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4719
大衛•哈維
李隆生,張逸安,許瑞宋
聯經出版公司
2014年10月09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0844719
  • 叢書系列:Big Ideas
  • 規格: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Big Ideas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經濟學


















    美國最具權威的馬克思研究專家

    具有清晰解讀馬克思著作的天賦、思想界的巨人──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

    重讀《資本論》,對21世紀資本主義提出尖銳批判





    前言 近年來的資本主義危機

    緒論 關於矛盾



    第一部 根本矛盾

    矛盾1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矛盾2 勞動的社會價值與以貨幣來表示的價值

    矛盾3 私有財產與資本主義國度

    矛盾4 私人占用與公共財富

    矛盾5 資本與勞動

    矛盾6 資本是過程或東西?

    矛盾7 生產與實現之間的矛盾統合



    第二部 移動的矛盾

    矛盾8 科技、工作與人的可丟棄性

    矛盾9 勞動分工

    矛盾10 獨占與競爭:集中化與分散化

    矛盾11 不平均的地理發展與空間的製造

    矛盾12 所得與財富的不均

    矛盾13 社會再製論

    矛盾14 自由與控制



    第三部 危險的矛盾

    矛盾15 無止盡的複合成長

    矛盾16 資本與自然界的關係

    矛盾17 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



    結論 幸福但有爭議的未來:革命人道主義的希望

    後記 政治實踐構想





    前言



    近年來的資本主義危機




      危機對資本主義再造是重要的。正由於在危機的進程裡,我們遭遇到資本主義的不穩定性,接著重新塑造及改造以創造出資本主義的新版本。許多事物被放棄和浪費掉了,好留空間給新的事物。之前的生產基地變成廢棄的工業廢址,舊的工廠被推倒或轉型作為新用途,藍領社區進行都市更新。在其他地方,小農場和其所屬財產被大規模工業化農業或嶄新豪華的工廠所取代。創業園區、研發基地、躉售倉庫和配銷中心,在郊區住家的大片土地上到處蔓延,並透過高速公路網路相互連接。各大城市競相建造高聳華麗的辦公大樓、如詩如畫的文化建物和市郊區許許多多的超大型購物中心,機場裡充斥各國無數的遊客和商務人士,某些城市規模甚至倍增。發始於美國的高爾夫球場和封閉型社區,現在也可在中國、智利和印度看到,只不過周遭被許多四散違建構成的貧民窟所包圍。



      但危機的重心並不在於景觀的大幅改變,而是思想和理解方式、機制和主流意識形態、政治忠誠和過程、政治主觀性、科技和組織形態、社會關係,以及表彰日常生活的文化習俗和品味的大幅改變。危機嚴重動搖了我們對世界和在世界裡所處地位的認知。此外,作為新世界永不停息之參與者和寄居者的我們,不論是否贊同或被迫,都必須適應新的事物──即使當我們僅能透過我們所做的、思考和行動的方式,為這個混亂世界的本質產生微不足道的貢獻。



      身處危機中,很難看到出口的可能位置。危機並非奇特事件,雖然自有其明顯的觸發因素,但他們所代表的結構改變卻要多年之後才會開始產生影響。1929年股市大崩盤危機所產生的長期效應,在世界經歷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1940年代的世界大戰之後,最終要到1950年代方才完全解決。類似的是,1960年代末期國際貨幣市場騷動,以及1968年發生在許多城市(從巴黎、芝加哥到墨西哥市和曼谷)街頭事件所呈現的危機,之後經歷1944年所建立的布列敦森林(Bretton Woods)國際貨幣體系在1970年代早期崩潰、1970年代紛擾不安的勞工運動,以及直到發生美國雷根總統、英國柴契爾夫人、德國柯爾總理、智利皮諾切特總統,和最終中國鄧小平的新自由主義政治興起與鞏固之後,這場危機到了1980年代中期方才真正落幕。



      這是後見之明的好處,在危機完全發展完成之前,我們不難找出許多問題的徵兆。例如,1920年代貨幣財富和所得不均的浪潮,以及美國1928年房地產市場爆發的資產泡沫,都諭示1929年的大崩盤。事實上,從某個危機逃離的方式,本身內含了下一次危機的種子。1980年代開始的高水準負債和日增的全球解除金融管制,原意是透過促進跨區移動,用於解決和勞工之間的衝突,但結局卻是導致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的殞落。



      雷曼事件發生後,轉眼已超過五年,該事件導致金融崩潰的骨牌效應。如果歷史可資參照,此時此刻可以大膽預期應會看到重生資本主義出現的清楚徵兆(如果可能重生的話),但現在對於到底哪裡出錯仍眾說紛紜,並存在各式各樣的改革方案。新思路或政策的貧乏更令人感到驚異,我們的世界即使沒有更深化強調新自由、供給面和貨幣主義者的處方──緊縮才是治癒我們疾病的適當用藥,世界如歐洲和美國廣泛兩極化了;某些版本通常片面採取凱因斯需求面和負債擴張政策(如中國),卻忽略了凱因斯對較低所得者進行所得重分配的重要主張。不論採取上述哪種政策,結果都是對富人階級有利,他們現在已在國內和全球(如媒體巨擘梅鐸﹝Rupert Murdoch﹞)層次建構了日益強大的權貴政治。在其他地方,富人變得愈來愈有錢,對於排名全球前一百位的巨富(從中國、俄羅斯、印度、墨西哥和印尼,以及從北美和歐洲這樣的傳統財富集中地)來說,單單在2012年一年,他們的財富合計增加2,400億美元(根據牛津饑荒救濟委員會估計,這些錢足以在一夜之間結束世界的貧窮)。相對而言,大眾的福祉最佳狀態不過是停滯不前,或甚至較為可能的是加速(即使不是災難式的)下降(如希臘和西班牙)。



      中央銀行的角色,應該構成近年來重大的機制差異──美國聯準會(Fed)在全球層次擔任了領導(即使不是主宰)的角色。但從引入中央銀行之時起(英國在1694年是最早的例子),央行的角色便是為了保護和對銀行家紓困,而不是照顧一般人民的福祉。事實上,從統計的角度,美國在2009年夏天便可脫離危機,且幾乎全球各地的股市都已光復之前的跌幅,而這些和美國聯準會的政策完全無關。這是否意謂我們的世界屬於由各國央行獨斷管理的全球資本主義?這些銀行家最重要的職責是否為保護銀行和權貴階級的權力?若是如此,則對於解決目前全球大眾經濟停滯和生活水準下降的問題,看起來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希望。



      對於利用科技手段處理目前經濟難題的前景,存在非常多的討論。雖然新科技和組織形態的結合,總是對促進解決危機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個組合從未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近年來,「以知識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成為未來希望的焦點(生化醫療、基因工程與人工智慧位於最前線)。然而發明總是有正反兩面的影響。畢竟在1980年代,透過自動化造成了去工業化,例如在1960年代對工會勞工支付良好薪資的通用汽車。此外,取通用而代之的沃爾瑪也是如此,沃爾瑪目前是美國最大的私人雇主,雇用了大量非工會的低薪勞工。如果現今科技可以將我們帶向某個方向,則勞工雇用機會的減少和資本之智慧財產權報酬/經濟租的增加便會是唯一方向。不過,如果每一個人都嘗試尋租且無人投資於製造,則資本主義會清楚地將朝向一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危機發展。



      一方面,資本主義菁英及他們智識和學術的追隨者,看起來無能作出根本性的改變,或是對低成長、停滯、高失業率和國家主權轉移至債券持有人之手這些令人不滿的危機,找不出可行的出路。另一方面,傳統左派的力量(政黨和工會)明顯不能動搖資本的力量,他們在過去三十年被右派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攻擊所擊垮,而民主社會主義也已失去大眾的信任。1989年以後,既存共產主義的謎樣真實崩潰和「馬克思主義的死亡」,讓事情變得更糟。殘餘的基本教義左派目前主要存在於任何機構或組織的反對管道之外,他們冀求透過小規模的行動和當地行動主義,最終能導致某種令人滿意的巨觀選項。對自由主義者、甚至對反國家主權之新自由主義產生奇特和鳴的左派,他們在智識上受惠於像是傅柯(Michel Foucault)這樣的思想家,以及在難懂的後結構主義(偏好身分認同和認同政治、避開階級分析)大旗下重新組合後現代殘片的學者。自治論者、無政府主義者和地方主義者的觀點和行動到處可見,便為明證。然而,因為左派在不掌權的前提下尋求改變世界,造成權貴資本主義階級更加團結,他們主宰世界,卻不受限制的權力始終穩固。這個新的統治階級受到了擁有安全和監視力量的政府幫助,而這些政府絕對會以反恐之名,毫不猶豫使用它的警察力量來鎮壓任何形態的不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寫了這本書。我的取向有些不正統,雖然遵從了馬克思的方法,卻未完全接納他的處方,我們還擔心讀者會因此不能完全接納本書的論點。但如果人們想要跳離目前經濟思想、政策和政治的漏洞,則在此智識貧乏的時代,會明顯需要不同的探究方法和心態認知。畢竟,資本主義的經濟引擎顯然已身處困境,像蹣跚而行的老爺車,不是發出霹啪聲,就是沒有預警隨時會故障停下來、或是到處發出間斷性的爆裂聲。對每一個處在道路上某處的人而言,危險的徵兆大量出現在豐富生活前景的所有轉折裡。對於資本主義如何、甚至是為何陷入如此的麻煩,看起來並無一致的了解。但始終一直如此,如馬克思所說,全球危機總是產生自「中產階級經濟裡所有矛盾的實質聚積和有力調整」。1弄清楚這些矛盾應能大幅揭露嚴重困擾我們的經濟問題。無疑,這值得努力一試。



      將本書與眾不同思考模式應用在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了解,以得出可能的結局和政治後果,應該也值得我們一試。乍看之下,這些後果不太可能發生,更不要說實務上可行或政治上可被接受,但重要的是提出選項(不論看起來多奇怪),且如果條件成熟、情勢需要則加以使用。如此,我們便擁有了未曾想過、未曾碰觸的許許多多的可能性。我們需要一個開放的全球論壇,以考量資本在何處、可能流向何處和應該怎樣處置。我希望本書能對相關辯論產生一些幫助。



    後記



    政治實踐構想




      我們對資本矛盾的這番透徹審視,對反資本主義政治實踐有何啟示?它當然無法告訴我們,在圍繞著各種具體議題的激烈和總是複雜的鬥爭中,確切應該怎麼做。不過,它確實有助於我們制定反資本主義鬥爭的整體方向,而它同時也為反資本主義政治提供論據和強化理由。民意調查機構問它們喜歡的問題「你是否認為國家正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時,它們假定人們對何謂正確的方向有一定的概念。那麼,對我們這些相信資本正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的人來說,什麼是正確的方向?我們可以如何評估我們在實現相關目標上的進展?我們可以如何基於這些目標,提出謹慎和明智的建議(相對於那些藉由加深資本的勢力以回應人類的迫切需要之荒謬理論,它們確實是謹慎和明智的建議)?以下是從資本的十七個矛盾中推出來的一些建議,可提供政治實踐的方向,希望也能賦予它活力。我們應當以這樣的世界為目標而努力奮鬥:



      優先為所有人直接提供足夠的使用價值(房屋、教育和食物安全等等),而不是藉由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市場體系提供這些價值;這種市場體系將交換價值集中在少數私人手上,並以支付能力作為分配商品的基礎。



      創造一種交易工具,它必須能促進商品和服務的流通,但同時限制或排除私人累積金錢作為一種社會權力的能力。



      私有財產與國家權力的對立盡可能以共同權利制度代替(特別重視最關鍵的兩類公有資源:人類知識和土地),由公民大會和公民社團負責創建、管理和保護此類制度。



      私人占有社會權力的情況不僅受經濟和社會障礙約束,還成為人們普遍厭惡的病態異常現象。



      資本與勞工之間的階級對立由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化解,他們與致力滿足共同社會需要的其他社團協調合作,自由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何時生產。



      日常生活慢下來(移動、行走應當是悠閒和緩慢的),盡可能增加自由活動的時間,同時為自由活動提供穩定和維護良好的環境,不受戲劇性的創造性破壞影響。



      聯合起來的群體評估大家的共同社會需要並彼此告知,藉此為生產決定提供基礎(短期而言,有關實現的考量主導生產決定)。



      創造新的技術和組織形態,以求減輕所有形式的社會勞動的負擔,消除技術分工中不必要的區別,為自由的個人和集體活動釋出時間,並減少人類活動的生態足跡。



      藉由自動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應用,減少技術分工。剩餘的必要技術分工盡可能與社會分工分開。行政、領導和治安職務由族群中的個體輪替。我們獲得解放,不再受專家統治。



      賦予公民社團壟斷使用生產工具的集中權力,藉由公民社團動員個體和社群的分散競爭能力,產生技術、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創新方面的差異化。



      多元化潛力最大的是區域社團、公社和共同體中的生活與生存方式、社會關係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文化習慣和信念。區域之中和公社之間,個體自由、不受約束但有序的跨地移動獲得保障。社團代表定期聚會,評估、規畫和承擔共同任務,並處理各種規模(生物區、洲和全球)的共同問題。



      除遵循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則所涉及的不平等情況之外,消除物質供應上的所有不平等。



      逐漸消除為遠方的他人所做的必要勞動與自身、家庭和公社再生產中的勞動的差別,使社會勞動融入家庭和公社工作中,而家庭和公社工作成為非異化和非貨幣化社會勞動的首要形式。



      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教育、醫療、居住、食物安全、基本商品和交通運輸方面的平等福利,以保障免於匱乏的自由、行動自由和遷徙自由的物質基礎。



      經濟向零成長狀態靠攏(但保留地域發展不一致的空間),追求人類(個人與集體)能力的最大發展和不斷創新成為社會規範,取代對無止境複合成長的狂熱追求。



      利用自然力量滿足人類需要的工作應快速進行,但必須盡可能保護生態系統,維護一個地方的養分、能量和物質,重新學會欣賞自然之美,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我們確實可以藉由努力為自然作出貢獻。



      非異化人類和非異化創造性角色將出現,他們具有一種新的、自信的自我與集體存在意識。自由締結親近社會關係的經驗,以及對各種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同理心,將產生一個這樣的世界:人們仍將激烈爭論何謂美好生活,但人人皆同樣值得享有尊嚴和尊重已是社會共識。人類能力的永恆和持續革命將推動社會持續演化。人類將繼續不斷求新。



      不言而喻的是,投入戰爭、對抗資本體制中所有其他形式的歧視、壓迫和暴力壓制同樣重要;上述建議不能取代這些其他鬥爭,反之亦然。我們顯然必須聯合各方利益。




    其 他 著 作
    1. 反資本主義編年紀事
    2. 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
    3. 挑戰資本主義:大衛.哈維精選文集
    4.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全新修訂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