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一個青年詩人的畫像
──序林達陽散文新集《青春瑣事之樹》 陳義芝
本文題型源自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林達陽《青春瑣事之樹》,描寫三十歲以前文學創作的心路歷程,賦瑣事以詩學深度,將內心意識情節化,使讀者生動地感受到孤獨求索的苦悶與突圍的欣喜,做為一個青年詩人的畫像看,十分貼切。
我認識達陽時,他剛升上大一,為《擴張的盛夏──雄中十年詩文選輯》請我寫幾句推薦的話。那年他十八歲,我讀他的〈前記〉,為其攀越體制圍籬,抗辯、追求、沉吟、獻身的神采,心旌搖移,大感震撼。推薦詞題名「精采的預言,純美的歌聲」,果真預言了十五年後,達陽耀目的靈光、乾淨的音軌,他以既謙卑又崢嶸的姿態繼續擘畫著夢想。
從音域純淨又豐美這點考察,輯一的《青春倒數──關於詩》共三十一篇合成的兩三萬言,最足以代表,是一棵完整的青春之樹,可當一長篇散文閱讀。其所敘事,相互接引,從逼臨三十歲最後一月開始倒數,整整數了三十一天。憑這一日子的倒數,使散思游絮聚攏成一脈綿亙的山形,一座座秀麗小山錯落,各具姿態。
詩是相信有人在等待……詩是透過「傷」之存在……除了前兩篇像楔子,表明他以生命體驗進行詩的詮釋,其他各篇先以極簡情節作為意象,並以另一相對應的情節回答這一意象,最後再回扣最初的情節,照應預設的主題。我看了幾篇,不期然聯想起「賦格」這一音樂術語。各篇暗含複調特質,主旋律精短,筆墨線條簡約,但「關於詩」這一主題始終於字行中追逐、飛翔:
以打籃球和寫詩對位,達陽說用一個假動作騙過防守者,「利用這一點點的時間差,加速過人或起身投籃」;以拍岸的海浪和寫詩對位,達陽說「要推敲,各種立場,複雜的思考,必須顧慮唸起來的聲音,要美,就像……。我邊說邊偷偷看她,聲音在海風裡飄飄忽忽」;以搬家重新安置物件與寫詩對位,達陽說「所有字詞與句子的相對位置都是不確定的。……太多事情,是存在於某個客觀上不斷變動,但情感上未曾稍移的位置當中的」……
他是那麼在乎生活一切的存在,電光石火中探囊取物,撿拾、鏤刻,兀自感慨「怎麼就沒在意」、「我現在才發覺」、「我曾經不知道」。當他回顧某年某日在考場抬頭看到巨大天空一隻渺小的鷹的身影,多少年來念念不忘,他想,世界或許沒有什麼改變,但有一「更高遠、更永恆年輕的什麼」始終盤旋,「鷹是永恆的監考員」。我想,他為了不違逆父母期許選讀法律系,念完法學院後,竟又回到文學創作的考場,他何嘗不是天空那隻鷹。
謝三進說,林達陽是七年級新詩創作群的「領頭羊」。是的,他是優秀的詩人,詩人當然要展露不俗的語言美技,包括語法、節奏、意象。此刻當我闔上A4紙列印的這本書稿,腦海仍疊映其中諸多形色與聲音,包括:化妝遊行女孩的臉、穿行樹叢枝條上的松鼠、一顆落在木棧道上的毬果、印刷廠中庭與他對望狂吠的狼犬,還有多次寫到的花蓮的海,達陽形容層層推擠的浪,越過他,彷彿「成為轉折向上的海岸山脈」,而「躍出海面的魚或鯨豚,都像是巨岩崩解出的碎屑」,何其清新的感知紋理啊!統而觀之,不僅是一位青年詩人的心靈自剖,也是感性抒發的「一首詩的完成」。
達陽初習詩時,我讚嘆過他,也曾質疑、棒喝過他。而今他既以詩凸顯創作實力,更以散文攻占灘頭堡,勾起我對逝去時光的惘然,千萬心兵遊走,《青春瑣事之樹》真是一本迷人的書。
•2015年9月2日寫於紅樹林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