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暗流:當心理醫生也得到了憂鬱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393486
瑪莎.曼寧
吳傑民
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2019年10月21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578393486
叢書系列:
醫療保健
規格:平裝 / 242頁 / 15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醫療保健
分
類
醫療保健
>
疾病百科
>
精神科
同
類
書
推
薦
兒少先後天神經精神障礙及自然療法:妥瑞抽動、過動ADHD、注意力不集中ADD、學習障礙、亞斯伯格、自閉、強迫、智障、創傷後症候群PTSD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少創傷療癒球(孩子溫心守護組)
不懂睡眠就失眠:睡太多或睡太少,你都正在謀殺自己
和自己在一起:後疫情時代的孤獨
無痛思維:來自英國疼痛醫學權威,應對慢性疼痛的全新方式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成就是玩出來的
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
北國靈山:一位俄國精神科醫師在終年冰封的阿爾泰山上的心靈之旅
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
最高休息法──經耶魯大學精神醫療研究實證:腦科學×正念,全世界的菁英們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
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
內
容
簡
介
★ 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好評推薦!
★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好評推薦!
★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好評推薦!
★ 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好評推薦!
★ 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好評推薦!
★ 今日美國(USA Today)好評推薦!
★ 美國亞馬遜 4.5 顆星好評!
「憂鬱盤踞我,像濃雲押著天空,陽光穿不透,雨也下不來,只有無止盡的瀰漫,如人間有恨?延不絕。」—拜倫
「憂傷有明顯的跡象,你知道它來自何方,去向何處;憂鬱症卻沒有攜帶任何身分證明,它像個不速之客強行闖入你的國度。你不知道它的背景底細,它卻硬要在你體內長住終老。」—瑪莎.曼寧
「假如人間有一種徹底絕望與虛無的病,那必是憂鬱症無疑……,經歷漫漫長夜的好處之一是,對陽光更加敏感。作者不再是以擅用美麗學術詞藻自豪的治療師,而是真正能伴隨憂鬱症患者,並且從他們身上得到更多的治療者。」—台大醫院精神部 李宇宙醫師
根據調查,在台灣有百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憂鬱症,但這可能是低估的結果;而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高達百分之十五,更是不容忽視。心理醫生是幫助人們紓解精神壓力、排除心中疑惑的專業人士,然而如果心理醫生自己也有心理方面的問題該怎麼辦?
本書作者瑪莎.曼寧是一位成功的心理醫生、受歡迎的大學教授,在學術研究上亦有傑出的表現。而憂鬱症卻冷不防地闖入她的生活,使她的人生完全改觀。瑪莎身兼醫生和病人兩種角色,完整而專業地記錄與憂鬱症交手的經過——從一開始的幽默自嘲到從死亡邊緣重生,她領悟了人生最有益的真諦:學習和自己最害怕的事務交朋友。她沉迷於死亡的圖像並被自殺念頭所困擾,她徒勞地通過抗抑鬱藥和精神病諮詢來尋求救濟。對她丈夫布萊恩的憤怒情緒憋著,並擔心他們的女兒凱拉不能依賴她。
瑪莎知道自己必須調整生活的步伐,她去修道院靜思,和丈夫與友人去度假,但是憂鬱症就像罩頂的烏雲,如影隨形,揮之不去,最後瑪莎只得求助其他的心理醫生,而為了解除生活中的危機,她同意接受電擊治療。
本書是瑪莎以日記體寫成,詳細描述自身歷經憂鬱症折磨的心路歷程,基於本身的專業學養,本書對於憂鬱症各種徵狀的描繪頗為深刻,而作者自嘲自解的幽默筆觸,在回顧這段與病魔搏鬥的歷程時,適時化解了低迷的氣氛,也增添讀者在閱讀時的樂趣。
各界好評:
「穎慧、諷刺和絕望的絕妙組合,《暗流》說多精彩有多精彩。」——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充滿意想不到的愜意……誠實、風趣、充滿希望。」——達拉斯晨報(Dallas Morning News)
「幽默、坦率,尊重隱喻的治愈能力。」——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一本既動人又充滿吸引力日記。」——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充滿吸引力的讀物。」——今日美國(USA Today)
目
錄
目錄
序 聖馬大的憂鬱與救贖
致謝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序
序
聖馬大的憂鬱與放贖——當一位心理醫師自己病了
憂鬱盤踞我 像 濃雲壓著天空
陽光穿不透 雨也下不來
只有無止盡的瀰漫
如人間有恨綿延不絕 —拜倫
在醫院的病歷中,有一部分是記錄病情變化和治療進展的,稱為progressive note,慣例由醫師填寫。病人有時會要求查看病歷,好像有關自己的私密被記錄了,自己有權利知道;這種要求也會讓醫師覺得觀察治療病人的權威被質疑而感到尷尬。有人建議不妨病人書寫一份自己的病歷。
精神醫學的發展,仰賴很多病人敘述自己的內心經驗,提供精神病理現象學的知識。本書就是一個例子,作者瑪莎•曼寧在重度憂鬱症的漫漫長夜裡,仔細地記錄自己前後兩年的情緒和生活狀態。她採取的日記自傳體方式,是一種難得的病傳(pathography,一稱病蹟學)寫作。由於作者本身是個心理治療師,她的紀錄也是反覆自我觀看的過程。讀者從中可以發覺,當一個心理醫師自己生病時,如何逐漸解構自己的醫師角色,認同純粹的病人身分。這本著作可以說是另一類不假手於醫師,比較切近自我真實的「病歷表」。
憂鬱有許多描寫的方式,有像沙岡小說「日安」式白色透亮的憂鬱;也有詩人拜倫的黑色沉淪式憂鬱。每個人都有過憂鬱的經驗,對這種情緒並不陌生,憂鬱有時的確是浪漫的,富有創造性;但也可能是毀滅性的病疾,曾在古希臘時代被視為另一類瘋狂,這種瘋狂不是精神分裂病式的。憂鬱症患者有時會欽羨精神病患者的精力,嫉妒他們和上帝的某種聯繫,而自己已被上帝棄之不顧?假如人間有一種徹底絕望與虛無的病,那必是憂鬱症無疑,作者個人即是憂鬱症患者的治療師,但是在本身親歷這種絕望與虛無時,也驚異於其毀滅性的巨大力量。
瑪莎•曼寧是大學心理系博士班受歡迎的成功老師,病發那年春天正申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研究計畫。對於精神衛生學者而言,這個機構的研究計畫具有成就象徵的指標作用。無論發病是否和該計畫通過與否有關,她的確病得很深。憂鬱比死亡還沉重,像癌症在體內腐蝕一樣,患者會確信自己正邁向死亡,連自殺、加速死亡的力氣都沒有。如作者形容,感覺自己「像糞坑裡的屎一般」,渴望死亡是絕望的最後實現。不想死是恨自己,想死則是愛自己,自殺自是不足為奇。
憂鬱像隔代詛咒一樣附隨著作者的家族女性成員,包括妹妹的酒癮。瑪莎繼承了祖母的念珠和抗鬱藥物,像《刺烏》中的女性家族成員一樣,一個愛爾蘭天主教移民家庭的女性們,是否有著憂鬱等不凡的特質?
瑪莎•曼寧在娘家是堅強自信的大姊,婚後是操掌經濟權的妻子,先生在平時或她病中對她都很溫柔容忍。但是在這樣優越的白人中產階級女性中卻仍然有著為數頗多的憂鬱症患者,其中是否有性別政治的意涵,作者其實不甚關心。日記中描述某次參與聖燭節女性團體的儀式,瑪莎自覺格格不人,在成員為女性身體祈福的過程裡,使勁隱忍自己的荒謬感覺。本書著作過程中,女性同伴們曾提示其「女性口敘文學」的立場,但作者似乎無意於此,倒是流產的創傷多次出現於片段敘述,憂鬱還有著比單純性別抗爭更深的意涵。
在尋求治療的過程中,最難堪的是作者原為一個治療者的威脅。她習慣於以心理治療師訓練有素的表情武裝自己,有時想大喊「我還是一名治療者」,不斷地粉飾、抗拒與隱藏所有治療的作用與副作用。恍惚時,主治醫師的形貌會倏而扭曲,成為眼神深沉,牙齒尖銳,身上長毛的狼人。自我的喪失與害怕被吞噬,是一種從控制者成為被控制者的跌落。
最後,電氣痙攣治療的效果讓作者逐漸康復。治療引起的暫時失憶作用,也讓她不再與自己爭辯;當她接受自己是病人時,憂鬱反而消失了。長期被誤解的電療,在素來反對生物精神醫學的心理治療師身上,弔詭地獲得一次平反。不過,最值得一提的是病後的曼寧醫師,她做了結紮,像要永遠解決憂鬱的詛咒一樣,迅速地經歷由生到死,又再重生。治療後,憂鬱有時不能完全消除,痛楚會冷不防地出現;但也會偶有頓悟:人生可能不如預期的稱心如意,甚至難免朝壞的方向走;經歷漫漫長夜的好處之一是,對陽光更加敏感。作者不再是以擅用美麗學術詞藻自豪的治療師,而是真正能伴隨憂鬱症患者,並且從他們身上得到更多的治療者。
精神疾病從發病到社會對待與治療,最後都會觸及人的存在等哲學命題。作者將生病前後兩次宗教避靜活動逐日用心寫出,藉以包紮自己的憂鬱症。瑪莎是作者的母親以聖經中勤樸、有信心的聖瑪莎(St. Martha)命名的。福音書中記載:當妹妹馬利亞在耶穌腳前聽道時,瑪莎一個人忙著伺候備餐,不被耶穌嘉許,更添思慮煩擾。在天主教文化中,瑪莎是家庭主婦與女服務生的守護神,她的角色也饒富現代性,性別解讀在這裡依然有效。
復原與寫作此書時的瑪莎•曼寧對憂鬱和生命的態度是謙遜的,齊克果曾引用瑪莎的兄弟拉撒路的死亡與復活,討論絕望與死病的關係。有信心盼望的時候,死亡的疾病仍不致於令人死亡,這種訓義切合於憂鬱症的治療,憂鬱是槁木死灰的病。國內宗教精神醫學的發展,仍然缺乏像《暗流──當心理醫生也得到了憂鬱症》這樣的論述。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