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

愛上當爸媽這件事:0到3歲嬰幼兒心理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6613753
孫明儀
早安財經
2015年12月05日
110.00  元
HK$ 93.5  






ISBN:9789866613753
  • 叢書系列:生涯新智慧
  • 規格:平裝 / 256頁 / 25k正
    生涯新智慧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王浩威、林亮吟、洪蘭、隋棠、賴芳玉、賴佩霞 專業背書

      BABY需要太陽般的餵養,更需要月亮般的撫慰

      第一本華人嬰幼兒心理教養書

      王浩威: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每個初次來到地球的寶寶,餓了、渴了、冷了、太亮了、太吵了……所有的不舒服和無助,都只能用「哭」來表達。新手爸媽往往光是照顧小寶貝吃飽喝足,就已經人仰馬翻了。不過,如果能夠再多深入一小小步,連情緒、心理層面都一併關注到,不需要坐擁金山銀山,每個家庭都一樣可以帶出「情緒平穩、個性樂觀、挫折容忍度高,對學習有熱誠、有責任感、有創造力,並擁有同理能力」的孩子,在人生最初的時刻,打好未來進入團體時和同儕相處融洽的基礎。



      這才是真正的贏在起跑點



      其實,嬰幼兒心理和情緒的發展,在懷孕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剛出生時軟趴趴、皺巴巴的小嬰兒,將會在三年內變成一個有自己主見,可以用簡單話語表達,充滿活力,有能力與精力學習的小人兒。在這段長不長,短不短的成長歷程裡,時間會慢下來,你和你的寶寶將一起發現──對你而言,是「重新發現」──這個世界的一切。



      過程中,你有足夠的時間,觀察他的天生氣質。你可以有餘裕,嘗試不同的安撫形式,慢慢累積經驗來了解他。在這樣的陪伴中,雙方互動就是寶寶最好的全腦開發,寶寶的心智發展會因為你的愛與互動,有了豐富的刺激;而你也能夠建立起當爸媽的信心,以及當爸媽的直覺,最終,你會驕傲而自豪的說:我了解我的孩子。



      同時,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其實在情感上能夠回過頭來,給予自己的爸媽溫暖與愛。良好的親子關係,能讓家庭氣氛融洽,也讓我們成為更有自信、心理更健康的爸媽。



      這本書,就是希望幫助爸媽在最初的時刻,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要素,進一步觸發出教養上更合適的做法。爸媽可以思考與涵容孩子的情感經驗,理解孩子的情感,用映射的方式來和寶貝互動,讓彼此更滿意親子關係,最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者孫明儀,是台灣學有專精的嬰幼兒心理健康師,也曾經當過5年全職媽媽。最大的願望,是幫助更多家庭,擁有健康而互動良好的親子關係。目前也正參與及推動數項計畫,致力協助台灣嬰幼兒心理健康領域的專業發展。《愛上當爸媽這件事》是她引領讀者進入嬰幼兒心理的第一本入門書。

    ?

      這本書前七章說明從懷孕到寶貝滿四歲前,培養嬰幼兒心理健康相關的基礎知識。八至十三章,則從常見的日常挑戰,例如餵食、睡眠、學習等等,幫助爸媽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思考「我還可以怎麼做」。





    導讀。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王浩威

    推薦序。陪伴孩子,能讓你更了解自己�林亮吟

    推薦序。讀懂天使的心�賴芳玉

    推薦序。我們一起靜心,讀這本書�賴佩霞

    自序。孩子心理健康,你的生命更豐富

    ?

    1肚子裡的寶寶,需要來自父母情感的滋養

    你懷的不只是孩子,也懷著一種新的身分認同�當你懷孕時,你同時孕育了三個成長�給寶寶愛,而不是給寶寶思想�滋養寶寶,也滋養自己�胎教,就是教準媽媽保持愉快的情緒�寶寶也需要來自爸爸的滋養�可以想像,但別過度想像

    ?

    2終於要見到寶寶了……然後呢?

    安全的依附關係,是給寶寶最好的禮物�我知道你很累,讓我幫幫你……�給阿公阿嬤帶很好,但一定要重視團隊精神�找保母也不錯,但你最好能……�無論如何,寬心吧,這是你為整個家庭所做的最佳選擇

    ?

    3剛降臨世界的寶寶,心裡想什麼?

    要知道,寶寶心裡正在經歷攸關存活的焦慮與害怕�第一次來到地球,不哭才怪�讓寶寶感受到你的理解與包容�當寶寶狂哭,就是你學習了解他的最佳時刻�你會累、會灰心,但絕不等於你就是糟糕的父母

    ?

    4你是不是寶寶心中的安全堡壘?

    培養你與寶寶之間的好默契�在寶寶心靈深處,你就是他的「安全堡壘」�你身上披著軟布,還是布滿鐵絲?�給寶寶安全感不難,只要多與寶寶肌膚相親跟互動……

    ?

    5聰明的父母都要懂的撤退方法

    即時解救新生寶寶,有助於他日後的心理健康�以寶寶可以承受的劑量,逐步撤退�如何找出寶寶可以承受的劑量�不懂得撤退,就等於在溺愛孩子�為什麼很多寶寶都需要一條小被子?因為準備與父母分離……�你撤退,寶寶才有空間茁壯

    ?

    6要規範孩子,但千萬別當虎媽

    先問問你自己:寶寶要多乖才算乖?�令人憂心的虎媽與鷹爸……�顧及孩子心理健康的規範方式�當寶寶哭鬧,你該「溫柔退讓」或是「嚴厲喝止」?�處罰孩子之前,你是否明白孩子行為下的真正意圖?�在憤怒的頂點,安靜兩分鐘

    ?

    7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以映射式的教養來面對寶寶的自我中心�如何因應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寶寶需要你的認可及情感上的支持�五個重點,打造幼兒健康心理的基礎�陪寶寶一起運動,比你想像中重要

    ?

    8如何招待初到地球的火星人?從餵食到自主進食

    乳汁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陪伴──奶量不夠怎麼辦?�寶寶厭奶與進食固體食物�要餵到多大,才讓寶寶自己吃呢?�斷奶很困難?溫柔的漸進式斷奶對寶寶很重要�如何讓寶貝專心吃飯或是在一定時間吃完?�孩子挑食怎麼辦?如何讓寶貝吃得更好?

    ?

    9一起來玩躲貓貓吧!焦慮與安然入眠

    有怪物?寶寶的想像與焦慮�一暝大一寸,如何才能讓寶寶一夜好眠?�寶寶應該睡多久才能健康成長?�該怎麼養成寶貝良好的睡眠習慣?�一起睡或分開睡?�寶貝抗拒睡覺,怎麼辦?�孩子做噩夢驚醒,除了情緒安撫,還能做什麼?

    ?

    10媽媽、狗狗、花花、掰掰……增進寶寶的語言發展

    正常狀況下,寶寶應該何時學會說話?�七個方法,幫寶寶更早學會說話�大雞晚啼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什麼影響?

    ?

    11「馬桶歡迎你下次再來!」訓練寶貝如廁

    何時可以開始訓練寶貝如廁?�在訓練如廁時,如何兼顧寶寶的心理健康?�如廁訓練,男孩女孩大不同?�已經完成如廁訓練,為什麼孩子有時還會尿褲子?�夜間如廁該如何引導?

    ?

    12有時如同天使,有時讓人抓狂。關於憤怒攻擊與手足相處

    孩子為什麼會有攻擊行為?�如何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攻擊對象如果是手足或其他孩子,該怎麼辦?�如何促進手足和平相處?�大的一定要讓小的,這是對的嗎?�如何促進手足之間的情感?

    ?

    13玩耍,就是我的工作!如何幫助寶貝學習

    學會平穩地分離,才能好好學習�兩三歲的孩子要如何學習最好?�寶寶什麼時候開始學習最恰當?要學些什麼?�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如何培養他的挫折容忍力?

    ?

    結語。從帶養中,見證自己的創造





    導讀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王浩威�心理醫生、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一九九五年左右,一位朋友想找一個機構捐款,她希望是小孩有關的非政府機構。我想到之前另一位朋友提起的未婚媽媽之家,就建議她可以去看看。

    ?

      那是未婚懷孕還不受教育體系所容忍的時代,一般社會還在不自覺就排斥的姿態。未婚懷孕的女孩,在學校裡的處境是十分難堪的。有些修女發自悲憫之心,於是出面辦了這樣的未婚媽媽之家。

    ?

      幾天後又遇到這位朋友,她立刻主動提到去那個地方的驚奇印象。

    ?

      她到了未婚媽媽之家,在社工人員帶領下到嬰兒室參觀。「十多個嬰兒!」她驚訝的口氣說著:「而且,每一個都十分可愛,睜大眼睛直直的看著你,讓你忍不住就想憐惜。」

    ?

      她自己左手抱一個,右手抱兩個,還是覺得剩下的那些嬰兒好可愛又好可憐,於是要求隨行的朋友也來幫忙抱。

    ?

      我聽了忍不住大笑,因為這個朋友自己也有兩個當時是青少年的兒子:「你不是當年帶小孩帶得哇哇叫,說辛苦的不得了?」

    ?

      她立刻回答說:「可是真的不一樣,這些嬰兒笑得好甜,但眼睛睜得大大的,好像很希望你來抱。」她頓了一下,繼續說:「不像當年帶自己那兩個,稍微抱慢一點,就開始哭鬧個不停,好像注定要來侍候他們似的。」

    ?

      那些年,被我們忽略的嬰幼兒情感

    ?

      那是許多年以前的事。當時的我,雖然有一定的兒童精神醫學訓練,但一時還沒太多反應。

    ?

      台灣的兒童精神醫學在亞洲其實是執牛耳的,在國際上也不輸歐美太多。先輩徐澄清和宋維村兩位教授終身的投入,帶出了一批兒童臨床心理學和兒童精神醫學的專業人員,如今分布在各大醫學中心和各大學裡擔任各種不同的重要角色。

    ?

      然而,包括歐美在內,整個時代的氛圍是十分講究實證的,對兒童心理學或精神醫學也是以所謂最科學的行為主義為主要取向。

    ?

      因此,當一個嬰兒來到兒童專家(包括小兒科醫師在內)面前時,這位專家看到的是嬰兒的成長(身高和體重)是否在正常的生長曲線內、神經(特別是五官)是否有受損、動作發展是否正常,還有,語言能力是如何。

    ?

      只是,現在回頭來看,這些以行為、語言和生理的發展為標準的評估,其實還是漏掉了很多面向,特別是這二十年才開始注意的社交及情感的發展。

    ?

      當孩子放棄追求,她也放棄了成長

    ?

      在未婚媽媽之家的棄嬰中心裡,那些不會哭鬧而教人心疼的天使們,其實是發生了十分嚴重的心理創傷才會如此的。

    ?

      正如,溫尼柯特(D. W. Winnicott)這位兒童心理大師再三強調的:一位嬰兒來到世界上,父母是要提供一個無微不至的環境,讓嬰兒繼續擁有無所不能的上帝感受。然後,隨著父母逐漸的放心,才一步一步慢慢而自然地減少了這個環境的完美程度,而小孩也因為這樣適量的挫折和不足,而逐漸進入社會面。

    ?

      然而,有些小孩卻不是這麼幸運。它們一生下來,也許是從出生那一刻,也許是在某個早典階段,這個無微不至的環境不見了。這樣的情形,也許是如同棄嬰般沒有母性照顧,也許是媽媽得嚴重的憂鬱症而對四周沒有任何興趣,也或許是父母嚴重衝突而無暇顧及小孩……總之,在這些情況下,孩子才學會放棄任何期待,包括哭鬧在內的各種積極要求的行為。

    ?

      放棄了任何積極要求的小孩,如果嚴重一點,它會放棄成長,放棄與世界的溝通;稍輕一點則是終生對生命沒有期待而顯得生命能量特低,或是長大後有親密關係的問題。

    ?

      關於這些問題,就是落在社交和情感的發展範圍裡,是過去只強調生理、動作和語言發展所沒涵蓋的。

    ?

      一九五二年,兒童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完成了一部以兒童和父母暫時分離為主題的紀錄片《兩歲小孩去醫院》。

    ?

      他記錄住院的兩歲小孩,在與父母隔離數天後,許多不正常的反應:包括太乖、太慢情緒反應、躲在自己的玩具所組成的半封閉世界裡等等。

    ?

      他的片子在當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獲得廣大的討論。來自美國的知名心理學家埃里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也大力支持,希望全世界的醫學界對住院兒童好好思考:如何能維持原來的母性照顧。

    ?

      而在另一個場合,溫尼柯特針對英國在二次大戰時將小孩強行從父母身邊撤離的政策,日後所產生的許多心理後遺症,他也說:「寧可被德國的炸彈炸死,也不要讓小孩離開父母。」嬰兒或兒童從沒單獨存在,而是在母嬰關係中成長的。這是溫尼柯特最經典的觀念。

    ?

    這樣的親職忽略,帶來情感或社會能力發展的影響,不只是這些專家注意到。

    ?

      斯皮茨(Rene Spitz, 1887-1974)是維也納出生,二次大戰到美國的兒童專家,他就提出兩個觀念:一是失親憂鬱(anaclitic depression),認為越早先失去父母的小孩,他長大後的憂鬱症越是難好;另一觀念是「醫院症候群」(hospitalism)也就是和鮑比一樣,對住院治療而與父母分離的小孩,所產生的身心狀態的警告。

    ?

      一本帶來不可思議影響力的書

    ?

      儘管這些警告在五○年代就陸續提出,但不幸的是,六○、七○年代是精神藥物和行為科學登場的時代。這些痛心疾呼儘管是諸多兒童心理大師異口同聲提出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是完全被忽略了。

    ?

      八○年代以後,隨精神分析中的嬰兒觀察開始受到重視,也隨著輕度自閉症的研究,兒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發展才再度受到注意。

    ?

      在國內,過去有溫尼柯特的《給媽媽的貼心書》和英國塔維斯托克診所編寫的四本書《0-2歲寶寶想表達什麼?》、《3-5歲幼兒為甚麼問不停》、《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麼?》四書(以上皆心靈工坊出版),算是少有的幾本關於這方面的書,對嬰幼兒的概念是強調母性照顧對這一切的重要性,也強調嬰兒的情感發展。

    ?

      這些書放在市場上眾多的傳統(行為主義取向的)育兒或親子書裡,是不容易被看到的。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用心的父母找來做為重要的參考書籍,更是許多心理專業人士必然放在案頭的。但對一般的民眾而言,因為沒有這樣的基本認識,也就不會在茫茫書海中找到這幾本以情感和社會能力之發展為重點的親子心理書。

    ?

      這樣的情形恰恰反應出了台灣父母的困境。他們隱約知道自己的困境,包括資源有限的夫妻,如何提供給孩子好的心理環境等等。這樣的困境,是目前的父母共同面對的難題。他們對自己的父母角色越來越有自我覺察力,因此自我要求也越高。因為如此,他們普遍意識到自己能力可能的不足,對自己擔任父母角色是感到壓力的。

    ?

      在這情形下,孫明儀老師這本書《愛上當父母這件事》的出版,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她提供目前父母的這個需要,而且是以當下華人社會的文化情境,提出具體作為的。這樣的一本書,看起來似乎只是育兒書中的又一本,其實內在的觀念是破冰一般的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觀點。單單這一點,這本書就足以教人十分興奮。

    ?

      而且,在這一本不會過度冗長的書本,在有限的篇幅裡,很清楚地提供父母基本的方向。父母就好像在茫茫的黑暗中,可以找到一個初步的方向。至於有進一步興趣的讀者,可以再找前述的幾本書。

    ?

      孫明儀老師本身是社工出身,後來有專門學習這方面的領域。這些年來投入在親子教育裡,是專業界的圈內人都?所皆知。她願意付出時間完成這本書,更是令人感佩。這是一本了不起的書,對當今的父母是有如及時雨一般,相信是可以在這一片荒蕪的領域,產生不可思議的影響力的。

    ?

      這是一個開始,相信這個領域在台灣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果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推薦序



    陪伴孩子,能讓你更了解自己

    林亮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特約醫師、心禾診所負責人



      「當爸媽」這件事,是家庭生命很重要的轉折。坊間關於如何當爸媽的書俯拾即是,尤其在今天這個部落格網路盛行的時代,相關文章與論述更是難計其數。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明儀這本書,顯得特殊且重要呢?

    ?

      我認為,明儀描述了一個很重要,但是不常被強調與說明的事實,那就是:爸媽們自己早年的、細節常被遺忘的生長歷程,其實深深影響著他們為人父母、帶養孩子的過程.

    ?

      想當個健康快樂的爸媽,你需要透過真實的自我,與眼前的新生命互動,爸媽與孩子雙方,都要各自發展與學習,整合成一個新的自我。在這個重要經驗歷程裡,爸媽與孩子相互形塑與成長,實驗與嘗試,逐漸發展出心理上更親密連結、但也能獨立與分化的個體。換言之, 爸媽內心裡會形塑出與孩子緊密結合的關係,在這個緊密的關係當中,又能清清楚楚的不失去自我,體會並經驗生命更有意義與深度的自我實現,同時也協助孩子逐漸發展出屬於孩子獨特、有活力而真實的自我。

    ?

      這本書,是一個讓爸媽透過愛孩子、心理上與孩子建立依附關係、最終學會更愛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成長故事。孩子經過爸媽的照顧、關懷、忍耐與愛心,與爸媽的情感深度互動,開始能夠編譜他們生命故事,並學會愛自己與肯定自己。每一個成長時刻的體驗,都是無法複製的,但可以透過彼此的體認、選擇與意志被重塑與修正,這個過程,也讓爸媽與孩子生命能更美好。

    ?

      心理學家發現,這個重要形塑人的過程,並不是起始於嬰兒出生的那一刻,而是遠在爸媽相遇、建立關係、準備孕育嬰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所謂嬰幼兒心理健康的初始環境,正是爸媽的想像與心情、想法與思慮。這一切,都是嬰幼兒心理健康很重要的培養皿。

    ?

      這個早期無法被語言精確形容的直接情感體驗,對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著重要深遠的影響。它的影響是在情感與直覺、互動反應與人格養成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近二、三十年,世界各國對於嬰幼兒的發展與心理健康,愈來愈重視。想要形塑一個健康、自主、有彈性、有個性與原則的人,這一段早年的歷程,可以打下的重要基模。

    ?

      明儀是寫這本書的不二人選

    ?

      我多年來的工作,是探索兒童與青少年的心靈世界。我經常看到很多爸媽,備受他們孩子的情緒與心智發展問題所困擾。這些問題當中,有些是先天形成的,有些則是來自後天環境的影響。這也正是為什麼,我不斷呼籲心理諮商與社福工作朋友們,必須與孩子的爸媽攜手合作。因為,孩子的後天環境,正是帶養他們的爸媽,以及每一天的家庭互動。也就是說,要幫助孩子們的身心更健康,就要幫助爸媽們思考孩子行為底下的情感需求,協助爸媽們更理解自己的孩子。

    ?

      從我2008年認識明儀以來,她就積極地投入嬰幼兒的發展與心理健康的工作上。她很努力的想要建構出更好的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訓練與服務,更希望一般的爸媽或社會大眾,能夠將我們已知的有關爸媽、嬰幼兒發展與其關係的知識,實際的運用到生活上,讓早年的親子關係與家庭生活都更為健康。她對推廣心理衛生工作的熱誠,加上很豐厚而完整的在嬰幼兒心理健康的訓練背景與工作經驗,讓她成為寫這本書的不二人選。

    ?

      從她與自己的孩子活力正面的關係中,更可以看到她是如何以身作則的將其學與所知,運用到實際的親子關係上。這幾年來,據我所知她更是不遺餘力,將心力投注在在推廣一般爸媽所能理解的嬰幼兒發展與關係的知能上。這本書,是她第一本將自己的帶養專業與經驗,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寫出來讓社會大眾能更了解嬰幼兒與爸媽的書。書中沒有太多艱澀難懂的心理學語言,但卻能將我們所知的早年關係的核心、心理的經驗說得簡單、清楚而明白,是值得想要理解早年嬰幼兒情感與依附關係發展的一般大眾與爸媽,值得參考的好書。我相信,明儀她會再有第二、第三本,也讓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一起靜心,讀這本書

    賴佩霞�知名身心靈導師、歌手、主持人、攝影家



      二○一三年初,我在一場榮格心理學的研討會中認識了本書作者孫明儀。她主動跟我分享她多年在嬰幼兒心理學上的研究,靦腆地告訴我,她正在進行「嬰幼兒心理學」寫作計畫,已經完成了一大半,希望能幫助爸媽們了解,家中嬰幼兒心裡在想什麼。她說,這是她的第一本書,希望我能給她一些經驗上的回饋。

    ?

      我自己有兩個寶貝女兒,對心理學也有著高度興趣,所以當聽到有人的志業是希望「讓爸媽聽懂嬰幼兒說話」,我那潛藏的「好事」性格即刻活絡了起來,平常刻意不介入別人事務的堅持,霎時通通瓦解,一心想著如何促成這本書的誕生。畢竟,天底下有哪個爸媽,不想聽懂寶寶心裡的真正聲音呢?

    ?

      我真心期待,明儀能孕育一本更貼近我們自己獨特文化的育兒領悟與分享。長期以來,心理學或兒童心理研究多以西方的成果為教材,但對於華人爸媽來說,這些老外歸納出來的教養、育兒方式,在我們的家庭體系裡是否可行?西方的教養理論用在一個受東方文化熏陶的孩子身上,是否合宜?我一直持保留態度。即便西方心理研究比我們早了至少上百年,但對於東方人特有的家族、社群、文化,西方人士的了解仍相當有限。

    ?

      第一次讀初稿,我發現明儀用較多的篇幅介紹各種教養理論與帶養方法,專業度完全沒話說,但我更想看的是,她自己如何運用在實際的帶養經驗上?她那細膩、溫暖、充滿善意的為人母的耐心,如何與這些理論結合?於是,我約了明儀,很誠實地告訴她我的感想。「我覺得你可以考慮重新詮釋,」我說:「我好想聽聽,你自己是如何帶你兩個最親愛的寶貝。」當下,雖然覺得自己建議人家重寫,實在有些唐突,但我覺得是必要的。我自己寫《回家》這本書,前後也歷經了四年的醞釀、琢磨、淬煉。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從明儀的文字與談話中,看見她深厚的專業知識,一定有好多經驗可以跟家有寶寶的爸媽們共享。

    ?

      然後,我當了「書媒婆」,將明儀介紹給早安財經發行人沈雲驄,這門出版美事就這麼促成了。現在,這本書──這懷胎最少三年的新生命──即將問世,而我這個催生婆滿心歡喜,喜洋洋地將這本好書介紹給大家。

    ?

      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本育兒的書,而是一本關乎靈性傳承的貼心提醒。因為,雖然這本書的主題是「嬰幼兒心理學」,但也是一本「爸媽心理學」,為讀者點出很多爸媽們不曾靜下心仔細思索的人生議題。讀著讀著,心裡三不五時會冒出「哇,原來我們都錯了」的驚嘆。明儀以她專業的背景,加上為人母的細緻情感,與讀者分享她從孩子身上悟到的心靈養分。這本書除了是新手父母的育兒提醒,也蘊藏了關心人類未來靈性發展的重要省思。

    ?

      好不好,讓我們靜下心來讀一讀這本書,為孩子也為自己,仔細想想彼此值得共同擁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自序



    孩子心理健康,你的生命更豐富



      親子之間無條件的愛,讓我深深地著迷。當寶寶回應爸媽燦爛的微笑時,雙方之間那種溫暖的幸福,總是讓我感覺那是活在世上最值得的時刻。

    ?

      身為爸媽,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活得健康、活得好,然而從許多社會事件中,我們漸漸發現:書讀得好、社會地位高、收入優渥,並不能保證活得好。活得好,其實和身心的健康狀態,息息相關。

    ?

      我是個對推廣嬰幼兒心理健康(Infant Mental Health)很有熱誠的臨床工作者,將近十年的專業養成,以及在美國密西根州和伊利諾州的嬰幼兒心理健康臨床工作經驗,讓我近年返台後開始督導醫療以及社福層級的早療機構與專業人員,幫助他們和家庭一起工作。寫這本書期間,我也在新竹地區以英語提供直接諮詢或諮商服務,和家有難帶養嬰幼兒的爸媽們,一起觀察寶貝的氣質,思考寶貝的情感需求,讀懂寶貝的心理,來幫助爸媽(或是主要照顧者,例如外婆、阿嬤等),學習正確的帶養方式,讓親子可以更順利相愛。

    ?

      在我的臨床服務經驗裡,看到很多青少年個案,總讓我嘆息著:到底是打從人生中哪一步開始,讓他和他的爸媽之間漸行漸遠?為什麼明明爸媽與孩子同住一個屋簷下,卻形同陌路?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對家庭的情感貧瘠,爸媽對他們而言,只剩下「物質提供者」的功能?又是什麼原因,讓有些孩子逐漸走向極端,自我傷害或傷害別人,帶給爸媽震驚與痛苦?

    ?

      這是一本關於嬰幼兒心理學的書,特別為家有嬰幼兒的爸媽而寫。為什麼特別想談「嬰幼兒心理」?很簡單:因為時間夠早,一切還來得及。寶寶們正準備讓爸媽疼愛,而爸媽們也想準備好,當稱職的爸媽。

    ?

      這一切都才剛開始!我堅信: 每一對爸媽都應該打從懷孕開始,就注重寶寶的心理健康,在最早的起點開始培養親子關係,是最好的時機。

    ?

      是的,不是等到孩子出生,而是從孕育孩子生命的那一刻起,我們已經開始當爸媽了。假如我們能不斷嘗試從心理層面觀察和理解,我們和孩子就能養成默契,帶養過程會更順利,和孩子之間也會持續不斷地相愛。這種不間斷的愛,會在孩子的心靈,以及我們自己的心靈,塗上健康的色彩,讓彼此的心裡充滿著感動與滿足。

    ?

      理解寶寶行為,擁抱寶寶情感

    ?

      我也曾是全職帶養兩個寶寶的媽媽。在那五年間,我在帶養中摸索,逐漸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媽媽,我的孩子們擁有哪些獨特的氣質。與孩子一起認真度過的每一個日子,都是我們互相了解的基礎。有時候,我也會觀察我母親對孫子的疼愛,回溯與想像自己幼時的成長,享受著祖孫三代血脈傳承的寶貴時光。

    ?

      我的工作經驗,以及自己愛上當媽媽的過程,讓我渴望寫一本可以「傳遞」與「觸發」的親職書──我希望這本書,可以「傳遞」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幫助爸媽們理解建構孩子心理發展的要素;我也希望這種理解,可以「觸發」爸媽們享受帶養孩子的過程。假如你是為人爸媽,這本書將幫助你觀察、思考、理解與涵容孩子的情感經驗,進而擁抱孩子的情感,用正確的方式來和寶貝互動,讓彼此更滿意這個親子關係,最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

      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通常情緒平穩、個性樂觀、挫折容忍度較高,對學習有熱誠、有責任感、有創造力,並擁有同理的能力,幫他們在未來進入團體時和同儕相處融洽。

    ?

      很多爸媽可能沒發現這一點: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在情感上能夠回過頭來,給予自己的父母溫暖與愛。良好的親子關係,能讓家庭氣氛融洽,也讓我們成為更有自信、心理更健康的父母。

    ?

      我衷心期盼,這本書不但能幫助爸媽們,在孩子初誕生的前幾年,能夠順利帶養寶寶,親子雙方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享受彼此,甚至能夠感謝彼此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然後一起面對未來孩子發展上的挑戰。

    ?

      這本書分成兩部分,前七章我嘗試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為爸媽們說明從懷孕到寶貝滿四歲前,培養寶貝心理健康相關的心理理論。第八章開始,我挑選了一些在臨床工作上家長們常遇到的日常挑戰,例如餵食、睡眠、學習等等,幫助爸媽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思考這些常見的議題。

    ?

      最後,我想提醒爸媽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帶養嬰幼兒的方法,但絕不是「唯一」的方法,畢竟教養這件事,會受到不同觀點與文化的影響。我只是把自己的專業,以及身為媽媽的經驗中重要的思考點寫下來,與同樣為人父母的你們分享,期望能激盪出一些思考的火花。如果可以因此激發出親職關係的新想法,讓你們的親子互動更美好,讓更多人能夠「愛上當爸媽這件事」,那就是我推廣嬰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最大意義!




    其 他 著 作
    1. 爸媽自在,寶寶好帶:從懷孕起到3歲前,打造家庭幸福感
    2. 相親相愛不簡單?:給爸媽的手足教養學
    3. 早期療育與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