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讓每個人都能發光發亮
張本聖(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接受與承諾治療的英文縮寫是ACT,ACT的意思是「付諸行動」。的確,ACT就是與個案一起將生活中重視的價值觀付諸行動。譬如,許多人期望的價值觀是快樂過生活,但是,快樂是什麼?我的個案或學生們告訴我,快樂是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工作�課業有成就感、親密的夫妻�情侶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等」。就以下週要在課堂上報告的王一為例,王一很希望課業上有成就感,但是一想到上台報告會被老師指責及同學取笑(ACT稱之為「活在未來」),腦海開始浮現「我很笨」(ACT稱之為「自我為內容」),接著出現「我一定會講得很糟糕、會被笑死」等想法(ACT稱之為「糾結」),擔憂及憂鬱的情緒隨之而來,甚至想找個生病之類的藉口躲過上台報告(ACT稱之為「經驗逃避」)。
ACT的治療師不會改變這位學生的想法,而是藉著隱喻及練習,讓王一「活在當下」(ACT稱之為「與此時此刻連結」);並且要能夠像個觀察者般,不帶任何評價地看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ACT稱之為「自我為脈絡」);讓構成這些想法的語言影響變小,且發展出有助於蒐集報告資料、演練上台報告的想法(ACT稱之為「脫離糾結」)。ACT治療師也會藉著隱喻及練習讓王一「接受」上台報告中必然會有的緊張、擔憂等感受(ACT稱之為「接受」)。希望課業有好的表現是王一的「價值觀」,也是讓他可以上台報告的重要驅力,ACT治療師會協助他訂定此時此刻、24小時內,以及本週的上台報告目標,並將之付諸行動(ACT稱之為「承諾的行動」)。ACT以「與此時此刻連結」、「自我為脈絡」、「脫離糾結」、「接受」、「價值觀」及「承諾的行動」六個歷程構成了像顆鑽石的「心理彈性六角形」,讓個案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ACT的創始人Steven Hayes在2012年的《接受與承諾治療──正念改變歷程及實作》一書中,將「價值觀」比喻為在深山中廟宇的殿堂,「糾結」與「經驗逃避」比喻為殿堂前的兩隻石獅子,要到達廟宇的殿堂必須「付諸(承諾)行動」,走過千層階梯,且經過兩隻石獅子的檢驗,也就是能夠「脫離糾結」及「接受」苦難,才能到達廟宇的殿堂。價值觀的付諸行動可能帶來的附加價值是快樂。我很喜歡這本書,覺得書中的理論及實作寫得像詩歌一樣美妙,但是我的研究生們都覺得這本書太深奧,不適合做為ACT的入門書(顯然他們在唸這本書時吃了不少苦)。ACT協會(Association for Contextual Behavioral Science;ACBS)推薦了十本ACT專業級圖書,且建議至少要唸其中三至四本書,才能充分掌握ACT的精神。《ACT一學就上手》(ACT Made Simple)是其中一本,且是我覺得最好的ACT入門書,在張老師文化公司的促成下,快速地譯完本書(接著我也會陸續譯出該協會推薦的ACT書籍)。
《ACT一學就上手》的作者Russ Harris寫過多本暢銷的ACT教科書及自助書籍。《快樂是一種陷阱》就是Harris撰寫的ACT自助書籍,由張老師文化公司出版。Harris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將ACT的理論、隱喻及練習融合在《ACT一學就上手》,我邊翻譯邊做書中的練習,且能很快地將其中的練習及隱喻用在我的個案身上,這是過去翻譯教科書不曾有過的美妙經驗。這本書的第四∼六章、第十四∼十五章是由我的研究生游淑媛翻譯,其他是由我翻譯的。也要謝謝我的研究生孫于婷在翻譯期間的中文打字及討論。
很高興能將這本書介紹給已經是或有意成為心理衛生專業的讀者們,我相信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像有待琢磨的鑽石,經由ACT的六個歷程的整合,可以讓每個人都能像鑽石般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