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遠非世界上最窮的國家。盡管在毛澤東時代發生了許多悲劇,但這一階段畢竟實現了被馬克思稱作的「資本原始積累」,農業和工業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鄧小平時代的改革開放則主要依賴於生產條件的改變,農業市場的放開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隨之推動了工業發展和生產力的增長。但是在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政府機構在向企業轉型的過程中,一些官員成為企業家后並無管理理念,一心只為致富,而政府對企業投資和貸款的大幅上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通脹,並直接導致了1989年的社會動盪。1994~2001年是中國改革的第二個階段,在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央政府開始通過貨幣和間接稅等作為經濟調節的工具,中國經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然而,資本的初期積累過程在中國出現了資本過量的現象,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48%,中國目前正面臨「中等收入陷阱」的嚴峻挑戰。中國的資本主義是不會融入到全球化的世界資本主義大潮的。政府、計划和大型公共企業在中國經濟中的位置是無可替代的。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將會始終倡導自主性,從而與西方保持距離和區別。未來的世界經濟將會因此出現多極化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