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話
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妳的眼裡找到了天空。
這是我初中的時候最喜歡的一首詩。那個時候,超愛武俠小說的我,暗暗地打定主意長大後要離開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暗暗的期待有一天,會遇到一個心儀的男生,跟他一起海角天涯。就像梁羽生筆下的雲蕾與張丹楓,就像金庸筆下的郭靖與黃蓉。
一眨眼,已年過不惑,心儀的城市全部派駐了一個遍,這個願望依然沒有實現。
心理學家Alfred Adler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三十歲的時候,我覺得我就是後者。因為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很難對人建立親密的信任感,甚至信主多年,亦很難感受到上帝無條件的愛。後來,有一天,我聽到一首非常觸動我的歌:「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當你抬起頭,你將會發現:主已為你我而預備。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雖然小雨灑在臉上……」之後每次再搭飛機,望著飛機外面的雲層,我心裡都會響起這首歌的旋律,都會默默地提醒自己:縱然人生的低谷令人消沉,但上帝的應許卻從不改變。
後來,我把這種觸動寫成了一個故事,把我夢想的家庭生活描繪在裏面,用一對孩童的對話循序漸進地帶出一個父親的愛,我想用這個父親的愛來隱喻天父的愛,但是,連改了幾稿都覺得太過刻意。直到有一天,我再次讀到那首詩:
我的心是曠野的鳥,
在妳的眼裡找到了天空。
妳的眼睛是早上的搖籃,
妳的眼睛是繁星的王國
……
我忽然發現了故事裡的問題:深愛,是一同經歷過的事與物,堆砌而來。如果沒有彼此相愛的父母,又怎麼會有全然接納的親子關係?當我讓故事裡的太太滿足在先生的愛裡,忽然之間,整個故事就順暢了,那一對小兒女不但深深地知道自己被愛、被保護,更知道自己有能力去愛人,有能力去嘗試不同的人生,縱使那個父親常常出差,沒辦法陪在家人身邊,但是那種滿足的牽絆卻並不改變。
很幸運,這次找到了混混來幫我畫這個故事,我非常喜歡她筆下那個先生的少年感,尤其是眼神中的那份篤定,讓整個畫面都充滿了安靜的力量。我也很喜歡她筆下的太太對先生所流露出的繾綣意態,我相信她在他的眼睛裏真的看到了繁星的王國,真的找到了自己願意停泊的天空。
?? ?
此外,我也要特別感謝我的好友莊小茜,是她在朋友圈記錄四歲女兒的話,讓我得到靈感,用「天空是誰的家」串起了整個故事,還有為這個故事提供過意見和靈感的朋友:任戰鷹、郭南鑫、馬維欣、雷力誌……謝謝你們的鼓勵,讓我一直可以保有創作的動力。
最後,我也希望這個故事能成為每個讀者的祝福——有家庭的,可以令自己的兒女擁有心滿意足的童年;如果還在為自己的right one等候,亦能此心安處是吾鄉,因為重要的人值得慢慢等。
繪者的話
感謝作者Miryam的邀請與鼓勵,讓我有幸為她的文字繪製插圖;在這一筆一劃的繪畫過程中,常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彷彿重走了一遍童年,消化了某些過往的憂傷;同時也發現:每當回歸孩童初心,學著用愛與善意再去看那些人和事時,就會拾起許多曾被遺漏的美好。
這個故事是從一個天真有趣的提問開始的——「姐姐,樹是小鳥的家嗎?」隨著故事層層深入,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沉穩可靠的爸爸、愛意濃濃的媽媽,還有兩位天真可愛的小姐弟。這對愛慕情深的父母,把情意融入生活的細微之處,給予孩子包容與空間,潛移默化地讓他們體會何為「愛」。
這是一個圍繞著「家」,關於愛情和親情,飽含生活細節的繪本;無論小孩還是大人,都能從這些柔美的畫面與溫情脈脈的故事中得到滋養。
在構圖的過程中,我反覆揣摩了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在設計內頁時,我畫了姐弟倆時而在實景中追問,時而飄在天空中放飛想像;以現實與想像的結合,盡可能貼近孩子們常在虛實之間穿梭的思維方式。同時,為了結合這種虛實感,我更從大處著手,掌握頁面的疏密節奏:在現實場景的表現中,元素很密,場景刻畫細緻,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在想像時,則表現得很鬆,留白頗多,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間。這種虛實相生、疏密有致結合在一起,希望不造成緊張感,又不顯得空洞,使閱讀更加自然輕鬆。
為了緊扣主題,在畫面的設計中,都預先留下了「愛」的伏筆。比方說:第二頁媽媽調製咖啡的杯子沒有杯碟,原來杯碟在第四頁爸爸的書桌上,這樣便通過第三方的「杯碟」來傳遞出爸爸和媽媽沉澱在生活中的愛意。同樣在第四頁爸爸工作室的牆壁上,你會發現牆上掛起的照片中,爸爸在製作鞦韆,而這鞦韆,正是第一頁中小姐弟玩耍的地方,這樣便通過「鞦韆」傳遞出了爸爸對這個家庭的愛。透過繪本中這些耐人尋味的細節處理,不僅展示出生活中的濃郁愛意,更希望能激發讀者的探索興趣;讓您在每每翻閱之時,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思考──這也正是繪本閱讀的樂趣所在。
熱衷探索、喜歡發問,是小孩子的天性;繪本中前半部分小姐弟倆不停地提問,而後半部分他們漸漸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我通過把畫面場景分別向左、向右推動,來把這兩部分區別開來。一開始我將探索問題的過程,逐漸向畫面左邊推動。第一頁的視覺中心是鞦韆,
弟弟坐在鞦韆上發問;然後第二頁場景切換到鞦韆左邊的室內,孩子向媽媽尋找答案。在接下來的幾頁中,場景不斷地向左移動,孩子層層遞進地收集著父母給予愛的資訊。當孩子漸漸有所領悟後,轉而讓場景開始向右移,表達孩子開始進入自我思考的階段:延伸並碰觸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從而完成了一次對愛的領悟。
希望每一位看到此繪本的讀者,都能感受到家庭之愛,感受到夫妻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心靈的微妙連結;願每個家庭都去維護這份最寶貴的財富,並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