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療癒身心的十種想──兼行「止禪」與「觀禪」的實用指引,醫治無明、洞見無常的妙方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613525
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觀行者
橡樹林
2017年8月17日
107.00 元
HK$ 90.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5613525
叢書系列:
善知識
規格:平裝 / 232頁 / 22 x 17 x 1.11 cm / 普通級
善知識
分
類
宗教命理
>
佛教
>
禪修
同
類
書
推
薦
淨慧法師開示語錄(2):放下煩惱的包袱
神會大師證道歌顯宗記溯源:月溪法師文集(5)
牛的印跡:禪修與開悟見性的道路
禪外說禪
傳入西藏的中國禪法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一行禪師講《入出息念經》:一呼一吸間,回到當下的自己
吊功法:腎等各類慢性病症的終極運動法
提升自癒力的6堂健康課:藥學博士教你78個有醫學根據的自然治癒力知識,搞定神經、免疫、內分泌,病就會好!
疼痛自療全解(改版):骨骼與身體自我矯治療法喚醒身體自癒力
艾諾蒂.朱迪斯脈輪瑜伽全書:以脈輪為骨架、瑜伽為連結,打開內在的神聖中心
自療痠麻痛:鬆筋拍痧輕鬆做
內
容
簡
介
十想, 是一種禪修方法
隨著觀修十想
心也從一般而膚淺的?想」,轉變成覺悟的「洞見」
引導我們從困惑和不快樂中永遠解脫
「德寶法師又再度提供了清晰實用的禪修指引。無論是禪修新手或老參,都能夠從本書直達解脫洞見的方式獲益。」——Shalila Catherine《Focus and Fearless》作者
「真的,他又成功了!德寶法師在這本關於?想?的書裡,用清晰、精確及通俗用語,闡明了佛陀深奧的教法。本書對於初學及經驗老到的禪修者,都非常實用。」 —— Larry Rosenburg《Three steps to awakening》作者
「德寶法師寫出了清晰的步驟指引,教導如何修行這十種想隨觀。」——Matthew Flickstein《The meditator’s workbook》作者
「如果能依著這本小書裡的禪修去實踐,將能帶來所有的療癒——面對一切都能安詳自在。」 ——Ajahan Amaro, “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
透過德寶法師前一本書《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讓我們了解到止觀兼修如何能促進身心健康、活力充沛及得到情緒上的療癒。而這本新書則是著重在,如何將?想?當作禪修的所緣(對象)。
在佛教教義中,?想」是身心的基本組合成分之一。?想」包括了來自五個感官、思想、想像、其他源於內在的資訊,以及心處理和了解這些資訊的方式。如同身心的其他組合成分(色、受、行、識)一樣,?想」也是可以透過禪修來訓練,並且得到完全的淨化。當我們了解?想」是什麼及?想」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時,就能夠善用它,就像利用其他禪修所緣一樣,來克服有害的思想與行為,並在心靈上獲得成長。
在佛陀有關?想」的教導中,《耆利摩難經》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依據。而《耆利摩難經》要我們進行兩種禪修。第一種是佛陀稱為?奢摩它」(samatha)的禪修,將心溫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或練習上,隨著心安詳地停住在一個焦點上,常有的情緒躁動便會平息,心也停止了難以控制的遊盪,變得平靜安寧。第二種禪修則稱為?毗婆奢那」(vipassana)或內觀禪修,在這種?觀禪」裡,正念被當作工具來增長我們對於周遭現況的覺知,專注的心便能逐漸穿透無明之牆。
一如經中所言,有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祈樹給孤獨園,當時耆利摩難比丘生病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於是,阿難比丘去見佛陀,禮敬之後在一旁坐下,向佛陀說:?尊者,耆利摩難比丘生病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如果世尊慈悲去探望他,該會很好。?
?阿難,如果你去探望耆利摩難比丘並告訴他十想,則他的病痛有可能在聽聞後立即減輕。是哪十想呢?
(1)無常想,(2)無我想,(3)不淨想,(4)過患想,(5)捨斷想,(6)離貪想,(7)滅盡想,(8)一切世間無喜想,(9)一切行無常想,(10)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
在眾多的?想」中,佛陀選了這十想作為療癒的想,並要阿難去告訴耆利摩難比丘。他為什麼何選這十種呢?明顯的原因是,這些想沒有扭曲。或許耆利摩難比丘生病,是由於受到扭曲的想折磨。為了治好他,佛陀希望他能在這十想中的每一想裡看見未扭曲的真相。看見真相時,心會變得喜悅。佛陀鼓勵耆利摩難比丘認出並接受,一切事物總是不停改變的,藉此激發他的喜悅。了解這個道理之後,耆利摩難比丘就不會貪著;不貪著身體、心、感受、思想、或感知〔五蘊〕,他就不會受苦。就如佛陀所說:
完全了知五蘊的生起滅去時,
修行者獲得了喜悅和快樂,
對覺者而言,這是無死之境。
當我們聽聞真理時,我們感到喜樂。當我們領會了聽聞到的真理時,我們的洞見加深了,而心便促使大腦和身體產生療癒性的化學物質。雖然禪修絕不能用來取代醫療處置,但它卻是傳統治療之外的有效輔助。
這十想基本上是一種禪修方法,隨著我們觀修這十想,我們的心也從一般而膚淺的?想」轉變成覺悟的「洞見」,引導我們從困惑和不快樂中永遠解脫。
目
錄
序 菩提比丘
英文版致謝
簡介
開始禪修
第一部:想
1、什麼是想?
想及蘊聚
禪修於想及蘊聚
為何平等想很重要?
2、扭曲的想
如海市蜃樓
想的結縛
3、淨化的想
正念淨化想
淨化的想及正道
想的止息
第二部 :十種療癒的想
4、無常想
5、無我想
6、不淨想
7、過患想
8、捨斷想
9、離貪想
10、滅盡想
11、一切世間無喜想
12、一切行無常想
13、觀呼吸
單純呼吸的純然想
四念住
七覺支
第三部:禪修於想
14、禪修:無常及六塵
15、禪修:心也瞬息萬變
16、禪修:解脫的關鍵
17、禪修:緣起
18、禪修:以內觀洞見無常
19、自由
附錄:詞彙解釋
序
佛教的基本教導?四聖諦?顯示,貪愛(對於以自我為中心的享樂盲目渴愛)存在於一切痛苦之下,並驅動一再重複的生死輪迴。然而,佛陀在其他教導中也指出,貪愛與痛苦的因果關係並非決定不可改的。貪愛本身也是緣生的,從一個更深的根源生起,那就是無明。無明的巴利語 avijja是個否定語,意思是沒有正確智慧(vijja明)。
這顯示出,在貪愛與其他煩惱情緒(例如瞋恨、憤怒、驕傲、忌妒)之下,是認知錯誤在作祟。我們沉浮在貪愛的洪流裡,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了知不正確,因為我們欠缺?如實知見?。
雖然?無明?是個否定字,但在我們繁雜忙碌的日常生活裡,無明扮演著活躍的角色,製造出扭曲的認知理解,顛倒了我們在世間的生活體驗。在無明的掌控下,我們的認知能力被加上有色濾鏡,將事物無常、令人不滿、空無自我、令人厭惡〔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相,顯現為恰恰相反的恆常、令人喜悅、真實有我及合意想要的「常、樂、我、淨」。這些?顛倒?或扭曲的認知模式,運作在許多層面上。在最粗淺的層面,它們形成了頑固的觀點,在更深層面則干預我們的概念和想法,而在最深層面甚至操弄我們的感知(perceptions想)。因此,我們不但以扭曲方式感知事物,甚至將周遭世界及最親密的自己本身,感知為恆常、令人滿意、自我,以及感官之美,反而成了這些錯誤觀念的見證。
我們可以在這個歷程中辨識出一個錯縱複雜的因果關係。在意識覺察的門檻下,無明偷偷滲染我們的感知,接著蔓延擴展到我們的思想和觀點,造成扭曲的理解模式。這些扭曲的理解模式引起並加強貪愛,伴隨著執取、瞋恨、驕慢及其他煩惱,將我們在重複的生死輪迴中綁得更緊。而當我們從一生流蕩到下一生時,便一再面臨各式各樣的痛苦:年老、疾病,以及死亡、悲傷、沮喪、絕望。
既然因果關係如此,離苦之道便不僅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拒絕貪愛的誘惑,同時也須要嘗試轉化認知。修行佛陀之道的最終目標是要達到一個認知上的突破,這個突破將無明從它在深心隱密處的巢穴中連根拔起。這需要一個精心設計的策略。要獲得最終勝利,不僅須要斬斷感受和貪愛間的因果連結(這在許多經文中已強調),也需要逆轉從無明引生扭曲觀點的順序。這個意思是,我們的認知(想蘊)必須轉化。認知必須重新調整,不再以強化貪愛和其他煩惱的方式看待事物,相反地,要以減弱貪愛且最後能根除無明的方式來感知事物。因此,趨向自由之道的終點可以視為一種歷程,我們藉由這個歷程學習認出扭曲的想蘊是什麼,並以正確的想蘊取而代之。這是一種艱辛的心理訓練,但是佛陀的開示已指出路標,引導我們發展必要的各種?想?。這些?想?(sanna)同時也是觀修(contemplations)。
事實上,anupassana這個巴利語通常翻譯為?觀修」,字面上的意思是靠近且重複(anu)地看(passana)〔隨觀〕。就是這隨觀的訓練,持續且不斷重複練習,久而久之便達到頂點——內觀(vipassana)或?特別的觀看」。而內觀能導向出世間道的智慧,帶來究竟解脫的成果。
在早期結集的佛陀開示裡,對於訓練正確認知的強調在《增支部尼柯耶》(Anguttara Nikaya)裡最為明顯。《增支部尼柯耶》是以數字編號的經文,章節的順序依照數字從一至十一遞增。這部尼柯耶的後面幾章裡,有許多經文強調?認知轉化?在趨向體證涅槃上所扮演的角色。這一系列經文自第五集開始,佛陀提到兩類各五種想,並說?發展培育〔這些想〕會帶來絕佳成果和利益,最終達到無死之境,以無死為它們的頂點〔完成〕?。在第七集,我們又看到兩類各七種想,圓滿時就證得無死,而在第九集和第十集也同樣可見。
在現存的南傳佛教(Theravada Buddhist tradition上座部佛教)裡,關於認知轉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耆利摩難經》(Girimananda Sutta,Anguttara Nikaya 10:60)。在這部經裡,佛陀教導了?十想?,事實上即是觀修的方法。不像前段所提到的幾個短經中,佛陀僅是列舉它們,在這部經裡,佛陀更透過修行的方式解釋了其內涵。因此,可以視這部經為觀修業處(meditation subjects所緣)的簡明綱要。不過,《耆利摩難經》之所以大受歡迎,還有另一個原因:它也是?護衛經」,不僅具有加持護祐之力,亦是療癒的方法。正如此經的背景故事所示,佛陀為一位名為耆利摩難的病比丘教導?十想?,這位病比丘據說?病情嚴重」,可能已命在旦夕。而經中告訴我們,在結束解釋時,耆利摩難已學到十想,而他的病也的確痊癒了。
佛教禪修已經由正念禪進入了當代西方文化,但這些正念禪修經常是擷取自它的根源背景,改頭換面為一種完全世俗化的訓練。現在正念禪修不僅被當作發展解脫洞見的方法,也是為了滿足消費主義所重視的一些社會價值和目的,諸如物質成就、身體健康、流行,以及提高工作效益。
想要將佛陀的教法適當地移植到新的文化環境裡,則基本禪修必須具備完整性,並且要根據佛教哲學義理來教導。《耆利摩難經》正符合這個目標。這部經裡所教導的十想涵蓋了廣大的範疇,從無常想及無我想擴展到趨向離貪的觀修,例如觀想身體?不淨」本質的?不淨想」,以及我們對於疾病和老化無能為力的?過患想」。此外,還包括了對於涅槃的省思觀修及止、觀兼修的工具—觀呼吸。
早期經典裡所教的禪修範圍寬廣,對於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禪修主題的人,該是為他們詳細解釋《耆利摩難經》的時候了。德寶法師身為廣受愛戴及尊敬的禪修老師,此書已令人欽佩地搭建了一座橋梁。以?G法師」之名廣為人知的他,擁有完成這件工作所必須的各種能力。身為斯里蘭卡傳承的比丘,他擁有巴利佛教傳統的深厚根基;尤其在斯里蘭卡僧團受訓的那些年裡,他已飽學經藏的教法。而他在過去四十五年裡定居美國,因此就和任何出生於紐約、洛杉磯,或中西部的美國人一樣熟悉美國文化。他之前關於禪修的幾本書都廣受歡迎、膾炙人口,而幾十年來他也一直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帶領禪修營。
他具備了這些資格,承擔起責任,解釋佛陀對於?想」的觀點:想的負面角色是造成無明和痛苦的工具,正面角色則是在解脫之道上的助力。他將本書的重心放在闡釋《耆利摩難經》上,以簡單直接的用語向一般讀者說明,具有他一貫的清晰特色。他也重複地強調,這些觀修方式要如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連結。此外,他也探討了一個過去傳統論師們鮮少觸及的主題:這些禪修業處如何能導致疾病的痊癒,這也是佛陀為耆利摩難比丘宣說這些?想」的初衷。
德寶法師為現代讀者們,生動靈活地解釋了這部古代經典,讓我們看到二十五世紀前的這些教法,在現今困惑和不確定的年代裡,仍然與我們息息相關。到底這些?想」能否治療身體疾病還在次要;主要重點是它們的療癒力,它們能醫治無明,那潛藏在對於自己及所處世間的扭曲心理和有毒觀點內的無明,那是一切疾病中最嚴重最棘手的。
Ven. Bhikkhu Bodhi
菩提比丘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