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遍地風流(新版加收錄10篇阿城經典短篇)

遍地風流(新版加收錄10篇阿城經典短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49503
阿城
新經典文化
2019年8月21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749503
  • 叢書系列:阿城作品集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阿城作品集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小說











    「我在這裡寫到昔日的青春同路人,想想當時都才十多歲,

    額頭都是透明放光的。」──阿城



      沒有雕琢、不帶陳腔,

      當代白話小說之最。

      全新編選版 加收10則阿城經典短篇



      他以「三王」系列平地轟雷,驚動華語文壇;

      藉「遍地風流」,把整個世俗萬象活生生攤開在我們面前。








      ◎關於本書

      毛澤東寫詩點名「風流人物」,自我標榜政治雄心,阿城則將「風流」下放民間,寫農田山林間的生活,每個致力好好活著的人。《遍地風流》是阿城早期下鄉期間短篇作品的集結,篇幅幾乎都不過千字,卻極有力道。文章極洗鍊,幾近白描,沒有立意,不帶情緒,把世俗世界寫得情趣盎然,三言兩語即將不起眼的人事描繪得有滋有味。



      輯一「遍地風流」,寫山川風景深刻有情;輯二,「彼時正年輕」以年輕作為底色,寫各種知青下鄉的遭遇和故事;輯三「雜色」,寫人生百態,尤其寫處在絕境之人。一把破提琴、一塊豆腐,一雙布鞋,一座茅房,阿城筆下的世俗風流隨時提醒我們,俗世無所不在的物質性。幾篇描寫文革下的人物,故事裡隱隱有悲哀,也有無奈荒誕可笑,卻沒有任何這類小說常見的對時代的批判,他對筆下一切是冷眼觀懷,不帶任何情感色彩,卻又寫盡了人情,寫出了昂昂生命力。



      一九八四年以中篇小說〈棋王〉震驚華語文壇後,阿城陸續推出<樹王><孩子王>,以及遍地風流裡所收錄的短篇。這些描摹市井人間,短煉的有生命力的文字,旨趣在於世俗,語言澹然雋永,了無煙火氣,篇篇經典。在白話文小說裡幾乎難尋超越者。但是,三十五年來阿城願意公開發表的小說極少,人們便將其舊作一再拿出咀嚼細讀,《遍地風流》作為阿城唯一一本短篇小說集,亦可視為理解阿城、理解在文革災難後被作者珍視的倖存世俗生命力。

        

      ◎關於作者

      一九四九年生的阿城,那一年共產黨軍隊解放北京城,故取名阿城為紀念。阿城這麼寫過自己:



      「我叫阿城,姓鍾。今年開始寫東西,在《上海文學》等刊物上發了幾篇中短篇小說,署名就是阿城。為的是對自己的文字負責。出生於一九四九年清明節。中國人懷念死人的時候,我糊糊塗塗地來了。半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按傳統的說法,我也算是舊社會過來的人。這之後,是小學、中學。中學未完,文化「革命」了。於是去山西、內蒙古插隊,後來又去雲南,如是者十多年。一九七九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與別人的孩子一樣可愛。這樣的經歷不超出任何中國人的想像力。大家怎麼活過,我就怎麼活過。大家怎麼活著,我也怎麼活著。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麼不同。」──阿城,1984年



      阿城出生剛好趕上共產主義新中國成立,其父鍾惦棐是著名電影評論家、共產黨資深黨員。阿城八歲那年,鍾惦棐先生因為主張藝術創作的自由,被打成右派,一家生活跌入谷底。出身問題使得阿城上學時期受盡奚落,他便自己流連古書店、琉璃工廠、玉器骨董店,自己從生活上求學,大量閱讀被扔棄的古書奠定他文字的基礎。



      一九六六年碰上文革,他上山下鄉,插隊山西、內蒙、雲南,白天勞動餘暇讀書,特別喜歡講故事給其他知青夥伴聽,一九七九年,重返北京。



      陳丹青說阿城是對文革世代看得清楚、對當代也看得透徹的人。梁文道說阿城是全中國最會聊天的人,什麼都能侃侃而談,明智風趣且有見地。朱天文說他上個世紀八零年代作品打到的高度,後來的華文作家都追不上。但備受文化界推崇的阿城,從不自稱作家,甚至不談作品。他畫畫、教琴、拍照、改骨董車、玩音響、修傢俱、鑑賞文物……,寫作只是其中一件事,他對自己的定位:不過個手藝人。



      十幾歲下鄉插隊山西、內蒙、雲南,三十歲回到北京,這段外人看來的人生挫折對阿城來說是脫胎換骨的經歷。一九八四年阿城發表<棋王>後掀起軒然大波,後來的<樹王>、<孩子王>,成了八零年代最紅火的三王系列,爾後陸續發表「遍地風流」短篇系列、「新筆記」系列,文壇作家個個傾倒於阿城文字的精煉,富於哲思的故事,有論者稱:阿城是當今華語世界的白話文第一人。



      阿城後來只有少量發表的電影劇本、雜文等諸多作品。近年則出手文化考古論著《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雲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兩本大作。



    好評推薦



      「阿城的小說讀來如行雲流水,彷彿不著一力,細看則頗有講究。修辭遣字,是得實實在在造就出來的。」──王德威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棋王、樹王、孩子王》橫空出世,震動中國台、港,和世界上所有能夠閱讀華文的華人地區,驚濤拍岸,阿城打到的高度至今還高懸在那裡。」──朱天文



      「阿城不僅僅揭示了這個真實世界,還鑑賞了這個世界,這是阿城美好的價值所在,是阿城在我們這個世代之所以成為『稀有財』的所在。」──唐諾


     





    自序



    輯一:遍地風流


    峽谷�溜索�洗澡�雪山�湖底



    輯二:彼時正年輕

    天罵�小玉�兔子�專業�秋天�夜路�火葬�打賭�春夢�大門�布鞋�接見�山溝�成長



    輯三:雜色

    舊書�抻麵�江湖�寵物�廁所�提琴�豆腐�寶楞�妻妾�大水�大胃�野豬�褲子�掃盲�結婚�平反�潔癖�大風�蛋白�西裝�定論�仇恨�觀察�色相�白紙�噩夢�回憶�補靪�椅子�覺悟�小雀�陰毛�南方�唱片�尋人�縱火�被子�家具



    輯四:其他

    故宮散韻�畫龍點睛�會餐�節日�炊煙�傻子�臥鋪�樹樁�周轉�迷路�茂林�你這個名字怎麼念



    ?





    自序



      當下好看的書不少,這本書翻開來,卻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實在令人猶豫要不要翻一本舊賬。於是來作個自序,免得別人礙於情面說些好話,轉過來讀者鄙薄的是我。



      「遍地風流」、「彼時正年輕」,及「雜色」裡的一些,是我在鄉下時無事所寫。當時正年輕,真的是年輕,日間再累,一覺睡過來,又是一條好漢。還記得當年隊上有小倆口結婚,大家鬧就鬧到半夜,第二天天還沒亮,新媳婦就跑到場上獨自大聲控訴新郎倌一夜搞了她八回,不知道是得意呢還是憤恨。隊上的人都在屋裡笑,新郎倌還不是天亮後扛個鋤頭上山,有說有笑地挖了一天的地?這就叫年輕。



      年輕氣盛,年輕自然氣盛,元氣足。元氣足,不免就狂。年輕的時候狂起來還算好看,二十五歲以後再狂,沒人理了。孔子晚年有狂的時候,但他處的時代年輕。



      文章是狀態的流露,年輕的時候當然就流露出年輕的狀態。狀態一過,就再也寫不到了。所以現在來改那時的文章,難下筆,越描越枯,不如不改。狀態原來是不可以欺負的,它任性之極,就是醜,也醜得有志氣,不得不敬它。



      年輕有一個自覺處,就是學生腔,文藝腔。學生和文藝,都不討厭,討厭在套進腔裡,以為有了腔就有了文藝。我是中學時從「學生範文選」裡覺到這一套的,當時氣盛,認為文章不該這樣寫。那文章應該怎樣寫呢?不知道。教的又不願學,學校好像白上了。



      我永遠要感謝的是舊書店。小時候見到的新中國淘汰的書真是多,古今中外都有,便宜,但還是沒有一本買得起,就站著看。我想我的啟蒙,是在舊書店完成的,後來與人聊天,逐漸意識到我與我的同齡人的文化構成不一樣了。有了這個構成啟蒙,心裡才有點底。心裡有底就會癢,上手一寫,又洩氣了。我就是帶著這種又癢又洩氣的狀態去插隊的。



      先是去山西雁北,同去者有黃其煦、龔繼遂等五六個人。黃其煦是我的小學同學,又是鄰居,龔繼遂則是一起去時認識的,這兩個朋友現在都在美國而有成就。在桑乾河附近的一個村子裡,村裡先來的是北京男四中和師大女附中的知青,算得是北京中學裡的精英吧。不過讓我受益的是一個叫來運的高三學生,面容很像關雲長,少言。離開山西前請教於他,他說「像你這種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瓏,要六面玲瓏,還有兩面是刺」。這個意思我受用到現在。



      繼之去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阿榮旗,同去的還是黃、龔等人,不過這次還有章立凡、邢紅遠、李久等十來個人。章立凡身長高大,面如脂玉,觀之正是所謂玉樹臨風,在那個講究窮講究橫的年代真是令人一愣。我父親有一次從幹校回家碰到立凡,將我叫到另外的屋裡問「哪裡冒出來的」,一臉的又懼又喜。



      再去的就是雲南了。這次朋友中只有黃其煦,其他則是新朋友關乃炘、孫良華、楊鐵剛、張剛。關乃炘好書畫金石,好相機,好音響,現在他手工製的「關氏」電子管擴大機,在香港頗有名氣。其實關乃炘的「關」,是滿清皇族姓瓜爾加的漢轉,擴大機的牌子不妨用原音字,好聽,我見過「皇家牛肉麵」的招牌,皇家人吃牛肉麵嗎?看來越是皇家越不貼皇家的金。孫良華好音樂,好電工,手裡有一把音色奇好的捷克提琴。楊鐵剛希望將來作曲。張剛則是職業革命家的坯子。



      我在這裡寫到昔日的青春同路人,想想當時都才十多歲,額頭都是透明放光的。



      在雲南一待就是十年,北京來的朋友們陸續回去北京。我因為父親的問題,連個昆明藝校都考不進去,大學恢復高考,亦不動心,閑時寫寫畫畫。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來過世,四月,我在外國電台裡聽到「四五」的消息。每日還是上山幹活,風雨如故,地老天荒。六月,唐山大地震,我探親回北京,火車進站,一個工人一路搖著一柄鎚敲打車輪,忽聽得他不知為何大罵「我肏他姥姥的」,很多年沒有聽到如此純正的鄉音了。九月,毛澤東過世,當天街巷皆有肅殺之氣,我替父親送點東西到前中央美院院長江豐先生家去,在巷口見他坐在矮凳上如老僧入定,說是居委會命他在此觀察階級敵人的活動,我說您自己不就是階級敵人嗎?老人不出聲音地笑到眼淚流出來。



      回雲南到昆明的時候,正遇上王張江姚所謂「四人幫」被抓的消息傳來,市面激動。我在朋友家借宿,坐下來寫〈寵物〉,寫好了看看,再一次明確文學這件事情真不是隨政治的變化而變化。



      我習慣寫短東西,剛開始的時候,是怕忘,反而現在不怕忘了。忘了的東西一定是記不住的東西,這是廢話,不過廢話若由經驗得來,就有廢話的用處。



      看消息說今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三十周年,有要紀念的意思。不過依我的經驗,青春這件事,多的是惡。這種惡,來源於青春是盲目的。盲目的惡,即本能的發散,好像老鼠的啃東西,好像貓發情時的攪擾,受擾者皆會有怒氣。如果有所謂「知青文學」,應該是青春文學的一類,若是這樣,知青這個類,也只有芒克的《野事》一部寫得恰當吧。我們現在回頭去看所謂「知青文學」,多是無奈,無奈是中年以後的事,與青春不搭邊。再往回看到一九四九年,一路來竟無一篇與青春有關,只是些年輕時與政治意義的關係,與政治意義無關的青春,是不能入小說的,「知青小說」的致命傷,也在於此。而青春小說在中國,恕我直言,大概只有王朔的一篇〈動物兇猛〉,光是題目就已經夠了。



      青春難寫,還在於寫者要成熟到能感覺感覺。理會到感覺,寫出來的不是感覺,而是理會。感覺到感覺,寫出來才會是感覺。這個意思不玄,只是難理會得。



      編集舊東西,頭皮要硬一些,硬著頭皮才能將一些現在看來臉紅的東西集在一起送去出版。




    其 他 著 作
    1. 閑話閑說:中國世俗與中國小說(二十五週年紀念版)
    2. 常識與通識(二十週年紀念版)
    3. 威尼斯日記【20週年紀念版】
    4. 常識與通識
    5. 棋王樹王孩子王
    6. 威尼斯日記
    7. 遍地風流 (精)
    8. 遍地風流
    9. 閑話閑說
    10. 威尼斯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