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守護生命之火:照亮中學生的未來

守護生命之火:照亮中學生的未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16062
貝蒂•施特利
陳脩平
三元生活實踐社
2020年8月28日
117.00  元
HK$ 111.15  






ISBN:9789869716062
  • 叢書系列:人智學世界觀.社會教育
  • 規格:平裝 / 354頁 / 15 x 21 x 1.7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人智學世界觀.社會教育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他國教育觀











      中學階段為何是脆弱的斷層?中學生最需要哪些陪伴與養成教育?為什麼我們不能再用自己的成長經驗來對應和看待現在的青少年?



      橫跨半世紀以來,作者擔任華德福教師及師資培育講師,教學生涯超過一半的時間在陪伴五到八年級以及高中階段的青少年,協助導入華德福教育在美國的公立學校體系,並提供諮詢給全球各地的公私立華德福學校,撰述多本探討青少年發展的專書。



      本書論及中學生的品格陶冶、情感領域的轉變、校園生活經驗、科技對青少年的影響、消費主義帶來的衝擊、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的關係等。從生理、心理、大腦科學、社會學的角度,廣泛探討中學生的教育和教養議題,並點出中學生心中擁有最寶貴的禮物——初次萌芽的生命理想、對世界的熱愛和探索精神。這也是最值得守護的「生命之火」!


     





    前言

    第一章 何時成為中學生?

    第二章 脆弱的斷層

    第三章 培育成熟的心智

    第四章 陶鑄品格

    第五章 三根必要的支柱

    第六章 中學男孩的世界

    第七章 中學女孩的世界

    第八章 情感生活的轉變

    第九章 中學階段的思考

    第十章 在校園裡

    第十一章 科技對中學生的影響

    第十二章 手機不離身?

    第十三章 中學生消費者

    第十四章 父母親也是人

    結語

    參考資料

    致謝



    ?





    前言



      一九九O年開始,有許多精彩的書籍論述到現代社會裡消失的童年,孩子被迫太快長大的後果為何,以及科技、廣告、物質主義對童年的影響。為什麼還需要這本書?本書的觀點有何不同?



      十一到十四歲之間的中學生涯是一個夾在中間、不上不下的階段。他們不再是兒童,但也還不是青少年。青春期的發動比過去提早了,平均在十二歲左右,女孩就開始初經,男孩開始夢遺。



      同時間也發生重大的神經生理方面的變化。一九九0年代開始的神經科學,研究了中學階段的年輕人,其腦部不同區域如何受到神經元、髓鞘、額葉蓬勃發展的影響。女生大約從十一歲開始、男生則是十二歲,他們的大腦及身體的急速成長與修剪深刻地影響著年輕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第二次生長大爆發以及青少年中期的額葉發育把年輕人推向執行功能或是朝向成熟的道路。



      國際知名的神經生理學家法蘭西斯•詹森在其著作《青春期的腦內風暴》(Frances E. Jensen, The Teenage Brian)裡寫道:



      額葉負責的是我們產生創見、進行判斷、抽象化與計劃的能力。額葉也是自我意識的來源,因此與我們判別危險的能力有關,我們運用大腦裡的這個部份明智地抉擇行動的方向。……連結著額葉的神經組織是最複雜也是最晚成熟的。「執行功能」是緩慢發展起來的,我們並不是天生就具備這些能力。



      事實上,青少年的大腦只達到百分之八十的成熟度。剩下的百分之二十依靠的是最細緻神經元連結,其影響重大深遠,並且解釋了青少年的行為舉止為何如此令人困惑——他們的情緒陰晴不定、一點刺激就大發脾氣、衝動而易怒;他們也無法好好地專注、跟隨成人的思維,並與成人建立連結;青少年常受到藥物和酒精的誘惑,也會陷入其他高風險的行動中。(引自詹森《青春期的腦內風暴》)



      丹尼爾•席格 在《大腦風暴》(Daniel Siegel, Brainstorm)裡提到:



      當一個人進入青少年期,大腦前端的區域發生劇烈的變化……大腦前端部份參與兩項重大任務:一是形塑我們自身的內部心智過程,例如思考和決策;另一是社會性的過程,例如同理心和道德行為。所以,當我們談到青少年階段大腦的發展,許多重大的變化與更高度的整合有關,特別是在大腦皮質。皮質區的進一步整合使人能夠執行多樣化的複雜功能,包含認知控制、情緒調節、掌握思考的要領、自我覺察、社交技巧等,這些都是在整個青少年階段裡出現、成形,並且持續變化著。



      臨床神經心理學家、認知神經科學家艾克霍儂•郭德堡(Elkhonon Goldberg)描述青少年中期的前額增長突增,他說:「這樣的發展提升並帶領我們脫離早期神經系統的不足、限制與缺陷。」(引自皮爾斯《超越——生物學的觀點》),郭德堡在其二00五年新作《智慧的悖論》(The Wisdom Paradox)一書裡繼續闡釋大腦終其一生的發展。



      十六歲之後,青少年開始邁向成人期,他們透過經驗和典範學習如何處理這些重大變化、如何擔負責任,以及如何在社群裡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中學階段,只完成了一部份的情緒和神經生理方面的成熟,難怪他們躁動不安並感到迷惘。每一件事在他們眼裡看來都是新奇刺激的,但他們缺乏判斷的能力,不知如何設定優先次序,也不知如何控制他們新近體驗到的本能衝動。

     

      十九世紀的藝術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創作了一幅版畫名為〈為那孩子的心靈爭戰中的善良與邪惡天使〉(The Good and Bad Angels Fight for the Soul of the Child)。畫面並不很戲劇化,但它令人感覺彷彿置身那個戰場中,強力有的惡靈特別對準這個年齡層的人進行攻擊——透過電影中泛濫的性與暴力場景、過量的網路訊息、電玩、手機、商業宣傳、以及鋪天蓋地而來的廣告和消費主義。



      所有這些負面的影響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把人類的靈性貶低到動物、機械、化學反應或是電腦的層次。但那就不是一個孩子了。



      本書書名《守護生命之火》」,生命之火指的是人類的最崇高特質,也是每一位孩子擁有的潛能。每一個孩子都帶著靈性火光——善、美、真的許諾,在童年的每一個階段裡漸次展開。



      守護這細微的靈性心火是我們作為父母和教師的嚴肅任務,我們必不可忘卻這份責任。現代世界對童年的無情攻擊是不分年齡的,而中學階段學生的開放特質使得他們特別脆弱,容易失去高尚的人性理想,伴隨而來的則是自我價值感的遺落。每一位中學生都是潛在的療癒者、塑形師、人性的承載者。中學階段的經歷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未來。



      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社群與團體的力量塑造著個人。智慧深藏在傳統裡,引導著人生的每個階段。人們信賴那些傳統,因為人們可以感受到那之中的深刻智慧。數百年過去,人們不再能碰觸到更高層的知識,而傳統不再有意義,變成只是蕭規曹隨的一種習慣。



      十五世紀是現代的發端,西方社會自那時開始更加重視個人,而較不看重團體。個人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直到二十世紀,個人與社群的脫離和斷裂變成一個嚴重的問題。歷史學者富蘭克林•包默(Franklin Baumer)稱呼二十世紀為「焦慮、荒謬與異化的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紀,情況日益惡化。在西方價值的影響之下,個人主義在東方文化裡也變得更加普遍,現在,東方社會也開始出現類似的問題。



      成人之間表現出來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已滲透到青少年和中學生,並使他們與家庭的連結變得鬆垮。除此以外,生活步調加快讓成年人覺得要回應和滿足孩子的需求是一件有壓力、十分掙扎的事。每個人都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一個人也可以自由地選擇要加入什麼社群、職業、家庭生活的安排甚至是性別。



      研究者、教師、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都指出,過去五年來,個人主義的特質也在孩童之間增強,並且成為共通的現象。年幼的孩子開始選擇自己要做什麼、吃什麼、幾點才要上床睡覺。到了中學階段,這種傾向更加顯著。



      對成人來說,個人主義是有益的,可以激勵創意與積極主動的作為,只要個人仍與社群保持連結,這是一條可行的道路。但在孩童身上,個人主義卻會造成困難,若孩子在家庭和社群裡扎根之前就開始太過強調個人性,他們可能會變得孤單、自我中心、缺乏同理。他們只知道自己要什麼或什麼可以滿足自己,卻不理解他人的需求。短期間或許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但人性的溫暖以及與人的連結是人類的深刻需求,也是朝向健康的社會不可或缺的。



      巨大的社會變遷



      科技、大企業、教養和教育方式的變化這三大因素對中學生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不恰當地使用科技產品剝奪了孩子健康玩耍、體驗大自然,以及放空、思考的時間。科技是一種工具,恰當運用時會帶來許多正面效益,但它也把超過兒童理解層次的影像和資訊帶到他們眼前。透過科技,孩子有可能參與網路霸凌,他們用手機分享相片、互傳簡訊、玩遊戲或接觸色情資訊。忙碌的父母把科技產品當作保姆,用來引開孩子的注意力,中學生也一樣受到螢幕的誘惑。孩童流連手機或電腦螢幕所造成的長期影響,最近才剛開始被學界正視並證實。



      大企業從中學生身上獲利甚多,因為中學生急於想變成真正的青少年。企業用了複雜的手法,確保「青春期市場」(tween market)的品牌忠誠度,這些介於十到十三歲的年輕人還無法區分事實和虛構的不同。大企業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法則並不感興,它們把孩子當成商品,只想從中獲利。



      父母和師長已失去信心,只能依據兒童健康發展法則來做決定,他們也失去了自己的權威。他們因為害怕小孩無法在成人的世界裡成功,所以選擇越來越早施加壓力給小孩。中學生被當成高中部低年級的學生對待,雖然他們還沒有能力去應付突如其來的責任。另一方面,為了孩子的福祉考量,想讓孩子慢學、慢活的家庭或老師,他們堆積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則越來越大。



      罹患孩童疾病、焦慮、學習困難的人數急速增加,而大量的孩子正在服用藥物進行治療。流行文化、排行榜、電視、電影、音樂、電玩等都充滿著性暗示的影像。孩童身處的環境中有越來越多侵略、攻擊、挑釁和暴力。雖然科技、大企業和不同於以往的教養風格有種種的負面影響,然而,孩子仍是孩子,有著愉悅、開放的特質,熱情、興奮地面對生命。



      中學階段是關鍵的時光,孩子正在?釀著他們的「成熟心智」——這個詞是神經科學家艾克霍儂•郭德堡所提出的,中學階段在形塑的是這些年輕人會屈從生理本能,成為衝動之下的?牲者;還是他們可以主宰、掌控、調節本能,並發展出慈悲和同理心,這樣的火光會繼續在他們的成年生活裡閃耀。



      中學生仍然單純天真、不諳世事。他們心中有理想,期待這個世界是一個和平之地。他們心胸開放、充滿熱情與創意。他們還沒畫地自限,把自己困縮在自己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的範圍內。若教師或家長能激發他們的興致並加以導引,他們會願意嘗試任何事情,挑戰無極限。每一件事都有可能。然而,因為這個階段的大腦發育情況,他們做出來的事常常看來很無厘頭。



      在我的旅行講學經驗裡,時常被家長問到同一個問題:「我們可以怎麼做去對抗流行文化無遠弗屆的影響?」情況就好像不受歡迎的陌生訪客突然進到我們的家,而一切都失控了一般。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幾位中學生的情形,這些例子告訴我們,他們的舉動與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的能力之間是有斷層、不相襯的。



      艾瑞克是典型的七年級生(國中一年級)。在校外教學時,他站在人行道上,撿起一顆石頭扔向一輛公車。幸好沒有砸中車子,駕駛也渾然不覺地繼續向前開。但艾瑞克自己則是嚇呆了,盯著自己的手,彷彿在問:「這是我的手嗎?我剛才丟了那顆石頭嗎?」他自己也被那股突如其來、不知由何處冒出的衝動嚇到了。



      依莉莎白感到不開心,因為她沒有收到喬瑟琳的派對邀請。為了扳回一城,依莉莎白決定要散佈喬瑟琳的一張(些)照片,那是她們有一次為了好玩,互相幫對方拍下一些(張)性感誘惑的照片。當依莉莎白被逮到是她散佈那張相片時,她的回應是:「我沒想到事情會鬧這麼大。反正,她當時若邀請我去參加派對,就沒事了。」



      藍尼坐班上同學媽媽的車去參加籃球比賽。他不喜歡那位媽媽的體味,就直接跟她說他可以推薦一款很好的香皂給她用。當藍尼看到這位媽媽出現在校園裡,就捏著鼻子,並要其他同學也跟他做一樣的動作。當被問到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時,他說:「我只是想幫她,但她不聽我說話。」



      菲利浦問一位七年級女生可不可以寄一張她的裸照來。他發誓看過後會刪除檔案。這位女生迷戀菲利浦,希望菲利浦也喜歡她,所以就寄出照片了。菲利浦之後把那張照片分享給他所有的朋友。女生說:「但是他說他會刪檔啊。」她無法理解為什麼菲利浦會背判她的信任。



      好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學生都在身心發展等方面的問題上掙扎,這些事情一直沒有改變。我們必須了解,因為強大的作用力影響著他們,他們的生活已經不同了,這使得中學時期是一段脆弱、易受傷害的階段,他們需要我們的支持與協助。



      本書想要檢視在教育研究中所發現的兒童發展,包含魯道夫•施泰納(Rudolf Steiner)在建立華德福教育時所提供的洞見,也包含神經科學的研究、社會變遷對中學生的影響,以及思索我們可以如何回應。



      我向來對兒童發展很感興趣,教了五十年的書,多數時間在中學和高中。我的教學經驗主要在華德福學校(這是依據施泰納觀點所發展出來的一個跨國界教育運動)。我也參與把華德福教育帶進公立學校,特別是在市中心貧民區的學校。除此以外,近二十年來,我與來自公立學校和其他私校的老師們共事,我了解他們的顧慮、掙扎以及對教育的熱情和投入。我也在法院及社區學校裡工作,使這些學校採用華德福教育的方法,收容曾經觸法、最後可能要進入特殊學校或少年觀護所的年輕學生。



      兒童發展中有一些面向是普世共通的,有一些則是某些族群或人口組成中獨有的。在網路和全球化的環境下,原本只出現在西方的問題,現在全世界其他地方裡也看得到。在國際村的年代裡,中學生所面對的危機也是全球性的。我在本書裡描述這個脆弱的斷層,以照顧細微心火的這個意象來說明如何培育出「成熟的心智」。



      我在全書中都使用中學生(middle-schooler)這個詞,比起每次都要寫下十一到十四歲(六、七、八年級)的男孩與女孩,中學生一詞不但簡潔,而且也能充份代表我們在探討的這群年輕人。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