的話反覆在我的腦海裡盤旋。

      在你看完這些故事後,你一定會問,這些過程有無誇大不實的色彩?



      很遺憾的,答案是——沒有。更多時候,我受到的誘惑是:想把那些發生過的事,寫得更正向、明亮且溫暖,不妨將那些傷害給淡化、舒緩吧。朋友說得沒錯,失敗的例子不太討喜了。



      可是,我不能這麼做。我記得那些臉,我記得他們的表情以及他們對我說過的話。若是為了取悅誰,而低估了那些傷害的施加以及承受,我就是曾經目睹了些什麼,卻做出不實的證言,我也對不起那些傷痕,因為沒人把它們記得。



      借朋友的句子來說,以下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




    其 他 著 作
    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書衣版):被考試綁架的家庭故事──一位家教老師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