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歷史學會(New York Historical Society)的總部有五幅大型系列畫作,是美國畫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在1833年到1836年之間完成的作品,系列名為《帝國的歷程》(The Course of Empire),畫風充滿了寓意,其中最後兩幅尤其令人不安,帶有末日預言的性質。第四幅畫名為〈毀滅〉(Destruction),以蠻族國王奧多亞塞(Odoacer)攻陷羅馬,史稱「羅馬之劫」的戰役為題材;畫中史詩般的場景把這場戰役的最後時刻化為不朽──屍橫遍野,生還者苦苦求饒,古典建築被火焰吞噬,天空布滿黑煙,而且──這個畫面雖然不寫實,但效果很好──臺伯河的巨浪狠狠打上了「世界之都」羅馬的廢墟。
本書介紹的城堡中,有些完好地保存了「劍與十字架」時代的樣貌,例如駭人的條頓騎士團(Order of the Teutonic Knights)在今天的波蘭建造的馬爾堡,或是位於布拉格不遠處,參照神聖的耶路撒冷而建並存放了珍貴的波希米亞王室寶物的卡爾施泰因城堡。這只是其中兩個例子,其他城堡若非在歷史或風格上有所重疊,就是完全的創新。羅亞爾河谷的文藝復興時期城堡就是這樣的例子,這些城堡大概是歐洲貴族宅邸中最特殊、最富田園風情的一類。宏偉的建築和童話般的花園,標誌了法式的「生活藝術」(art de vivre),這樣的城堡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世紀堡壘的概念。
還有兩個更知名的例子:巴伐利亞的新天鵝堡,設計者是不走正統路線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他為了歌頌作曲家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作品中所推崇的中世紀英雄事蹟而興建這座城堡。另外還有同樣屬於較近代的巴摩拉城堡,建於維多利亞時代,建築風格是所謂的蘇格蘭復興風(Scottish Revival),靈感取自華特?史考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以中世紀蘇格蘭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實際上,故事的靈感來源是中世紀的大公:「穿刺公弗拉德」(Vlad the Impaler),而他從未真正在那座城堡中生活過。最後,偉大的文學作品有時會利用城堡作為強大的隱喻工具。舉兩部絕佳的作品為例,第一部是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這是以丹麥的克倫堡為背景的存在主義戲劇;另一部是卡夫卡的《城堡》(Castle),故事中,巨大城牆包圍的布拉格隱隱出現在畫面當中,象徵著人類的焦慮和挫折。簡單來說,偉大的作者告訴我們,城堡既可以開闊心胸,讓我們進入無窮無盡的幻想世界,也可以像監獄一樣把我們禁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