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在路上【反抗文化經典】

在路上【反抗文化經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899609
傑克.凱魯亞克
何穎怡
漫遊者文化
2024年6月03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864899609
  • 叢書系列:經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經典


  •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美國文學











      用七年時間旅行,用短短三星期一氣呵成寫成的小說。



      「這本書改變了所有人的生命,也包括我自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巴伯.狄倫



      死氣沉沉的人生,再見!

      我要離開這個鳥地方,把生命丟到路上流浪!



      一部傳奇經典,一種新世代之聲,一本反抗文化的聖經

      二次大戰後,最激動人心的文學流派「垮掉的一代」代表作。

      西方旅行文學和背包客文化的聖杯、公路電影的原型。

      《TIME》百大最佳英文小說(1923 ~2005年)、美國圖書館廿世紀世界百大小說

      本版本特別繪製1947年—1950年凱魯亞克四趟旅行的行經路線地圖。



      薩爾是位對文學、爵士樂和女人充滿好奇的年輕作家,他在紐約有一群瘋狂的波希米亞好友,成天談論文藝創作,直到富於熱情與野性的狄恩加入這個圈子,薩爾的生活也面臨轉變契機:他決定追隨狄恩「在路上」的步伐,實現西部之旅的夢想,開啟通往體驗生命以及無限可能的那扇大門。



      全書以薩爾第一人稱描述,他與狄恩等人四度驅車橫跨美國大陸,展開一段段混亂而亢奮的旅程。他們漫無目的奔走,在路上體察流浪漢、農民、工人、少數族裔的生活,同時縱情於爵士樂、性愛與藥物,尋找另一種感官境界;在放蕩不安的生活基調之中,他們盡情地燃燒自我與探索世界,獲得絕對的靈魂自由。



      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1951年,將近卅歲的凱魯亞克花了短短三星期時間,不眠不休地把自己七年來與友人在公路上浪蕩的故事化為文字。凱魯亞克極力在語言上實驗「自發性文體」;為了避免打斷寫作的思緒,凱魯亞克刻意在書寫時不做隔行、沒有分段,最後成品是一幅長達三十六點五公尺的捲軸。



      這部作品寫成後屢遭出版社退稿,凱魯亞克自己修改過多達六種版本之後,才終於在1957年正式出版。這本小說被譽為定義了「垮掉的一代」,凱魯亞克也成了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著無數年輕人循著他的足跡去找尋人生真義。



      在路上:70年來影響所有人的反抗文化經典

      作家(Hunter S. Thompson等)、演員、搖滾樂手(Bob Dylan、Jim Morrison、Tom Waits等)、攝影師(Robert Frank、Stephen Shore、森山大道等),都坦言深受Jack Kerouac影響。



      垮掉的一代,開啟了六○年代的嬉皮文化與其他反文化……



    媒體評論



      「在任何一個以追逐浮誇為時尚,因而人們注意力破碎、敏銳性鈍化的年代,此書的藝術真誠性使它的出版得以躋身歷史事件……〔這本小說〕寫得漂亮,多年前凱魯亞克曾將他們的一代命名為『垮世代』,他就是主要化身,此書正是垮世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紐約時報》



      「《在路上》於一九五七年出版後,Levi’s牛仔褲多賣了幾兆條,濃縮咖啡機也多賣了一百萬台,並把無數年輕人送上公路浪遊。……垮世代的文學運動來得正是時候……疏離、不安、不滿,早已隱伏在那裡,凱魯亞克的旅途只是將它們指出來而已。」——威廉.布洛斯(《裸體午餐》作者)



      「遇見這部小說之後,我就像是車子上的車前燈,迷上了在路上的生活,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無法離開路上。」——森山大道

    ?


     





    引言節錄



      一九五七年九月四日星期三午夜時分,傑克.凱魯亞克與同居人──年輕作家喬絲.強森步出她在紐約市上西城區的公寓,到六十六街與百老匯大道交口的報攤等待送報車運來第二天的《紐約時報》。出版社事先告知凱魯亞克,該報將刊登他的小說《在路上》的書評,因此他們買下抽出來的第一份報紙。站在街燈下,翻到「時報書介」專欄的那一頁。書評作者是吉柏特.米斯坦(Gilbert Millstein),他寫:



      《在路上》是凱魯亞克的第二本小說,在任何一個以追逐浮誇為時尚,因而人們注意力破碎、敏銳性鈍化的年代,此書的藝術真誠性使它的出版得以躋身歷史事件……〔這本小說〕寫得漂亮,多年前凱魯亞克曾將他們的一代命名為「垮世代」,他就是主要化身,此書正是垮世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一如二○年代眾多小說中,《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被視為失落一代的宣言,看來,《在路上》也將在「垮世代」扮演同樣角色。



      凱魯亞克與喬絲拿著那份報紙,在鄰近酒吧的昏暗包廂反覆閱讀。喬絲後來在回憶錄《小角色》(Minor Characters)說:「凱魯亞克不斷搖頭,好像不明白自己為何沒有變得比較快樂。」最後他們回公寓睡覺。喬絲回憶「這是傑克最後一次以無名小卒的身分上床。第二天上午電話響起,他成名了。」



      第二天,記者想問的是「垮」的解釋,而非他的寫作,這個問題糾纏了凱魯亞克一生。他剛出版的書被《村聲雜誌》(Village Voice)評為「為時下難以捉摸的反叛精神發出了號召吶喊。」兩周前,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書《嚎叫》(Howling and Other Poems)才剛被控猥褻,在舊金山法庭受審,引起廣大討論;到了十月,法官克萊登.霍恩(Clayton Horn)裁定金斯堡的詩有「社會補償價值」。金斯堡將此書獻給好友卡爾.索羅門(Carl Solomon)、凱魯亞克、威廉.布洛斯(William Burroughs),以及尼爾.卡薩迪(Neal Cassady),詩集第一句經常被報章引用──「我見到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心靈被瘋狂摧毀,飢餓,赤裸,歇斯底里……」垮世代(Beat Generation)成為新聞,凱魯亞克則是「垮」精神幻化而成的肉身。



      大家認為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是為一個新世代下定義,因此,包圍他的問題總是書中所描述的生活種種。記者不在乎他是誰、花了多久時間寫這本書,或者他在寫作這條路上打算做些什麼。喬絲回憶,一開始凱魯亞克面對這些問題,總是「出奇地耐心有禮」回應「何謂垮」,說這是十幾年前從時代廣場的混混賀柏特.杭基(Herbert Huncke)那兒聽來的,形容疲憊至極的興奮,但是對凱魯亞克來說,垮這個字又與天主教裡的至福(beatific)有關,意指進了天堂的受福者可以直接認知上帝。關於這部份的意義,採訪者多半不甚了了,他們只想抓到可以順溜引用的話語,而不是「垮」這個時髦俚語在宗教意義上的引申。



      至於凱魯亞克解釋他花了七年公路浪遊,卻只需要三星期就寫畢此書,這些話對他毫無助益。他上史帝夫.艾倫(Steve Allen)的節目接受專訪,身分是暢銷作家,艾倫便諷刺說他寧可反其道而行,花三星期流浪,七年時間寫作。凱魯亞克自豪《在路上》的初稿是他一口氣三星期不停寫就的,作家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鄙夷說:「那不叫寫作;只是打字。」凱魯亞克終於受不了,抱怨說:「不是曾經有一段時期,美國作家可以不受形象販子與公關怪獸的騷擾?」媒體的反應極端無情,一直要到下個世代的人長大,凱魯亞克的特殊文體與引人入勝的生活視野才為他贏得嚴肅作家的地位。《在路上》早已成為美國經典,對凱魯亞克的肯定卻晚了許多。



      《在路上》出版時,凱魯亞克三十五歲,回顧起來,他的寫作生涯前半部集中於完成此書,為它找出版社,後半部卻致力讓世人忘了這本書。困擾來自人們視他為新世代的代言人。其次,他筆下的角色「狄恩.莫瑞亞提」個性如此刺激,記者期望他也該符合這個形象,儘管他一直堅稱「蹣跚」跟隨狄恩橫越美國的「薩爾.帕瑞德斯」才是他自己。



      訪問者對「薩爾.帕瑞德斯」不感興趣,也不想知道他在浪遊之餘的寫作生活。當凱魯亞克說他來自加拿大的法裔家庭,記者就擱下筆;當他說美國對他的移民雙親敞開雙臂,因此他熱愛美國,他們充耳不聞;當他說他不是「垮」份子,而是「孤獨瘋狂特異的天主教神祕主義份子」,如果他不是大半時間都與母親同住,過著「修道院一般的生活」,他根本無法寫作,記者還以為他在說笑。相較於狄恩.莫瑞亞提精力充沛的性格,或者「垮世代」的興起,凱魯亞克所說的種種太不刺激了。但是《在路上》的出版意義遠較報紙頭條來得深遠。凱魯亞克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許多年後,人們終於聽到了。



      凱魯亞克始終無法說服批評他的人──垮世代「基本上是追求信仰的一代」,但是他的朋友霍姆斯明白《在路上》的角色其實「是在追尋,他們追尋的目標是靈性的。雖然小小的藉口就能讓他們在東西兩岸奔來奔去,沿路享受樂子,他們的真實旅程乃是內求的;如果他們看起來似乎踰越了法律與道德的界線,也是因為他們企求在界線另一頭能找到信仰。」《在路上》可以視為與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等量齊觀的美國經典,主題在探索個人自由,挑戰「美國夢」所允諾的一切。



      跟其他經典一樣,凱魯亞克的作品也反映所屬時代對待女性與少數族裔的主流態度。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對海莉耶.碧綺兒.史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木屋》(Uncle Tom’s Cabin)的評語,也適用《在路上》這小說:「這書何其有幸,在無數人的心目中,它不只是一本書,而是打開他們的眼界,帶來覺醒。」凱魯亞克的作品讓我們得以跟美國兩位勇氣大師「薩爾.派瑞德斯,狄恩.莫瑞亞提」一起踏上公路──而他們可能是此族的最後族人了。




    其 他 著 作
    1. 在路上
    2. 在路上
    3. 在路上(電影海報書衣版) On the Road
    4. 在路上(電影海報書衣版) On the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