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

跑者之道:一趟追索日本跑步文化的旅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366029
亞德哈羅南德•芬恩
游淑峰
時報出版
2016年5月10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1366029
  • 叢書系列:身體文化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身體文化


  • 生活風格 > 運動/戶外活動 > 跑步

















      「跑步也是一種自我實現的方法。它有一種純潔、一種力量,一種淨化心靈、接近本我的方式,這是其他運動項目較少擁有的特質。」--作者 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



      「我跑,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以及我自己的挑戰,所以我不想因為加入實業團而失去我的自由意志。為自己跑,和作為職業跑者而跑,是完全不同的。」--川內優輝(日本知名「市民跑者」)



      「開悟之前,砍柴,挑水;開悟之後,砍柴,挑水。」── 禪之諺語



      ●這不僅是一本教讀者如何跑步的書而已,它更藉由深入探討日本人的跑步文化,追尋、思考跑步的奧義;



      ●作者深入體驗日本的跑步世界及體系,探索其訓練思惟、生活方式、運動信念、文化制度……等各個元素,探索日本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著迷於跑步的國家之原因;



      ●本書同時介紹日本特有的「驛傳」競賽體系和分享自身參與「驛傳」訓練的過程與體悟;



      ●作者拜訪日本比叡山的馬拉松修行者,述說這些僧侶如何用「千日回峰行」這種跑步方式來挑戰自己、思索人生,及如何在經歷不可思議的一千次馬拉松後發現修行的意義;



      ●訪問日本知名的「市民跑者」--川內優輝,暢談他對跑步的思考和日常訓練。



      ●本書更比較肯亞和日本這兩個長跑大國在訓練方式和跑步文化的差異。



      作者亞德哈羅南德•芬恩(Adharanand Finn)為瞭解日本的「驛傳」體系、訓練方式和運動思惟,長時間浸淫在日本獨特的跑步世界裡,發掘我們所不知道的日本跑步文化。對於任何想要跑的更快、更遠、更好的人,及急欲探索自己為何要跑的人,作者在這趟跑步旅程中所體驗到的、學習到的──關於訓練、競賽、跑姿、態度、團隊合作、追求最佳成績,以及跑者的自我追尋等等──都將令讀者和跑者深深著迷與有所啟發。



    名人推薦



      紀政(希望基金會 董事長)

      林義傑(SuperRace 品牌創辦人)

      陳彥博(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江彥良(江湖跑堂國際馬拉松協會理事長)

      邱靖貽(昭昀律師事務所共同主持律師)

      徐國峰(教練)

      張烽益(台灣驛傳促進同好會召集人)

      趙天麟(立委跑者)





    前言

    1出發

    2從英國走陸路到日本

    3抵達京都

    4「和」的精神

    5憲司與Blooming

    6女子驛傳隊

    7歸屬感

    8維持均速

    9初訪比叡山

    10環九州驛傳

    11琵琶湖驛傳

    12出雲驛傳

    13千葉國際驛傳

    14赤足跑法

    15過度訓練

    16全日本大學驛傳

    17千日回峰行

    18日清食品實業驛傳隊

    19村澤明伸

    20組隊參賽

    21新年驛傳

    22川內優輝

    23跑步俱樂部

    24為何要跑?

    25回到英國

    26站上起跑線





    推薦序



    基因 vs 文化:為何肯亞與日本人的長跑實力如此可怕?

    徐國峰 教練




      二?一一年,前一百名馬拉松的跑者中,有六十六位來自肯亞,而且幾乎都來自同一種原住民—卡蘭津族,而卡蘭津族僅占全球人口的0.06%。大多數人知道這種結果後,大都會直觀地認為:「那一定和基因有關。」



      是否肯亞人,或更具體地說卡蘭津族人,擁有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還無法對這項論點提出任何證明。亞尼斯.比茲萊迪司孜孜不倦地從事這項研究工作迄今至少十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埃爾多雷特莫伊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研究的十年之後,他表明自己無法找到一個單一基因或基因組是東非人獨有且可用來解釋他們傑出的跑步成就。(以上摘自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台北:臉譜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頁216~217)



      我在某次跟著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巡迴演講時,有人問到同樣的問題:「肯亞人之所以獨霸世界長跑領域,是否因為他們的基因特別好?」



      長期以來一直有絡繹不絕的科學家來到肯亞進行研究,亞尼斯研究了十年也沒有發現任何肯亞人有任何獨特的基因,從來沒有人給過令人信服的答案。但羅曼諾夫博士竟然斷然說道:那跟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



      以目前100、2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博爾特(Usain Bolt)為例,他是位身高196公分、爆發力十足的牙買加人。他的爆發力與彈跳力從小就十分驚人,在年輕時候就展現天份,16歲拿下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的200公尺金牌,成為有始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200公尺跑進20秒內的青少年選手。博爾特如果出生在美國,絕對不會成為田徑短跑選手,他會去打籃球或美式足球。美國的籃球、美式足球因為已成為職業運動多年,文化根深蒂固,產業生態完整,資源眾多……說直白一點就是比較有前(錢)途。但田徑在美國就相對是弱勢運動。



      牙買加則剛好相反,它們的短跑培訓和聯賽制度非常完整,累積了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選手也具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小孩子會把短跑選手當成偶像。因為這樣的文化,把適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買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項目領先全世界。二?一四年以前,歷史上只有87人次在一百公尺跑進9.85秒,其中牙買加就佔了64%。



      牙買加這個國家有一項為全國頂尖短跑選手舉行的冠軍錦標賽,從1910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最終演變成為該國每年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屆比賽能夠吸引大約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短跑精英參加,而且門票早早就銷售一空。賽事激勵了很多牙買加孩子從5歲就開始參加短跑比賽。短跑選手是全國的英雄,在牙買加是最閃耀的運動明星,經常成為媒體頭條與海報看板人物。牙買加國際機場就是以短跑名將諾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利曾在1912年奧運會100米和200米的比賽中有過上佳表現。



      肯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頂尖長跑好手,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本書的作者芬恩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這本書中提到,肯亞有數量龐大的長跑訓練營,只要想加入訓練營就必須離家,吃住都在裡面,教練要求必須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擺脫家庭或親友的干擾。每個訓練營都有程度之分,十公里32分左右的都會待在同一個訓練營裡一起訓練,當你進步到30分之後就會被要求進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訓練營,只要你在這個訓練營中變成最強的,就必須到下一個同等級的訓練營中,教練不會說: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他們知道選手要進步,就必須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練。在肯亞,只要練出成績,就有機會出國比賽拿獎金,最強的跑者可以參加世界盃和奧運,拿牌後國家發送的獎金和福利將讓他們下半輩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他們退役後仍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因為長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訓練方傳承給年輕的跑者。



      文化就像篩子,不同的篩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因為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的例子,就像台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數理人才一樣。台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就算有制度了,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以日本為例,我們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也曾出國馬拉松奧運冠軍。以馬拉松來說,日本的實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肯亞和衣索匹亞。引用本書裡的一段話:「二?一三年,沒有一位英國選手能在馬拉松賽中跑進兩小時十五分。在美國,有十二位男子選手跑出這項成績。但在日本,一個人口不到美國一半的國家,跑出這項成績的男子選手數是五十二人,超過美國的四倍。」而台灣在那一年,沒有任何一位跑者跑出這個成績,應該說:只有一位跑者(許績勝),在日本創下2小時14分35秒的台灣紀錄,而這項紀錄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1995年2月5日)。



      拿我們的十公里成績來跟日本相比時,結果一樣難堪。台灣從沒有跑者在29分內跑完十公里,而日本,在同一所大學(青山學院),同一年中,就有十位大學生可以跑進29分以內(他們十人的PB分別介於28分24秒~28分58秒之間)。也就是說,台灣二十多年沒人可以打破的國家紀錄(29分12秒),日本的其中一所大學裡就有十個人可以輕易打破。



     我們的長跑績跟日本相較起來,天差地遠。原因何在,當然不是基因,不是飲食、氣候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訓練方法或運動科學,主因還是「文化與制度」。訓練法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好的長跑文化為基礎,再好的營養、環境、裝備或訓練法都沒用。文化與制度是關鍵。



      作者芬恩之所以會寫這樣一本書,是因為看到YouTube上的一段半馬終點線的影片,而對日本跑者興起濃厚的興趣,為什麼這麼小的一個亞洲國家的跑步實力可以如此強大,甚至比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強呢?



      後來他發現,日本跑者之所以強,是因為他們深厚的長跑文化與制度。他們的職業跑者數量也堪稱全世界之最。



      但芬恩也提出質疑,為什麼日本整體的跑步實力這麼強,卻沒有任何一項跑步的世界紀錄是由日本人保持的呢?



      從其中一段駐日訓練的肯亞跑者和芬恩的對話中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住在日本的肯亞跑者說:「訓練啊,不好,」



      他一邊說,一邊搖頭:「這裡,他們都很愛運動員,實在令人驚訝。超越任何國家,比肯亞都愛。但訓練不好。」



      「如果他們像肯亞那樣訓練,所有世界紀錄都會是日本的。」



      在訓練的環節出了什麼錯呢?



      「他們年紀太輕時,訓練太多,」他說:「我在奈洛比(肯亞的首都),一萬公尺的最好成績是二十八分五十二秒。在日本三年之後,只進步到二十八分三十二秒。我是今天跑最快的,但在兩天後,星期三,我得跑另外一區,再跑十七公里。然後的星期天,我還有一場大學的驛傳大賽。」



      「在日本,二十五歲之前,跑步選手就完蛋了。他們在年輕時訓練太嚴,而且全都跑在柏油路上。」



      讀完本書,我更深刻了解到日本長跑實力之所以強大,並非科學化訓練,當然更非日本人有異於其他國家的長跑基因,文化才是一個國家運動實力強盛的關鍵。如果沒有正向的跑步文化,不管基因或科學化訓練再好都沒有用。日本的訓練方法很傳統,而且存在許多土法煉鋼的缺失,正如作者所見,日本訓練跑者的方式過於霸道與不夠科學,這的確會縮短跑者的運動生命,也限制了日本跑者的成就,但跑步在日本不只是為了健康與成績,而是一種鍛鍊靈魂的技藝,更是一種修練自己成為圓滿的人的道途。也許日本人內裡所追求的並非實質的成績,而是「道」的境界。跑步只是橋,也許金牌並非最終目的,和諧與圓滿才是。




    其 他 著 作
    1.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
    2. 超馬跑者的崛起:人類耐力與意志的極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