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有人問這本書究竟想要表達什麼,或許可以用極為簡單的一句話來解釋,那就是「一口氣讀完世界史」!沒錯,這就是一本可以讓各位一口氣就讀完的世界史。
每當我談論歷史,經常會用到的一句話就是「人類5000年歷史」。因為歷史其實是一連串的故事。世界史是將所有事情串聯在一起的結果,而非單一事件。因此,我認為根本不應該區分西洋史或東洋史、古代史或現代史、政治史或文化史等,應該要首尾貫通地去理解所有的事情才對。人類歷史開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時間點大約是在5000年以前,以當時為起點,我們才會說人類有5000年歷史。
為了讓各位能夠一氣呵成讀完人類5000年歷史,本書捨去了許多枝微末節的內容。學習歷史時,背誦專有名詞之類的動作並沒有那麼重要。我認為重點是要去理解那些「大變動」,要能夠理解「人類是如何在那樣的大變動中生存下來的」。
撰寫這本書的契機是2020年在「日經Business電子版」連載的人類5000年歷史專欄。由於該連載大獲好評,許多讀者向編輯部表示「希望能夠出版成冊」,真是令人雀躍的評價。然而,當時的我已經寫過好幾本關於人類5000年歷史的書籍,說實話不太知道該怎麼處理這件事情。編輯部向我建議:「出口老師的歷史書,每一本內容都好長。好希望有一本一口氣讀完,就能夠掌握住整個局勢的書。」原來如此,就是這樣!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大幅度地將「能夠一口氣讀完」這個理念貫徹在這本書的撰寫上。然而,當時我有一年半的時間在與病魔纏鬥,耗費了不少的時間,好不容易才得以出版發行。
工業革命打破「氣候變遷係數」
對於生存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在人類5000年歷史中特別重要的「大變動」應該算是18世紀後半到19世紀初所發生的變化。
19世紀初,全世界最具經濟實力的是中國大清帝國與印度蒙兀兒帝國(將會在第10章中詳述)。回顧當時,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反轉成為世界的中心。19世紀可以說是一個西方取代東方成為世界中心的世紀。
這個「取代」其實是一個偶然的產物。19世紀的西方之所以能夠掌握霸權,是因為18世紀西方發起了工業革命,以及「民族國家」的誕生。然而,工業革命與民族國家,這兩項能夠讓全世界產生巨大變化的革命與創新在西方發生其實也只是偶然。
工業革命係由英國(正式名稱為「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所發起。講到工業革命有什麼了不起之處,那就是打破了「氣候變遷係數」。到19世紀為止,氣候變遷係數會在大國的攻防戰之間產生相當大的作用,主要是因為地球變得寒冷,許多族群開始從北方南下,造成局勢混亂、導致大國分裂。接著,地球變回溫暖狀態,大國復甦、政治又恢復穩定。如果我們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綜觀這些「大變動」就會發現歷史的劇本都會反覆重演。然而,工業革命所誕生的工業力量,卻打破了原有的氣候變遷係數。受惠於工業力量,大國不需要再等待地球變暖即可成形。
「想像的共同體」成為一種新興常識
「民族國家」這個概念出現了。西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號角響起後,民族國家終於在西元1848年的革命時成形。大約耗費了60年。
所謂「民族國家」,其實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比方說,當今現下,我們都會認為「自己是日本人。是日本的國民」吧!會認為「同樣是日本人」、「所以應該要彼此友好」。不過,仔細一想,雖然同樣身為日本人,大部分卻都是不認識長相、不知其姓名的路人甲。不覺得有點詭異嗎?而且,同為日本人,理論上大家都是自由且平等,不受天皇所支配,各自都是主權擁有者。
這就是所謂的「想像的共同體」。因為有了「想像的共同體」,我們才會在不知對方臉孔、姓名的狀態下,為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日本人感到深切的悲傷,或者也會因為知道對方在奧運比賽表現出色而歡欣鼓舞。以往沒有人會去思考這種問題。「民族國家」這樣的「人為產物」卻讓我們的內心有所牽掛與悸動。這種你我當今現下覺得理所當然的常識,在過去絕非理所當然。
西方發生工業革命,就是因為出現了民族國家這種「想像的共同體」,歐美列強才得以擁有壓倒性的強大力量。我想如果沒有民族國家這種機制,歐美列強是無法掌握世界霸權的。
「工業革命」與「民族國家」這兩大創新是歐美列強霸權的基礎。而後這兩大創新最終也影響到了全世界。
「一口氣讀完世界史」,就能夠期待「下一步」
19世紀後出現了「歐美先進國家vs.開發中國家」的形式。20世紀,其他地區的開發中國家拼命想要趕上歐美先進國家。而後,到了21世紀的現在,我們內心的疑問是「開發中國家何時能夠追上先進國家、超越先進國家呢?」
工業革命的產物「工業」,必須要有一個很大的系統架構。需要大量且複雜的機械、龐大的設備投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內燃機引擎為核心的汽車產業。
另一方面,從20世紀一路蓬勃發展到21世紀的資訊科技業,基本上只要擁有年輕且優秀的腦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設備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闖出一番事業。電動車不需要如內燃機引擎那樣複雜的結構。被稱作GAFA(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四大科技巨頭的大型資通訊企業過去都集中在美國,但是未來不知道何時在哪個國家又會突然出現足以匹敵GAFA的企業。或許會來自中國,也可能來自印度,搞不好還會出現在日本。這樣一想,讓人覺得有點期待呢!
我想只要掌握世界史的「大變動」,各位就可以好好期待歷史的「下一步」發展。「普丁?喔,他存在過」
換個話題,我們來談俄羅斯的普丁。普丁發動的戰爭迄今仍對世界造成動盪。
弗拉迪米羅維奇.普丁現在70歲(2022年11月)。或許他還能夠再努力奮鬥個5年,還剩個5年、10年。一旦他過世,就什麼都沒有了。
普丁的思考規模大約是以5年、10年左右為區間。他並沒有針對自己死後留下的影響做宏觀的規劃。沒有人知道普丁在思考什麼,只是自覺俄羅斯目前的弱勢,所以想要做些什麼。
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中,有提出包含逝世後的宏觀規劃、能夠打造出足以稱作「大帝國」的人物屈指可數。西方就只有凱撒、腓特烈二世、拿破崙一世,這三位人物。
所以,如果再過20、30年,是否會變成「普丁?喔,他存在過」呢!數十年後,回顧歷史應該會變成「這樣說起來,好像有普丁這號人物存在過呢!」
人類5000年歷史當中,有很多類似於普丁的人物。在當時、當地或許曾經發揮很大的權勢,但是一旦人死燈滅也沒有留下什麼了不起的影響。這種人物與那些死後會留下巨大影響的領導者有哪些不同?只要一口氣讀完世界史,我想各位就能夠體會得到。
用「大視角」提升「小視角」的解析度
我們在觀察自身所處的世界時,可以從大視角或是小視角,這兩種角度來觀察。
從大視角來看,普丁什麼都不是。
從小視角來看,普丁所造成的現況相當嚴重,必須積極思考因應對策才行。
任何一種視角都很重要。在一口氣讀完世界史的過程中,請務必同時用大視角與小視角這兩種視角來思考人類5000年的歷史。一口氣讀完世界史,也有助於培養大視角與小視角兩種視角。
我們通常比較容易理解用一口氣讀完的方式培養「大視角」這件事情。另一方面,「小視角」則是將視角著眼於細節之處,或許比較難以用一口氣讀完的方式培養。
不過,別擔心。我們可以藉由掌握大視角來增加小視角的敏銳度。
其實我們每天都會讀到很多的小故事。像是網路流傳的新聞,歷史方面則是會看一些自己欣賞的偉人故事、有興趣的時代或是題材,看看小說或是真實記事,有時也會看看歷史書吧!如果腦海中能夠浮現該背景處於人類5000年歷史變動的哪一個位置,就更能夠深入理解那些小故事所代表的意義。在大變動與文脈之間,掌握住那些小小的故事,腦海中就會清楚浮現個別事物的情境、當時登場人物或是造型,即可提升個人眼界看世界的解析度。
將人類5000年歷史濃縮在短時間內閱讀的這件事情,對於現在開始學習歷史的人,或是那些因為非常喜歡歷史所以已經讀了很多歷史書的人,應該都會是一種特別令人興奮的學習體驗。而那樣的體驗只需要透過這麼一本書而已呢!希望各位好好享受。
也期待各位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