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思想 30:宗教的現代變貌

思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7338
思想編輯委員會/編
聯經出版公司
2016年5月26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0847338
  • 叢書系列:思想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思想


  • 宗教命理 > 宗教概論











      《思想30:宗教的現代變貌》共有「宗教的現代變貌」和「反思1949史觀」兩個專輯:



      「宗教的現代變貌」專輯,邀集了四篇文章:黃克先探討不同政權對宗教的態度及影響;簡瑛欣考察了台灣民間信仰中祖廟現象的流變;齊偉先探討傳統宗教的道德論述與慈善事業之間的關係;丁仁傑則是從日月明功案例檢視一個膜拜教團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反思1949史觀」專輯,是因楊儒賓的《1949禮讚》一書出版,開拓了另一種歷史觀點,認為1949年的「南渡」既不是外來者的殖民,也非失敗者的逃難;1949把中華文化帶來台灣,一則為台灣提供了建設文化主體性的豐富內容,也為中華文化找到了存續發展的安居之所,三則證明了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傳統)發展現代價值(包括民主)的潛力,四則可望回饋大陸,成為真正的「中國夢」希望所繫。本專輯邀請了多位作者寫下他們的回應。

    ?





    馬來亞制憲過程與族群糾葛:一個憲政闕失的初步考察(許德發)

    讀經者的心事:劉小楓論儒家的革命與共和(劉保禧)

    「造反派,真的反了嗎?」:文革「造反」的幻與真(朱學勤)

    ?

    思想訪談

    民間行動的力量:梁曉燕先生訪談錄(陳宜中)

    保釣、兩岸與理想主義:林孝信先生訪談錄(王智明)

    摸索「第三條路線」:追思林孝信(王智明)

    ?

    宗教的現代變貌

    宗教的現代變貌(汪宏倫)

    兩岸政教關係的發展及新局:過去與未來之間(黃克先)

    祖廟在台灣:台灣民間信仰神明祖廟的權威來源與正統性(簡瑛欣)

    宗教與慈善的合與分:現代宗教慈善實踐的挑戰(齊偉先)

    一個失控的成長團體︰日月明功個案初探(丁仁傑)

    ?

    反思1949史觀

    編序(錢永祥)

    等待中的禮讚(陳威?)

    「南移」和「南來」:《1949禮讚》的延伸思考(魏月萍)

    雙向內在化的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許紀霖)

    1949年符號學(艾皓德)

    「1949」意味著什麼?(蔡岳璋)

    「民國南渡」的多樣面向:回應楊儒賓教授《1949禮讚》(鄭鴻生)

    中華文化的現代性難題:從儒學的雙重性看《1949禮讚》(張道琪)



    致讀者

    ?







      

      致讀者



      我們都活在時代之中,但每個人介入時代的大小深淺有別。在這一代的台灣知識人之間,林孝信比多數人都更與時代同脈動。從60年代末期推動科學啟蒙開始,歷經跨華人社群的保釣、台灣的民主運動,以及好幾個陣線上的社會運動,他長期而多方面地介入,呈現了台灣社會數十年來求變的軌跡。幾年前《思想》對他做過一次訪談,但雙方都以為未定之稿尚待後續補充,所以並未立即發表。未料孝信突然去世,雖然還有無數問題有待與他對話商榷,如今也只能起用這篇未定之稿紀念他的未酬壯志。個體生命有限,但人間的進步事業不會停止。這篇訪談留下了孝信對於時代的認識與批判,也記載了他對人間正義的嚮往,相信對於繼起者有積極的意義。



      本期同時發表梁曉燕女士的訪談,則呈現了另一位在介入之中思考、反省時代的典型人物。二十餘年來,曉燕在中國大陸民間致力於文化、環保、農村教育等議題,同時積極培育民間的自我組織能力,在一個後極權情境中試著催生社會力量。她有關公民社會與民間力量的思考,兼顧政治改革與社會發育,並且對其間的關係有所分解梳理,很值得我們參考。她進一步強調一切努力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強調「生活」應有的豐富與包容,更反映了一種行動倫理的反思。



      今年是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五十週年。1966年5月16日,中共發布了《五一六通知》,史家視為文化大革命的正式開端,自此喧騰十年,對中國、對中共都造成了莫大的衝擊,對當時瀰漫世界各地的反抗意識也產生可觀的影響。這場空前的龐大革命實驗的意義(或者說教訓)深遠,不能聽任官方的失憶政策加以掩蓋湮滅。去年底《思想》開始約請作者回顧文革的不同面向,將陸續發表。本期朱學勤談上海文革,即是第一篇。朱學勤先生與夫人當時分別是初、高中學生,從文革初起就捲入浪濤,後來到河南蘭考插隊,對文革有切身的經歷;事後又多與文革造反派交往,對那個時代與其「革命」的政治,有著深刻的反思,請讀者注意。



      楊儒賓的《1949禮讚》提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台灣史觀,雖然爭議性大,但對於當前幾種主流論述均形同臥榻之側異軍突起的挑戰,其思想解放的意義不可輕估。我們推出「反思1949史觀」專輯,即是想要發揮《思想》的論壇功能,在這個問題上促成健康的爭論。話說回來,台灣的主體性當然並非完全由檯面上的「大」文化力量所組成;無論新儒家、自由主義、國民黨的大中國民族主義,以及地下的左翼與地面的本土意識,都是今日台灣自我意識的組成部分。不過這些組成部分如何競爭傾軋,如何相互滲透與排擠,最後又如何在不得已之下彼此勉強地容忍甚至借鑑,這個過程可能才是台灣歷史最突出的性格所在。一種強調社會集體學習過程的角度,對我們理解台灣的歷史軌跡,是有可觀的意義的。



    ?




    其 他 著 作
    1. 文化研究:游與疑
    2. 思想14:台灣的日本症候群
    3. 思想12:族群平等與言論自由
    4. 思想(11)民主社會如何可能?
    5. 思想(9)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