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
其實我自己也沒想到,第一本《歷史的溫度》出了才半年,第二本就又要付印了。
記得在第一本書出版後不久,參加了一場活動,主辦方在介紹我的時候,在「媒體人」的頭銜之後,忽然加了個「作家」──當時在台下的我,一下子沒緩過神來。
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人叫我「作家」。
但後來想想,大概也應該勉強算是一個作家了吧,因為通過寫「饅頭說」微信公眾號和第一本《歷史的溫度》,我確實幸運地擁有了一批還算喜歡讀我文字的讀者。
承蒙大家厚愛,截至我寫這篇序的時候,第一本《歷史的溫度》在半年的時間裡,已經加印了十次。而在微信後臺的消息裡,讀者拍給我的《歷史的溫度》的封面照片開始漸漸多了起來。
其中,有不少原本就是「饅頭說」的讀者,他們買到書後,想和我分享。
也有不少,是原本並不知道「饅頭說」微信公眾號的人,在書店買了《歷史的溫度》,通過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又成了「饅頭說」的讀者。
有的讀者,還會給我發來他們在公共場合拍到的有人在讀《歷史的溫度》的照片,我印象中,有好幾張照片,是有人在地鐵車廂裡看《歷史的溫度》──那一刻我挺不好意思的,因為書很厚也很重。
而一轉眼,《歷史的溫度2》又要來了。
這次的書名,沿用了第一本,倒不是懶得再想新書名了,而是覺得,「溫度」這個詞,還是挺貼切的。
在收錄的文章方面,第二本一共收錄了「饅頭說」的36篇文章──還是公眾號發表過的文章。但我始終覺得,經過裝幀、設計和排版,拿在手裡的紙質書閱讀體驗是永遠不可替代的。說句可能有點不要臉的話,我自己有時在翻《歷史的溫度》時,也會不知不覺看進去──這可能就是紙質書的魅力吧。
而第二本之所以比第一本少了四篇,是因為這一本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刊登讀者評論──沒有你們的支持,「饅頭說」也不會有今天,所以希望盡可能地讓更多讀者評論呈現在書中。
當然,即便如此,《歷史的溫度》這本書應該也是市面上相同類型中比較厚的一本了,以至我和出版社的編輯開玩笑,說若不是你們在第一本堅持要放40篇,現在這些文章數量,其實可以夠出三本了(編輯說她捨不得刪,寧可提高成本)。
說到厚度,還有一件事要和大家彙報下:第一本書,出版社採取的是「裸脊鎖線」的裝訂方式,成本其實比一般的膠裝還要貴些。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有兩個:第一,因為書太厚,用傳統膠裝很容易散架;第二,這樣裝訂,可以保證厚的書也可以平攤開閱讀,這樣可以改善大家的閱讀體驗。
所以,第二本書還會採用這樣的裝訂方式,並不是「簡陋」啊,請大家理解。
在大量的讀者留言中,最讓我欣慰的,是對我說「受到了啟發」這句話。
眾所周知,寫歷史,我並不是「專業選手」,相對於科班出身的學者、作家,我只是一個歷史的業餘愛好者,所以雖然盡我所能對所引用的材料做了考證和篩選,但謬誤之處肯定在所難免,大家一直給了我很多包容和體諒,我很感激。
但我還算有點信心的是,我的出發點應該是沒錯的,那就是我一直希望表達的一個觀點:
歷史不是冷冰冰的年分和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和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優缺點。我們應該盡可能地用辯證的眼光,結合當時客觀的環境,設身處地地去看待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不是先入為主地帶入立場,或者用「上帝視角」來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
如果看完《歷史的溫度》後,讀者能有這樣的一點點啟發,那就是最讓我欣慰的一件事了。我絕不敢說為讀者打開一道門,或者是一扇窗,我覺得,如果能稍微給大家撥動一下歷史的窗簾,透出一道光,那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了。
最後,還是想和大家道一聲感謝。
在出版第一本書之後的半年多時間裡,我的生活也發生了不少改變,相信你們中不少人,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只有變化是不變」的時代。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裡,謝謝你們對我的讚賞和鼓勵,這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
在海蓮.漢芙寫的《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書裡,有這樣一句話:
「人類發明了文字,懂得寫成並印刷成書籍,我們便不再徒然無策地只受時間的擺弄宰制,我們甚至可以局部地、甚富意義地擊敗時間。」
願我們一起,保持對閱讀的渴望和熱情。
瞭解歷史,適應變化,戰勝時間。
是為序。
2017年12月17日
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