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探討ASD(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共病孩子教養的專書。
在看到孩子的共病前,請先看到孩子本身;
他是孩子,他也會有同齡孩子的各種需求,被陪伴、被愛與被肯定。
父母、老師看待共病孩子的心態與做法,
正決定著:其他孩子是否能友善對待共病孩子,
以及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在看到孩子的共病前,請先看到孩子本身;
他是孩子,他也會有同齡孩子的各種需求,被陪伴、被愛與被肯定。
父母、老師看待共病孩子的心態與做法,
正決定著:其他孩子是否能友善對待共病孩子,
以及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最讓共病孩子心碎的話:
「我跟你講了多少遍?為什麼老是講不聽?為什麼講都沒有用?」
這些話的底下,我們正在告訴孩子一件事:我們沒有其他方法,我們拿你沒?法。
當孩子出現共病,父母、老師及孩子本身,他們如此煎熬:
父母心慌、無助:
孩子一下子過動、坐不住,一下子又能在角落靜靜看課外書,他究竟是過動,還是自閉?
老師為難、無所適從:
特殊生想幹麼就幹麼,叫不動,說不聽,又不時出現惱人的狀況,讓人好崩潰。
共病孩子說不出的委屈:
我也想當父母、老師心中的好孩子,但我無法控制住自己啊。
當孩子出現共病,意中心理師建議:
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關係」最重要
當孩子出現共病,只要有ASD,一律以ASD為優先處理原則。而ASD最在乎你與他的關係,當「關係」良好,你所給予的建議、方法、提醒、叮嚀,他更能接受。
大人保持情緒平穩,以二選一選項,代替強迫、命令與要求
當固著性、社交困難、專注力缺陷、活動量大、衝動的共病孩子出現狀況,大人若情緒不佳,別急著應對,請委由另一半或其他老師處理。
是需求,非特權;讓孩子看見自身的「亮點」
「為什麼他不能夠跟別人一樣?」是許多老師與同學的疑惑,但這是因應共病孩子的需求。此外,大人的讚賞與肯定,能讓孩子擁有自信,例如ASD的專注、堅持,對於事物的興趣、熱情,ADHD對於事物的勇於嘗試、幽默、開朗、熱心。這份自信讓孩子在未來更能走入人群、適應社會。
當特殊生在校園裡的比例越來越高,幾乎班班有特殊生。意中心理師在本書,從ASD與ADHD共病孩子在生活、學習、人際、工作、感情、社會適應等層面,以極其柔軟、語重心長,但又提供具體可行的諸多技巧,因意中心理師最念茲在茲的是,大人能讓每個共病孩子,知曉自己的特質、優勢以及限制,合理地看待自己,且從自己的身心特質裡,找到未來適應這社會的強項。
本書特色
◎這本書為誰而寫?主要是為同時伴隨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共病(comorbidity)的孩子而寫。
在實務上,我經常接觸到不知所措的父母向我詢問:「當孩子是ASD,又是ADHD,該怎麼辦?」除此之外,有些孩子身上還同時出現學習障礙、智能障礙、強迫症、妥瑞症、憂鬱症、網路成癮、對立反抗、品行疾患等議題。
單一的ASD、ADHD診斷,就已經讓父母與老師感到焦頭爛額、心力交瘁。如果孩子同時出現兩種或以上的疾病、障礙,共病問題會更是錯綜複雜,相當棘手。
◎這本書的書寫對象?如果沒有特別的註明,主要以智能發展順利,輕度或沒有語言功能障礙或缺失的ASD與ADHD共病孩子為原則。
◎寫這本書的目的?陪伴這些孩子不容易。對當事人來說,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更是非常不容易。因為如此的不容易,所以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人對於共病孩子有全面的了解。
任何的情緒、行為、人際互動關係,以及教育的介入,如果能夠降低、減緩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痛苦,縱使只是些微的改變,也是改變。
更積極的是,期待在ASD、ADHD兩種障礙當中,找出這些孩子獨特的身心特質。思考不同的排列組合,掌握其核心特質,以摸索出相對應的陪伴之道。
◎雖然共病,但要共好!共病的存在,喚來了許多的難題,讓親師生疲於奔命。但命運的排列組合,卻也讓自己喚醒,找出不同身心特質交錯的各種可能性。相信孩子的身上,具備了你難以想像的可塑性。
ASD逐漸的讓你欣賞到他的堅持與專注,熱情與投入,對於簡單生活的美好追求。ADHD讓你見識到他的好奇與冒險,勇於嘗試,對於事物的不介意,輕鬆看待。
雖然共病,但要共好。期待ASD與ADHD共病的孩子們,雖辛苦,但依然能夠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名人推薦
◎余懷瑾(仙女老師)、林亮吟(心禾診所負責人)、卓惠珠(亞斯教母)、馬大元(精神科醫師;YouTuber;公視節目主持人)、黃雅芬醫師(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蔡傑爸(親子作家)齊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