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做烘焙不失敗的工法聖經
教育能提供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的功能。尤其在文化方面,教育可傳遞文化資產、可衍文化遺產及可創造文化遺產。夏惠汶前校長在1990年接掌開平後,他慧眼看到了精緻化服務業的發展趨勢,於1991年增設餐飲科,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經營,常被餐飲界流傳著「南高餐,北開平」的封號,更於2007年更名為「開平餐飲學校」,成為全國第一所餐飲專業學校。推廣烘焙教育也推展情緒教育、學生校內外實習,先臨摹後創新做中學等方式,讓開平學生不僅在校園中健康、平衡、愉快地成長及快樂的學習,並且在國內外的各項餐飲、烘焙技能競賽中表現優異,成功走出餐飲教育的新風貌,也為國內高職教育樹立改革的新典範。
國內正規的烘焙教學首推台灣區麵麥食品推廣委員會1967年台北市南港,由美國小麥協會協助創立的『烘焙人員技術訓練班』,該單位為擴大推動烘焙教學,在1982年改為「中華麵麥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搬遷至新北市八里區現今場所,更於1988年改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發展多元所務。1986年代台灣經濟快速成長,股票房地產飆漲,加上年輕人就學比率增加(當時有28所大學),烘焙業勞力短缺,烘焙教育需求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北、中、南職業訓練中心加入籌設烘焙食品職類,臺北市職能發展學院(前身為台北市職業訓練中心)於1987年開辦烘焙食品職類課程,接著很多職校的食品科和家政科的老師到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受訓後,返校也都開辦烘焙教學課程,當中首推台中高農和樹德家商。
早期烘焙教學教材中文版很少,很多人僅能參考烘焙班出版的《實用麵包製作技術》及《蛋糕與西點》兩本教材,教育部為推廣延教班及實用技能班,也邀請專家學者編輯教材,直到1996年之後國內烘焙書籍才大量出版,這些都是參考資料而已,老師對自己的學生教學都是需要先有教材方可教學。教材是一本工具書,讓學生在學校或出社會都可以受用,編輯要從原料、工具設備開始,找的產品種類範圍要廣,產品個個要有特色還要跟得上潮流,產品製作方法除了要清楚說明之外,還要告知失敗原因和解決方法,這種樣樣俱備的寫法的書籍很難找到,但我看了《做甜點不失敗的10堂關鍵必修課》書稿後發覺開平做到了,這是他們老師累積十幾年教學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這本書必可遊刃有餘使用於課堂教學,更可讓點心師父製作產品時奉為圭臬。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
施坤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