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448730
王德威
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麥田
2021年1月30日
400.00  元
HK$ 340  






ISBN:9789863448730
  • 叢書系列:不歸類_人文
  • 規格:平裝 / 1104頁 / 23 x 17 x 5.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60歲
    不歸類_人文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文化史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文學史敘述。

    第一本最創新, 多元,好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策畫主編

    歐美、亞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5位學者、作家執筆,184專文探索近四百年時間軸線的歷史、文化、文學議題與現象。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

    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

    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由哈佛大學出版社、王德威策畫主編,是近年英語學界「重寫中國文學史」風潮的一部重要作品。繁體版分上下冊,上冊從王德威序言、1635年〈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到1949年談沈從文的旅程〈從精神病院到博物館〉;下冊從1949年〈時間開始了:大躍進〉到2066年〈科幻中國〉。



    這部文學史集合美歐、亞洲、大陸、台港上百位學者作家,以180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儘管就章節表面而言似乎掛一漏萬,重點卻在於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總有待增刪填補。細心的讀者其實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換句話說,這本文學史不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譁」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有所得,也有所失。與其說《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意在取代目前的文學史典範,不如說就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矚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

    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作者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力求實踐「文學性」,是一種有意識的「書寫」歷史姿態。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完整豐富畫卷。

    ?


     





    目次(上)



    中文版序�王德威



    「世界中」的中國文學�王德威



    1635年;1932年,1934年

    現代中國「文學」的多重緣起�李奭學 撰,張治 譯



    1650年7月22日

    荷蘭戲劇、中國小說與開放的世界圖景�古柏(Paize Keulemans)撰,張治 譯



    1755年

    十九世紀中國的學問復興�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撰,張治 譯



    1792年

    時間的衝撞:現代的憧憬vs懷舊的想像�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撰,季劍青 譯



    1807年9月6日

    翻譯的現代性:馬禮遜的中國文學�黎子鵬(John T. P. Lai)撰,季劍青 譯



    1810年

    公羊想像與托古改制�班傑明•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撰,張治 譯



    1820年

    「以世界為家」:《鏡花緣》與中國女性�羅鵬(Carlos Rojas)撰,張治 譯



    1820 年

    晚期古典詩歌中的徹悟與懺心�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撰,張治 譯



    1843年6月下旬

    追尋中國烏托邦:作為文學事件的太平天國之亂�金環 撰,張治 譯



    1847年1月4日

    《西學東漸記》:跨太平洋翻譯�王智明 撰,唐海東 譯



    1852年;1885年

    原鄉裡的異鄉人:江湜與黃遵憲�田曉菲 撰,季劍青 譯



    1853年

    錯置的時代:西洋鬼子,中國天師�王德威 撰,季劍青 譯



    1861年

    早期現代中國的女性作家�魏愛蓮(Ellen Widmer)撰,張治 譯



    1862年10月11日

    王韜登陸香港�鄧津華(Emma J. Teng)撰,張治 譯



    1872年10月14日

    媒體、文學和早期中國現代性�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撰,季劍青 譯



    1873年6月29日

    翻譯的政治:走向世界語言�關詩佩(Uganda Sze Pui Kwan)撰,季劍青 譯



    1884年5月8日

    左圖右史:《點石齋畫報》�夏曉虹、陳平原



    1890年秋

    《海上花列傳》、方言小說與白話現代性的起源�戴沙迪(Alexander Des Forges)撰,唐海東 譯



    1895年5月25日

    新小說前的「新小說」�韓南(Patrick Dewes Hanan)撰,季劍青 譯



    1896年4月17日

    丘逢甲:涕淚飄零的詩學�蔡建鑫 撰,張治 譯



    1897年

    語言改革及其不滿�胡志德(Theodore Huters)撰,季劍青 譯



    1898年5月?

    邱菽園:南洋離散詩學的風雅與風土�高嘉謙



    1899年

    甲骨,危險的補品……�白安卓(Andrea Bachner)撰,張治 譯



    1900年2月10日

    未竟的翻譯與新小說的未來�橋本悟(Satoru Hashimoto)撰,張治 譯



    1900年夏秋

    落葉、哀蟬、國難、詩殤�吳盛青 撰,張治 譯



    1901年

    《黑奴籲天錄》到中國�韓嵩文(Michael Gibbs Hill)撰,季劍青 譯



    1903年9月

    福爾摩斯來華�魏豔 撰,張治 譯



    1904年8月19日

    借古喻今�馬悅然(Nils Goran David Malmqvist)撰,唐海東 譯



    1905年1月6日

    「文」與「中國最早的文學史文」�陳國球 撰,唐海東 譯



    1905年

    明希豪森的中國之行�許潔琳(Geraldine Fiss)撰,王晨 譯



    1906年7月15日

    章太炎:鼎革以文�石井剛 撰,張治 譯



    1907年6月1日

    東京和上海的全球劇場景觀�費南山(Natascha Gentz)撰,季劍青 譯



    1907年7月15日

    中國第一位女性主義者之死�胡纓 撰,劉子凌 譯



    1908年2月,11月

    從摩羅到諾貝爾�王德威 撰,唐海東 譯



    1909年11月13日

    南社:革命時代的古典詩情�吳盛青 撰,唐海東 譯



    1911年4月24日;1911年

    革命加戀愛�李海燕 撰,唐海東 譯



    1913年;2011年5月

    大同書:烏托邦小說�董啟章



    1916年8月23日,紐約城

    胡適和他的實驗�陳毓賢(Susan Chan Egan)撰,盧冶 譯



    1916年9月1日

    現代中國的「青年」之發明�宋明煒 撰,盧冶 譯



    1918年4月2日

    周豫才寫〈狂人日記〉�哈金 撰,王珂 譯



    1918年夏

    現代梵音�應磊



    1919年5月4日

    巨大的不實之名:「五四文學」�賀麥曉(Michel Hockx)撰,李浴洋 譯



    1919年5月4日

    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陳平原



    1921年11月30日

    台灣診斷書�林姵吟 撰,陳抒 譯



    1922年3月

    翻譯白璧德�韓子奇(Tze-ki Hon) 撰,季劍青 譯



    1922年春

    向愷然的猴子�韓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撰,李浴洋 譯



    1922年12月2日

    新文學與國文課�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撰,季劍青 譯



    1924年4月12日

    徐志摩和中國的浪漫主義�奚密 撰,唐海東 譯



    1924年5月30日

    聲音的魅力�陳平原



    1925年6月17日

    魯迅與墓碑�汪暉



    1925年11月9日

    梅蘭芳、丹尼蕭恩舞團與世界戲劇�葉凱蒂(Catherine Vance Yeh )撰,劉子凌 譯



    1927年6月2日,1969年10月7日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李惠儀 撰,李浴洋 譯



    1927年6月4日

    傳奇呂碧城�方秀潔(Grace S. Fong)撰,李浴洋 譯



    1927年8月23日

    巴金的無政府主義小說�宋明煒 撰,唐海東 譯



    1928年1月16日

    革命與萊茵的葡萄�王璞 撰,劉子凌 譯



    1928年

    病與浪漫�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撰,金莉 譯



    1929年9月

    性別、商業化和文學市場�杜愛梅(Amy Dooling)撰,金莉 譯



    1929年

    身為名人的作家�周成蔭 撰,金莉 譯



    1930年10月

    瑞恰慈與中國批評�童慶生 撰,盧冶 譯



    1930年10月27日

    獵頭之邀�王德威 撰,盧冶 譯



    1931年2月7日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0-1936年�王宏志 撰,唐海東 譯



    1932年

    黑嬰的〈異教徒戀曲〉(「Pagan Love Song」)�安德魯 F. 瓊斯(Andrew F. Jones)撰,張屏瑾 譯



    1934年1月1日,1986年3月20日

    大地尋根:戰爭與和平、美麗與腐朽�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撰,張屏瑾 譯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長征女戰士的回憶�楊海倫(Helen Praeger Young)撰,劉子凌 譯



    1935年3月8日

    論語言、文學和默片�賀瑞晴(Kristine Harris) 撰,王晨 譯



    1935年6月18日

    瞿秋白之死�若岸舟(Andy Rodekohr)撰,劉子凌 譯



    1935年7月28日、8月1日

    兒童中國:三毛傳奇�徐蘭君 撰,劉子凌 譯



    1935年12月21日

    《過渡》與定縣實驗戲劇�何曼 撰,劉子凌 譯



    1935年底

    一封台灣話文的「批」寄出�鍾秩維



    1936年5月21日

    《中國的一日》�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撰,盧冶 譯



    1936年10月

    木刻:流動的圖像�唐小兵 撰,劉子凌 譯



    1936年10月19日

    文章身後事�莊愛玲(Eileen J. Cheng)撰,金莉 譯



    1937年2月2日

    曹禺及其劇作�李如茹、蔣維國 撰,劉子凌 譯



    1937年春

    「吹號者」艾青�江克平(John A. Crespi)撰,劉子凌 譯



    1937年11月18日;1938年2月28日

    燕卜蓀、奧登與九葉詩派�童慶生 撰,盧冶 譯



    1938年6月

    尋找原鄉人�王德威



    1938年

    一個年輕詩人的畫像�陳大為



    1939年10月15日

    南京大屠殺的佚作�白睿文(Michael Berry)撰,盧冶 譯



    1940年9月3日

    新感覺派的詩學與政治�彭小妍 撰,盧冶 譯



    1940年12月19日

    中國性與現代性之間:費穆的電影藝術�黃愛玲 撰,王晨 譯



    1940-1942年

    延安的西洋文學課�王斑 撰 唐海東 譯



    1941年12月25日

    張愛玲在香港�李歐梵 撰,盧冶 譯



    1942年1月22日;2014年秋

    在戰火中寫作�周慧玲 撰,金莉 譯



    1942年3月16日

    台灣才子呂赫若�阮斐娜 撰,陳抒 譯



    1942年5月2日-5月23日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及其政治文化意義�錢理群



    1942年5月2日-23日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洪子誠



    1943年4月

    「趙樹理方向」�蔣暉 撰,劉子凌 譯

    ?

    1944年11月14日

    北有梅娘�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撰,盧冶 譯



    1945年8月1日

    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的聲音�安敏軒(Nick Admussen)撰,盧冶 譯



    1945年8月29日

    郁達夫失蹤之謎�陳榮強(E. K. Tan) 撰,陳抒 譯



    1946年7月15日

    文人與漢奸�蘇文瑜(Susan Daruvala)撰,盧冶 譯



    1947年2月28日

    記憶與創傷:從二二八事件到「白色恐佈」�孫康宜 撰,金莉 譯



    1947年秋

    朱光潛、沈從文和蘇格拉底�陳婧?



    1948年10月,2014年2月

    尋找徐娜娜�周文龍(Joseph R. Allen)撰,季劍青 譯



    1949年3月28日

    從精神病院到博物館�王曉? 撰,季劍青 譯





      目次(下)



    1949年;1958年

    時間開始了:大躍進�簡夏儀(Har Ye Kan)撰,張屏瑾 譯



    1951年9月;1952年9月

    新文學史的命運�張英進 撰,張屏瑾 譯



    1952年3月18日

    社會主義的世界文學�傅朗(Nicolai Volland)撰 ,唐海東 譯



    1952年6月7日

    報人、文人與旅人——劉以鬯在南洋�陳麗汶



    1952年7月

    文學史的異端�沈雙 撰,唐海東 譯



    1952年10月14日

    林語堂與「明快」打字機�石靜遠(Jing Tsu)撰,金莉 譯



    1953年末

    老舍和美國�蘇真(Richard Jean So)撰,張屏瑾 譯



    1953年;2019年

    已經寫了六十五年�王蒙



    1954年3月12日-7月13日

    胡風和他的追隨者�王麗麗



    1954年9月25日-11月2日

    地方戲登上國家舞台�伊維德(Wilt L. Idema)撰,劉子淩 譯



    1955年2月8日

    金庸武俠地形圖�宋偉杰



    1955年5月

    路翎、胡風與文字獄�鄧騰克(Kirk A. Denton)撰,張屏瑾 譯



    1955年

    香港現代主義與我�葉維廉 撰,陳抒 譯



    1956年

    周瘦鵑的羅曼史�陳建華 撰,張屏瑾 譯



    1956年;1983年9月20日

    亞細亞的孤兒�蔡建鑫 撰,陳抒 譯



    1957年6月7日

    穆斯林與中國拉丁化新文字�石靜遠(Jing Tsu)撰,李浴洋 譯



    1958年6月20日

    社會主義劇場上的《關漢卿》�陳琍敏 撰,劉子淩 譯



    1958年

    新民歌運動�田曉菲 撰,李浴洋 譯



    1959年2月28日

    《青春之歌》與文學修改�舒允中 撰,張屏瑾 譯



    1960年10月

    《饑餓》與馬華文學中的左翼敘事�莊華興、佘仁強(Kyle Shernuk)撰,陳抒 譯



    1962年1月1日;2017年

    錢理群的「倖存者言」�李浴洋



    1962年6月

    公共母題中的私人生活�王安憶



    1962-1963年

    普實克與夏志清的學術遺產�李歐梵 撰,陳抒 譯



    1963年3月17日

    傅雷與傅聰:文化世界主義及其代價�陳廣琛 撰,盧冶 譯



    1964年

    「紅色盛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陳小眉 撰,李浴洋 譯



    1965年7月14日

    紅色牢獄檔案�李潔 撰,李浴洋 譯



    1966年10月10日

    一九六○年代台灣的現代主義與鄉土主義�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撰,陳抒 譯



    1967年4月1日

    劉少奇的幽靈�錢穎 撰,李浴洋 譯



    1967年5月29日

    《紅燈記》:樣板戲與英雄革命�柏右銘(Yomi Braester) ,劉子淩 譯



    ?1967年

    金庸《笑傲江湖》�劉奕德(Petrus Liu)撰,金莉 譯



    1970年

    天使島詩歌:現代移民社群中的中國詩歌�姚錚(Steven Yao)撰,李浴洋 譯



    1972年,1947年

    尋找錢鍾書�胡志德(Theodore Huters) 撰,張治 譯



    1972年11月18日-1973年3月12日;2000年

    一次隱蔽的際會 ——《對倒》與《花樣年華》�黃淑嫻 撰,陳抒 譯



    1973年7月20日

    李小龍的神祕之死、中國民族主義,以及電影的遺產�張建德(Stephen Teo)撰 金莉 譯



    1974年6月

    楊牧:古典還是現代�奚密 撰,張屏瑾 譯



    1976年4月4日

    地下詩歌�柯夏志(Lucas Klein)撰,李浴洋 譯



    1976年

    撒哈拉流浪記�錢廣昌(Clint Capehart)撰,陳抒 譯



    1978年9月18日

    浩然的自我批評�王仁強(Richard King)撰,張屏瑾 譯



    1978年10月3日

    走進「白色恐怖」�廖炳惠 撰 金莉 譯



    1978年12月23日

    《今天》創刊——朦朧詩的興起及中國當代詩的流變�楊小濱



    1979年10月28日

    解凍時節�王德威



    1979年11月9日

    劉賓雁:忠誠的代價�林培瑞(Perry Link)撰,陳抒譯



    1980年6月7日;1996年4月,一個日期不明的日子

    雙城記�陳綾琪 撰 金莉 譯



    1981年3月;1985年冬

    樂與罪:李澤厚,劉再復,與文化反思的兩種路徑�涂航



    1981年10月13日

    食物、離散與鄉愁�宋偉杰 撰,金莉 譯



    1983年1月7日

    話語熱:一九八○年代中國的人道主義�黃樂嫣(Gloria Davies)撰,王晨 譯



    1983年春

    藏語現代自由詩的到來�勞倫•哈特利(Lauran R. Hartley)撰,王晨 譯



    1984年7月21-30日

    創傷與書寫�張誦聖 撰,陳抒 譯



    1985年4月

    在文學和電影中尋根�白睿文(Michael Berry)撰,王晨 譯



    1986年

    新時期的瘋女人�白安卓(Andrea Bachner)撰,王晨 譯



    1987年9月

    製造「先鋒」�余華



    1987年12月24日

    高行健:莊子的現代命運�劉劍梅 撰,張屏瑾 譯



    1988年7月1日

    重寫文學史�陳思和



    1989年3月26日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撰,金莉 譯



    1989年5月19日

    搖滾天安門�王敖 撰,金莉 譯



    1989年9月8日

    創傷和電影的抒情風格�葉月瑜 撰,王晨 譯



    1990年;1991年

    從邊緣到主流:王小波與王朔�佘仁強(Kyle Shernuk)、蘇和(Dylan Suher)撰,李浴洋 譯



    1994年7月30日

    孟京輝與中國先鋒戲劇�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撰,王晨 譯



    1995年5月8日

    何日「君」再來� 若岸舟(Andy Rodekohr)撰,李浴洋 譯



    1995年6月25日

    《蒙馬特遺書》�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撰,陳抒 譯



    1997年5月1日

    冷海情深�黃心雅 撰,王晨 譯?



    1997年5月3日

    逆子登場�吳文思(John B. Weinstein)撰,王晨 譯



    1997年7月1日

    一座「城」的故事�劉秀美



    1997年

    香港的奇幻回歸�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撰,李浴洋 譯



    1997年

    《黑眼圈》�謝永平 撰,陳抒 譯



    1998年3月22日

    小說的冶金者�朱天心



    1999年2月

    機器裡的詩人�施開揚(Brian Skerratt) 撰,張屏瑾 譯



    1999年3月28日

    韓寒的十六歲�吳漠汀(Martin Woesler)撰,張屏瑾 譯



    2002年10月25日

    重建雷峰塔�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撰,王晨 譯



    2004年4月

    《狼圖騰》與自然寫作�唐麗園(Karen L. Thornber)撰,王晨 譯



    2004年

    虛構的原鄉也是真實的原鄉�劉秀美



    2006年

    從李白到UFO�李潔 撰,黨俊龍 譯



    2006年9月30日

    網路詩歌�殷海潔(Heather Inwood)、田曉菲 撰,張屏瑾 譯



    2007年

    突然間出現的我�李娟



    2008年

    ???�古艾玲(Alison M. Groppe)撰,陳抒 譯



    2008-2009年

    《為龍》�李雯心(Casey Lee)撰,王晨 譯



    2009年7月7日;2010年10月1日

    從西夏到東北�王德威



    2010年1月10日

    李安的偽裝和變形�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撰,王晨 譯



    2011年6月26日

    在華語語系世界邂逅莎士比亞戲劇�黃詩芸 撰,王晨 譯



    2012年

    捍衛長篇小說的尊嚴�莫言



    2012年,2014年

    多元文化?少數民族?�佘仁強(Kyle Shernuk)撰,唐海東 譯



    2013年1月5日

    也斯與抒情�周蕾 撰,張屏瑾 譯



    2013年5月12日晚7:30

    少數民族「母語」詩歌�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撰,張屏瑾 譯



    2015年7月12日-22日;2019年8月5日-9日

    動物與「動」物,物事與物「勢」�陳濟舟



    2019年11月26日;2015年2月26日

    什麼是文學的世界?�蘇和(Dylan Suher)著,陳婧? 譯



    2066年

    科幻中國�宋明煒 撰,王晨 譯



    作者簡介

    ?




    其 他 著 作
    1. 眺望諸夏:後西方視野下的傳統中國去
    2. 危機時刻的知識分子
    3. 時代之書:《文訊》40本年選書評(1983-2022)
    4.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5.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6. 當代人文的三個方向:夏志清、李歐梵、劉再復
    7. 華語語系十講
    8. 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
    9. NCC NEWS第10卷08期12月號(105.12)
    10. NCC NEWS第10卷07期11月號(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