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我們在德國IB學校學會的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798254
凱若Carol Chen
天下文化
2019年9月30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4798254
  • 叢書系列:教育教養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教育教養


  • 親子教養 > 教育現場 > 他國教育觀











    孩子努力的目標,

    就是發展成為最佳版本的「自己」!



      108課綱正式上路,很多家長都在問:

      「素養是什麼?去哪裡補?」「評量卷哪裡買?」

      「學習歷程是什麼?怎麼下載?」




      且慢!素養=知識+能力+態度,

      不是靠補習、寫評量就可以養成的;

      學習歷程無法下載,而是要「每學期逐步上傳」。

      世界變化越來越快,傳統的學習方式已經追不上了,

      各國的教育系統如火如荼的改革中,

      為的就是培育能夠真正面對未來挑戰的人才,

      然而最根本也最關鍵的,卻是家長無誤。

      父母放下迷思,孩子才有機會!



      IB系統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只學科表現優秀,更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許不是每一個關心子女教育的家庭都有機會將孩子送進IB學校,但我相信在凱若真誠坦率的分享中,各位家長一定能有所啟發。——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科技資訊總監陳巧茵



      雖然凱若講的是遙遠的德國IB學校,但是她娓娓敘述女兒如何從單純的熱愛打球到順勢發展、鎖定自己的生涯方向,卻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親子作家彭菊仙



      旅居歐洲的作家凱若因為有跨國搬家的計劃,為小學畢業、剛從台灣搬到德國生活的女兒選擇了以英語為主、德語為輔的IB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原本看中的只是IB系統通行世界一百五十個國家,不管搬到哪裡都能順利銜接的優點。沒想到這個誤打誤撞的決定,竟改變了原本宣示「不想升學」的女兒。



      四年來,陪伴女兒在德國求學,凱若體認到了——在強推孩子進入「學歷軍備競賽」,或苦口婆心勸他們讀書升學之前,身為父母,我們得先思考清楚「學歷」二字的意義。很快的將來,二十多歲時拿到的文憑和證照,只能幫助我們找到第一份工作,後續就得靠自己不斷為自己升級,才能維持競爭力。



      而她現年十五歲的女兒在德國IB學校學到了:

      了解知識的樂趣和意義,主動投入學習

      有系統的學習收集與分析資訊,產出自己的論點

      循序漸進內化邏輯推理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時常思考「如何應用所學來解決問題」

      探索自我,找到人生的志向:運動管理



      這些都是孩子面對未來挑戰時需要具備的能力,

      凱若家的經驗,值得每一個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參考。



      ※?? ?IB是什麼?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文憑課程,簡稱IB。它是一種獨立於各國教育體制之外的學制,其課程制定與教學方法,有別於各國的義務教育。現在全世界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都設有IB學校,提供3-19歲的學生相當於小學→中學→高中的課程,強調國際化與全人教育,重視均衡發展,鼓勵學生探索自我、獨立思考。



      這本書絕對不是IB學制的「推廣書」,而單純是一個母親與一個孩子在IB學校生活的點滴紀錄。當中我寫下了身為母親,在孩子受教育過程中面對的價值觀衝突、擔憂,與反思,也記錄下女兒「轉大人」這些年所經歷的故事,以及對她的長遠影響。——凱若Carol Chen

    ?


     





    推薦序│ 培育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陳巧茵)

    推薦序│ 非常值得參考的「學習歷程」示範?(彭菊仙)

    自? 序│ 「改變」對父母來說,更難!

    ?

    輯一人生必經的求學路,媽媽陪你

    1????? 當女兒宣告「再也不想繼續讀書」????????

    2????? 我是誰?從絕對多數到唯一一個

    3????? 沒有標準答案的學習,讓孩子當舵手

    4????? 不會?學就會了!

    5????? 明星學校、重點科目?父母放下迷思,孩子才有機會

    6????? 親師會談的感動與挫折

    7????? 被教練拒絕出賽而學會的「自我負責課」

    8????? 塞納河畔的餐桌激辯

    9????? 面對校園霸凌:「仁慈」kindness 是嚴格的家規

    10??? 他當然不只是個孩子,上警局做筆錄

    11??? 正確看待學歷

    ?

    輯二我們這樣迎擊不可知的未來

    12??? 國際大學日:興趣的確能當飯吃

    13??? 追求專業,絕不只是快樂學習

    14??? 九年級的重頭戲:職場實習

    15??? 女兒上班囉!

    16??? 自主學習不是口號,是每日實踐

    17??? 從創意、活動與社會服務中,探索自我

    18??? IB系統怎麼訓練分析表達力?

    19??? 跨學科教學

    20??? 歷史課,不只學歷史???

    21??? IB這樣教語言

    22??? IB絕對不只是一張文憑,MYP中學階段更為重要

    23??? 自律與尊重,行為與本質

    ?

    結 語放心,讓孩子展翅高飛





    自序



    「改變」對父母來說,更難!(節錄)




      我與母親兩人都是考試常勝軍,聯考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但不同的是,我離開校園沒多久就創業,從未用過畢業證書求職也活了下來,所以一向抱持著「學歷未必有用」論;然而我的母親依然信奉「成績�學歷是機會之鑰」原則,接手隔代教養我家的女兒。想當然爾,衝突絕對是必然。我時常必須靠著越洋電話或視訊調解她們之間的糾紛,掛下電話,想念女兒又不知所措的我,時常哭著入睡。



      最後我妥協了,讓從沒去過安親班或補習班的女兒,開始上數學加強班。看似是解決之道,卻讓一向無憂無慮的女兒,開始抗拒「學習」這件事。每天到學校,她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和朋友閒晃和打躲避球,其他課程一概排斥,這讓我十分憂心。我擔心的不是她成績不好,而是她完全放棄了體會學習的樂趣。這世界很大,她的未來還很長,如果還不到十二歲就已經每天只想熬日子過,熬了中學熬大學,熬了大學熬上班,那人生有什麼意義可言?



      我知道她並不是不喜歡「學」,而是討厭這種學習的方法。對她有興趣的事,例如《哈利波特》,她可以如數家珍,但她討厭像個機器人般,用碼表測量做數學題目的速度,她的成績的確因此進步了,但她卻更討厭數學了!我心中很糾結,因為我自己的數學也很差,但是我一直被教導的觀念就是,因為聯考會考,所以要硬著頭皮練習,直到熟練如同反射動作才行。雖然我也討厭這樣的考試和讀書方式,另一方面卻又覺得「我可以,你應該也可以」、「學習不總是快樂的,你需要接受磨鍊」,那搖擺其間的不知所措,真的讓我頭疼到三天三夜睡不好。



      其實我並不完全認為背誦或反覆的練習都是負面的,我認為所有技能都是熟能生巧,我也不認同「只需理解、不需練習」的觀念。然而,我也認為光靠記憶與練習,無法啟動孩子的思辨能力,這樣的「素養」卻又是在未來社會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我感覺腦袋被「新」與「舊」卡住,無法動彈。我無法在大力堅持A是對的同時,看著女兒必須做B,還得要做到盡善盡美;更無法在她做B行動的時候,忍住不去思考是否A才是正道,是否有其他方式更好。而身邊很多與我有相同困擾的父母親不計其數,特別是在無數次「教育改革」之後,新課綱要上路之際,許多爸媽更是徬徨。沒錯,教育制度與內容都應該要革新,也已經在緩慢調整中,但如果老師與家長的觀念不改變,那就等於「換湯不換藥」,再怎麼改,孩子都仍舊被我們卡住的觀念與做法給箝制。



      過去一個十年的變化不大,新與舊的拉扯沒有那麼多,但現在可是三年就一個世代大轉變!我們必須先承認,自己就是「舊時代」的產物(至少承認,我們在體制裡求學,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雖說「舊」並不代表不好,而且有許多好的價值的確應該傳承(例如能吃苦、懂尊重),但也應該認清有許多的想法與做法,在現代的孩子身上的確已經不適用。他們的未來,屬於他們,而我們對於他們即將進入的未來,所知非常有限!



      何時該要指導,何時又該閉上嘴?何時該要插手,何時又該放手?哪些事絕對要堅持,哪些又該保有彈性?這些問題沒有一本「育兒聖經」可以依循,完全得靠身為父母親的我們,首先自我覺察,接著思考咀嚼,而後採取深思後的行動。這一切的確像是一場「賭局」,也沒人說得準哪樣最好。我們都在過程中與孩子們一起經歷,一起學習,然而,父母的改變往往比孩子的還要艱難。畢竟我們就在原本的教育環境與制度中成長了數十年,就算有覺得需要改革之處,或許潛意識中都仍舊深受影響。



      真正改變的不是孩子,是我



      半年後,女兒終於決定向好朋友們說再見,到德國與新家庭同住,展開新的探險旅程。當時一家團聚的快樂,讓我只看見美好的一面,女兒也是。過了蜜月期後,我很快地進入了相似的糾結情境中,而這次,我要面對的不是女兒,而是我自己。



      女兒在新環境中如魚得水,她融入得既快速,又順利,甚至有時會讓人有種錯覺,認為她好像從小就是在歐美受教育與成長那樣地般的「無縫接軌」。雖說還是不怎麼喜歡數學,但有許多她擅長也熱愛的科目,特別是體育。過去她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打打躲避球,現在籃球卻變成她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大部分,在校隊的表現還能寫進她的成績與履歷之中,因此還拿了全校僅有幾個名額的「均衡發展獎」。她在學校擔任小幾屆學弟妹的籃球校隊助理教練,今年還有機會進入漢堡職業籃球隊實習,往她的夢想「運動管理」更前進一步。



      若旁人只看見她綻放的微笑、成熟獨立的態度,可能會誤以為這一切對媽媽我來說非常容易,然而事實上,這四年在異鄉撫養孩子,特別是從台灣到這來的女兒,我在教養方式上的改變調整,幾乎可說是天翻地覆。在整個社會環境、學校教育,甚至在家裡頭,我都變成如「釘子戶」般的「少數」時,真正要改變適應的人不是孩子,而是我。



      在這本書中,我想與你們分享這四年裡寶貝女兒的成長故事,與我身為人母的改變之旅。我會在她同意的範圍內,很誠實的告訴大家我的糾結、我所面對的衝突,以及最終我們如何一起走過來的點點滴滴。這當中當然也包括不同教育環境所帶來的衝擊與學習,特別是她如何從懵懂且討厭上學考試的小女孩,到現在能篤定的朝她的人生下階段邁進,並且重新理解「學習」的意義與有趣之處。



      希望接下來這本書中的某些部分會給予你一些安慰,至少知道,我們都是同艘船上的人。不管今天是在台灣、在德國,或在我們今年即將移居的西班牙,無論教育制度是哪一種系統或會「改」成如何,同為今日父母,都得要思考如何陪伴我們的下一代,準備好面對快速變遷的世界,走出屬於他們的未來之路。



    推薦序



    培育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


    ?

      好友凱若即將出版新書,與讀者分享她十五歲的女兒在德國的IB學校就學的經驗,她邀請我為新書撰寫一篇推薦序,我當然非常樂意。



      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在找「最好的教育體系」,我自澳洲雪梨大學畢業後即投身國際教育工作,二十年來接受過不同國家課綱的培訓,也累積了許多教學現場的經驗,從最早的澳洲國家教育課綱,到英國國定課綱、香港、新加坡、美國課綱、IB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現在在芬蘭教育前線研究芬蘭課綱,已經邁入第四年。接觸過這麼多不同的教育系統,我最推崇IB國際文憑課程。

    ?

      雖然在台灣,大家對IB還是很陌生,它自一九六八年起,在全世界超過一百五十個國家,提供四個階段的國際文憑教育,包含小學(PYP,三到十二歲)、中學(MYP,十二到十六歲)、大學預科(DP,十六到十九歲)和專業認證(IBCP,十六到十九歲)。最特別的是它獨立於各國教育體制之外,但因其培育出來的學生不只學科表現優秀,更具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國際上的頂尖大學皆採認IB學歷。

    ?

      就我的觀察,IB課程不間斷地培養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從小學開始,引導孩子發問,練習問好的問題,研究不同主題,學習也一定結合真實世界。到了中學,批判思考、表達溝通能力的訓練,也是每個學習科目都必須融入的元素。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及面對的社會現狀,對任一學習科目提出質疑,而老師的角色轉換為陪伴探究和引導。

    ?

      凱若在書中提到「面對變化不可測的職場,一個人能否時常並持續升級自己的能力、能否以正面樂觀的面對改變,將成為未來生存的關鍵。」其實這也是當今各國教育主事者,包含台灣,正在想方設法追趕上的終極目標,而我認為IB系統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領先群倫,做得相當出色。



      據我了解,目前台灣的IB學校屈指可數,或許不是每一個關心子女教育的家庭都有機會將孩子送進IB學校,但我相信在凱若真誠坦率的分享中,各位家長一定能有所啟發。


    陳巧茵(現任芬蘭赫爾辛基國際學校科技資訊總監、

    前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Project Zero講師)




    其 他 著 作
    1. 數位游牧:第一本幫助你擺脫辦公室的夢想生活指南
    2. 數位游牧:第一本幫助你擺脫辦公室的夢想生活指南【首刷限量贈品開啟數位游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