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227.00元
-
8
折優惠:HK$181.6
|
|
陌生的美麗: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4796779 | |
|
|
|
張錯,劉克襄,林正盛,黃尹青,李清志,林強,雷光夏,鍾文音,吳佳璇,鄭穎,黃麗群 | |
|
|
|
天下文化 | |
|
|
|
2019年4月30日
| |
|
|
|
127.00 元
| |
|
|
|
HK$ 107.9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4796779叢書系列:醫學人文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醫學人文
|
|
分 類
|
人文史地 > 概論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面對過於熟悉的事物,容易變得僵化而沒有感覺;
面對多元且變動的世界,更需對未知保持包容與開放。
張錯、劉克襄、林正盛、黃尹青、李清志、林強 、雷光夏、鍾文音、吳佳璇、鄭穎、黃麗群
11位作者,來自藝術、歷史、電影、珠寶、美學、音樂、文學、醫學等領域的不同角度和生命故事,讓我們重新思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人文精神」為原動力,放下對於陌生的恐懼,突破既有的視野與限制?
●擁抱陌生,是一種探索,讓人學會獨處,甚至找到生活的勇氣。
他們獨自旅行、壯遊,抽離原先的心理狀態及生活慣性,重新定位自我。
●擁抱陌生,是一種同理,讓人學會接納他人,尊重不同的族群。
他們走進泛自閉症兒童、精神病人等不同生命樣貌的世界,重新思索「正常」與「異常」的分界。
●擁抱陌生,是一種眼光,讓人學會擴大視角,重新看見不同的意義和美好。
生死如何書寫?古物和珠寶背後有何故事?無論面對內在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知識,有時只要多一點的「熟中求生、生中求熟」,就會有嶄新的感受或發現。
從看見陌生的美麗開始,探索生活的多方可能。日常也能擺脫重複,處處都是獨特的驚喜與滋味。
?
|
|
目 錄
|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美麗交織�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序 如何在一所醫學大學建立人文素養�張錯(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張錯
一杯一碗裡的世界史
--解構遠洋貿易瓷
劉克襄
做人生的探險家
--少年壯遊,寫下歷史
林正盛
世界因差異而美麗
--自閉兒給我的生命教育
黃尹青
放閃的人生
--珠寶裡的生離死別、愛恨情仇
李清志
創造你的美感京都
--以腳行走,用心感受
林強、雷光夏
從專注找回自在
--進入電影配樂的世界
鍾文音
捨不得不見妳
--生命與書寫的漫漫長夜
吳佳璇
接住每一段破碎的生命
--精神科「浪人醫師」的人文追尋
鄭穎
戀上細節裡的絕美
--從實用到風雅
黃麗群
一個人走路,走一個人的路
--一位作家的旅行獨白
?
|
|
序
|
序
人文藝術與醫學的美麗交織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從《給未來醫生的六堂人文課》、《跟著大師品人文》、《在人文路上遇見生命導師》、《向世界出發,走回真實人生》,到如今這本《陌生的美麗》面世,這一系列的出版,象徵臺北醫學大學在醫學人文藝術領域的用心,從播種、耕耘、灌溉到開花結果的歷程,呈現在社會大眾眼前,讓更多愛書的朋友,享受閱讀的樂趣。
臺北醫學大學自二○一五年開始,將「人文與藝術講座」集結成冊出版,至今已付印第五本。這幾年來,北醫校園在醫學專業之外,充滿了藝術人文與社會關懷的氣氛,形成獨特人文修養及生活美學的深厚底蘊。因此,今年北醫以「陌生的美麗」為主題,將過去一年與多位藝術人文大師的美麗邂逅,共譜閱讀的浪漫與心靈饗宴。
回顧從一○二學年度開始,開設人文與藝術講座,北醫師生展開人文藝術之旅,探索人性與生命之美。七年多來,這堂講座課程在數十位國內外藝文大師的加持下,如今綠樹成蔭。
人文與藝術講座課程內容豐富而多元,涵蓋文學、歷史、美學、戲劇、小說、攝影、旅遊、繪畫、美食、舞蹈、電影、音樂等等,讓北醫師生都能親炙藝文大師的風采,汲取他們畢生鑽研的心血結晶,累積藝文美學的深度與廣度,成為兼具醫學專業與人文社會關懷素養的優秀人才。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醫學更要具有人文關懷。二○二○年臺北醫學大學將邁入一甲子,為了歡慶六十年的艱辛成長歲月,北醫將一本初衷,繼續致力深耕人文藝術教育並帶動風潮,喚起醫學界及社會大眾對人文藝術的重視與喜愛,共同營造和諧共好的美麗境界。
如何在一所醫學大學建立人文素養
張錯(臺北醫學大學人文藝術中心資深主任)
臺北醫學大學,顧名思義,是一所醫學大學,畢業出來的博士是MD.(醫學博士),不是Ph.D.(哲學博士),專業就是醫生。雖校歌中提到「學好做人方做醫」,但「做醫」仍然是醫事專業人才的抱負與初衷。但是如何要他們先學做人,就要自人文教育做起。
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組成的博雅教育,英文為Liberal arts education,原是拉丁文artes liberales,是西方最早訓練全人的通識教育,包括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文理課程。北醫通識教育中心與它附屬的人文藝術中心所負擔起的任務,尤其是後者強調的人文與藝術,主要功能就是培養臺北醫學大學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可廣泛稱為「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中文素養一詞,蘊含平素修養之意,《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那就是說,除了專業訓練以外,平日有恆的修養是不可或缺之事。
文化素養一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學者赫許(E.D. Hirsch Jr.)名著《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 What every American needs to know, 1987)一書而成為家曉戶傳的名詞。赫許的literacy(素養),是指一個國家或社會中,每人所共有或共享的知識,藉著人們共知事物,社會成員得以相互溝通、彼此認同。
每個社會都有其文化傳承,有些是為全人類所共有,有些則是自己社會所獨享。中華文化在古代先秦六藝教育和漢朝以後通常的儒家教育,都是一種必需的文化傳承。六藝教育注重綜合知識和技能,儒家教育偏重人格和人文質素,就像當初希臘時代前三藝後四藝組成的七藝。
中世紀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曾在其《懺悔錄》內記載,年輕時在一個深夜??,和一批孩童走到他家葡萄園附近的一棵梨樹下,雖然樹上結的青澀果實色香並不誘人,他們還是全部搖下來,只吃了一些,把其餘的拿回去餵豬。奧古斯丁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知道這是犯罪的,他也並不是真的要吃那些梨子,而是欣賞自己的偷竊行為與罪惡。自基督教義而言,他認為這就是世人失樂園後原罪的「惡」,需要聖子的聖血來洗滌。
人性無知的惡,還要加上漢娜.鄂蘭(Hannah Arent)人類盲從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從渾沌無知到被意識形態操縱的社會裡,人類藉教育與知識傳授,控制人的成長成熟。德國國家社會主義產生的納粹黨,日本軍隊侵略的大屠殺,中國紅衛兵的狂熱暴行,背後就是知識的操縱,也就是傅柯說的:「知識產生權力,權力操縱控制。」(knowledge generates power, power manipulates)。
所以赫許在《文化素養》的最後一章,列出數百個美國文化素養必須學習的關鍵詞,後來更寫有兩本專著,《我們需要的學校:為何付諸闕如》(The School We Need: And Why We Don’t Have Them, 1996),以啟蒙運動及浪漫主義闡明人的價值與人文求索,另一本則是《為何知識那麼要緊:自失敗的教育理論拯救孩子》(Why Knowledge Matters: Rescuing Our Children From Failed Educational Theories, 2018)。
臺北醫學大學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醫學人文叢書,已屆第五本《陌生的美麗: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正是北醫大「人文藝術中心」數年來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利用專家作者們在「人文與藝術講座」課程不同領域的公開演講,彙集成書。堅信今天陌生的美麗,將成為眾人熟悉的願景。
?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