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不願放手的父母,過度涉入的你:脫離原生家庭糾結關係、重新定義自己,不再當「成年小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3285618
吳姵瑩
遠流
2019年5月2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573285618
  • 叢書系列:綠蠹魚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0.9 x 1.7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綠蠹魚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不願放手的父母背後,是離不開家的孩子。

      因為在你心底,還是有一個渴望被愛的小孩,失落在童年的歲月裡。


    ?

      你總是習慣扮演父母的傳聲筒,或是常聽其中一方大吐苦水?

      你從小就是個懂事的「小大人」,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一手包辦家中大小事?

      你總是一直為家庭付出,卻又總是因為無法讓父母開心而感到內疚?

    ?

      請注意:你可能已經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界限,奠定了失衡又不健康的家庭關係。

    ?

      當孩子無法好好當孩子,長大後就可能成為內心長不大的「成年小孩」,一再渴望失落的愛與照顧。父母關係除了影響你的認知,也會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看法,以及個人領域和事業的發展。

    ?

      ■常見問題1:難以經營親密關係

      一直對原生家庭付出照顧,讓你沒有心力處理關係中的緊張,也讓你極度渴望找回失落的「被照顧」感。你可能會不自覺挑剔伴侶,難以對關係滿意;也可能因為害怕孤獨,而讓自己不斷在感情中受傷。

    ?

      ■常見問題2:職場成為家庭的延伸

      你在職場上往往是任勞任怨又使命必達的角色,因為職場也是家庭人際關係的延伸。你依舊是那個聽話順服的孩子,不知不覺承擔許多不屬於自己的任務,但又很難推辭。

    ?

      ■常見問題3:將現象複製到下一代

      婆婆和兒子共生,不允許兒子成為獨立個體,媳婦和孫子彷彿成了附屬品,無法被當獨立的人對待。當兒子不斷被父母抓回原生家庭當小孩,也容易讓妻子與子女成為共生體,繼續重複下一個循環。

    ?

      要脫離與原生家庭的糾結關係,不單只是對父母劃界限或將家人推開而已,而是要真正退出父母的夫妻關係,不再當那位彌補或代理的「情緒配偶」。

    ?

      ★擁抱幸福的5大步驟

      Step 1 賦權父親或母親,引動他們各自的功能

      Step 2 對父母放手,長出對父母的信任

      Step 3 退出夫妻界限,歸還責任

      Step 4 促進父母的夫妻關係�個人成長

      Step 5 退出角色,回歸自我

    ?

      本書將帶你看見「成年小孩」如何形成,以及難以離家、又難以放手背後深層的個人與系統因素。當你看清楚自己在家中的位置,逐步退出父母糾結的情感關係,你就能找回面對彼此關係的勇氣和力量,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本書特色



      ◎以家族系統與家族治療的觀點,從多個面向發現問題、剖析問題。

      ◎數則感心實例分享,讓你透過他人的生命故事看見自己,也看懂自己。

      ◎獨家收錄「家庭棋盤」練習,帶領你重新定義自己在家裡的位置。


     





    前言:親愛的,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

    Part 1 別讓媽媽不開心:檢視你與父母的三角關係


    1-1 情緒被勒索,卻在糾結中感覺安全

    1-2 是糾結還是愛?不為母親「為愛而流」的眼淚負責

    1-3 被糟蹋的女孩,來自疏離的父女關係

    1-4 你容易有情緒嗎?失去的界限,其實你心裡知道

    1-5 被「抓住」的孩子!別過度涉入父母的夫妻關係

    1-6 一輩子的小大人,其實是一輩子的孝子孝女

    1-7 你是父母的孩子,卻不是伴侶的另一半

    1-8 受控的職場樣貌,反映出受控的家庭關係

    ?

    PART 2 我們與家的距離:家庭與界限理論

    2-1 家庭的生命週期與發展任務

    2-2? 築巢期:進入關係並共組家庭

    2-3 滿巢期:增加「父母」的角色

    2-4 空巢期:回歸夫妻與自我的困難

    2-5 共生關係:既離不開家,又無法一個人

    2-6 彼得潘症候群:小飛俠的暫時性人生

    2-7 症狀與關係:從家族療癒看個人疾病

    2-8 你與家人,才是彼此的療癒師

    ?

    Part3 成年小孩的覺醒:退出角色,重新回歸自我

    3-1 家庭關係形塑你的人際風格

    3-2 家族棋盤練習:重新定義自己在家中的位置

    3-3 對彼此放手、讓彼此自由——真正擁抱幸福的五大步驟

    3-4 成年後如何與父母自在相處

    3-5 「你憑什麼管我?」寫給討厭父母關心的你們

    3-6 跳脫出父母的期待,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3-7 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是成年小孩

    3-8 寫在最後:從覺察到覺醒的距離



    ?









    親愛的,你也是「成年小孩」嗎?


    ?

      我曾經在《關係界限》的演講中問過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大部分來求助諮商的人,他們如果有原生家庭的困擾,談論跟父親間問題的人比較多,還是跟母親間問題的人比較多?」



      結果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母親」。

    ?

      這個現象又是怎麼發生的呢?很多人會告訴我:因為母親通常是主要照顧者,接觸互動的時間比較長,也就容易產生摩擦。的確如此。正因為母親是主要照顧者,孩子就容易貼近母親的心情、感受母親的狀態;如果母親心情不好,孩子就容易跟著波動。

    ?

      當然,也有人的回答是跟父親的關係。不過在跟父親的糾結裡,比較多的現象則是:覺得經常達不到父親對成就的要求、有個嚴厲又遙遠的父親,或者更多人是有個疏遠又不熟悉的父親,而一直在等待、盼望著父愛。

    ?

      曾有某一次的心理界限工作坊,是以探索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為主題。結果很巧的是:每個人都帶著與母親的糾結前來;卻也是因為這份糾結,讓他們難以設立界限。

    ?

      我在工作坊中,看到一些顯而易見的歸類,同時也發現:這些歸類廣泛適用於許多華人家庭,例如:

      •掌控的母親VS邊緣的父親

      •有事的母親VS沒事的父親

      •辛勞的母親VS沒用的父親

      •可憐的母親VS惹事的父親

      •委屈的母親VS旁觀的父親

      •柔弱的母親VS控制的父親

      你說,這個組合是父母親在談戀愛時就定型?還是經年累月的爭執、失望、委屈所導致的強烈互補關係呢?

    ?

      這樣的組合,導致許多過度涉入父母關係的孩子,不得不取代甚至頂替父親的位置,而形成:

      •掌控的母親VS被掌控的孩子(小老公)

      •有事的母親VS做事的孩子(小老公)

      •辛勞的母親VS分勞的孩子(小老公)

      •可憐的母親VS拯救的孩子(小老公)

      •委屈的母親VS聽話的孩子(小老公)

      •柔弱的母親VS戰神的孩子(小老公)

    ?

      令人難過的是,當這些孩子自小就無法好好當「孩子」,需要去肩負起小老公,也就是心理學上說的「情緒配偶」的角色;即使是長大了,也容易在心智與行為狀態停留在小孩狀態。也就是說,當孩子在童年時期被索取,或內在需求被忽略,長大後因為這股強烈的匱乏感,會讓他們需要停留在父母身邊,或者出現某些行為和舉動,來吸引父母的照顧和關注力,這就是我們在本書中所要講到的「成年小孩」。因為在他們心底,還是有一個渴望被愛的小孩,失落在童年的歲月裡。

    ?

      前面提及的分類,某種程度描述了他們的性格和處世狀態;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可能也經歷各種困擾,包括:

      1. 情緒與心理界限薄弱:總是被家人影響、左右決定。

      2. 社會退縮:無法與人交際,花過多的時間與家人黏在一起,而失去與同年齡層者互動機會。

      3. 失業:工作上總是無法適應,不論是能力、精力、或人際相處。

      4. 成癮行為:包含酒精、毒品、檳榔、抽煙等物質成癮,或是關係或性成癮等問題。

      5. 身心疾病:多為情感性疾病的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等,或者有血壓、睡眠、甲狀腺甚或癌症等。

      6. 無法離家:可能一直在唸書,或一直在家工作,無法完整擁有個人空間,也可能離家就會發生家庭戰爭。

      7. 衝動、不負責任:可能被過度保護或擔負家中太多情緒壓力,透過瘋狂購物、飆車等行為來釋放壓力,家中的人習慣出面善後,讓當事人沒有機會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8. 缺乏自我意識,或自我意識太高又不成熟:可能在家長管教嚴苛下缺乏選擇自由,也可能因為溺愛管教讓孩子權力坐大,卻沒有適時引導,而讓孩子處在自我中心的世界中。

      9. 對未來茫然:總是做不滿意的工作,已經成年卻沒辦法做到經濟獨立與負責,對自己的開支缺乏概念,總想著有人會幫自己處理好一切。

    ?

      無法好好當小孩的孩子,成年後卻渴望回到孩子狀態。

      無法單純只當孩子的孩子,成長過程就接二連三出現身心問題。

      無法好好長大獨立的孩子,成年後卻渴望繼續接受照顧。

      ——這就是「成年小孩」所面臨的問題。

    ?

      然而,當這些成年的孩子開始覺醒,希望不再涉入父母的關係,想要退出小老公的位置、過不同於以往的人生時,往往會發現前方的道路佈滿荊棘。

    ?

      他們總以為:只要能處理好與母親的關係,就能夠獨立長大。不管是脫離母親的保護、掌控,或是不再對母親的「情緒勒索」有所罣礙和糾結,學著如何心安地拒絕母親。但這個獨立的過程,卻異常艱辛和困頓。原因在於:有太多力量會將孩子繼續拉回母親身邊,繼續成為母親的小老公。這種牽制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母親分離的痛苦與突然發作的病痛,有時候會是母親突然摔倒、出了意外事故,導致行動不便而需要有人照顧,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強烈的罪惡感和歉疚感,而再次回到母親身邊。他們甚至會強烈自責、怒罵自己為什麼這麼冷血自私,甚至是怨恨上天。好不容易才跨出了家門一步,卻又用這個事件打擊自己,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徵兆,再次變得無法離開母親。



      但事實是,因分離導致失落時,悲傷情緒容易佔據一個人大量的心智空間,發生分離到適應分離的過程中,總是特別容易因為一個閃神而發生意外。這並不一定是老天爺的給你的啟示,然而很多當事人卻不一定能接受,而會強烈自責。

    ?

      排除掉母親事故的部分,有些母親可能在孩子離家後開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或是變得能夠與父親相處和親近。即使他們依舊無法成為孩子渴望的那種如膠似漆的佳偶,但他們也開始為自己老後的生活努力。

    ?

      成年的孩子往往會意識到母親為自己晚年生活的努力,並為此感到欣慰;不過另一方面,他們也會開始面臨到內心的空缺。因為退出小老公的位置後,反而會因為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進而感到自己無依無靠。因為他們大半的認同來源,以及愛與歸屬的渴望,依舊來自父母,尤其是母親居多。

    ?

      當他們愈是努力分離、愈是努力開創自己的生活,愈是感覺惆悵。

      為什麼自己的人生被「耽誤」許久?

      為什麼別人十多歲離家,早就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圈或歸屬感,自己則像是從零開始?

      他們感受到未來的飄渺、人生的延遲,以及時間的漫長。



      在脫離的過程中,他們也可能因為無法找到歸屬感的痛苦與孤單,情緒壓力過大而導致精神相關疾病,或者因為過度勞累而讓自己的健康一落千丈。

    ?

      親愛的,你是否也是其中一種小老公呢?又或者,從小你就看見自己在家中的角色,總是卡在父母之中?

    ?

      如果你剛好是其中一個,請你重新去思考父母的夫妻關係——那位不斷被弱化與排除的父親,以及那位看似強勢又孤單的母親、或者任何有較多情緒展現的一方,其實是整個家庭共構出來的;而你也剛好是共犯結構的一員,穩定了這失衡又不健康的親子關係。

    ?

      當你開始希望「長大」、長出獨立的人格,開始擁有自己的人生,其實需要讓「父母的夫妻關係」這件事不再佔據你的認知空間,不再當「小老公」。當你有一天認真剖析腦海中的思緒時,會發現其實有許多念頭跟母親有關,例如:

      「媽那天又說她肩膀痠痛,我該去買哪個牌子的按摩椅好呢?」

      「媽在對爸不高興,真不知道他們要鬧到什麼時候。」

      「畢業後好像回家比較好,這樣媽應該會比較開心。」

      「媽不滿意我現在的女友,到底該叫她怎麼做,媽才會開心呢?」

    ?

      有時候,有許多念頭是憤怒地看待父親,例如:

      「爸就不能好好講話嗎?每次講出來都這麼白目!」

      「媽都已經咳成這樣,爸居然還坐在沙發上滑手機,有沒有搞錯!?」

      「為什麼不是爸陪媽出國玩,我已經很難請假了,好煩!」

      「什麼事情都要以爸為主嗎?其他人都不能說話嗎?」

    ?

      當然你或許會覺得你並沒有煩惱父母的事,而是煩惱另一半:

      「男友怎麼都跟家人沒什麼互動,爸媽已經碎念好幾次了…….」

      「快被男友氣死了,覺得他根本跟我爸一個樣,做事情拖拖拉拉又要別人幫忙收拾!」

      「我好怕出生在這種家庭,會沒有人想跟我在一起……」

      「老公總是說我愛自尋煩惱,還說我跟我媽愈來愈像,總是煩惱不停。」



      你會發現:父母的關係,除了影響你的認知空間,也影響你對親密關係的看法。當憂慮與心煩佔據腦海,就會特別難以發展個人領域和事業,因為你早已缺乏心力去專注於自身的事務。

    ?

      因此,當你意識到長大的課題,這意味著你開始要從與父母的三角關係脫離——不單只是對母親劃出界限,或是把母親推開,而是真正退出父母的夫妻關係,不再當那位彌補或代理的丈夫。

    ?

      有太多人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著眼於與母親的關係,在與母親建立界限時既艱辛又掙扎,更承擔許多母親的憤怒指責與分離焦慮,而在兩人的親子關係中,自責是不孝順的孩子。

    ?

      但當我們願意將視框退後,進而清楚看見整個家庭系統的互動,以及你與父母的三角關係時,你就能更清晰看見:當你涉入父母之中,去維持與穩定他們間不平衡的夫妻關係、牢牢抓住兩個大人時,某種程度上也是在讓兩個大人不用再努力親近彼此,待在對彼此而言安全又疏離的位置。你自己則是孝順又忠實地待在不停煩惱母親的位置,感覺非常努力,過的卻不是自己的人生。

    ?

      當你準備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就要能夠好好思考:是否能將父親視為家庭中的資源,重新引動父親在家中的位置,釋放機會與提供舞臺給父親,讓父親能重新空降至母親身旁,發揮丈夫的角色。如此一來,你才有可能安然退出小老公的位置,回到真正屬於孩子的位置,有心力去追尋你的人生。




    其 他 著 作
    1. 你這麼好,為什麼沒自信?:承接內在脆弱,三階段重建穩固的自我,擺脫他人眼光,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2. 你這麼好,為什麼沒自信?:承接內在脆弱,三階段重建穩固的自我,擺脫他人眼光,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3. 心理學套書(共五冊):榮格心理學+心理學+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幸福大人的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4. 心理學套書(共五冊):榮格心理學+心理學+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幸福大人的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5. 愛無能:為什麼我們想愛,卻無法好好愛?
    6. 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
    7. 心理學套書(共五冊):榮格心理學+心理學+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幸福大人的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8. 關係界限:解決人際、愛情、父母的情感糾結症
    9.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10. 圖解幸福大人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