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

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1948-1988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5815
林孝庭
聯經出版公司
2015年6月26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0845815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歷史大講堂


  •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在冷戰時期國家機密檔案中尋找消失的台灣史!

    台灣做過這些事?怎麼可能?

    檔案解密之前不能談論、無從得知、

    陌生而令人驚訝、震撼,一段千真萬確的台灣史。







    ?

    第一章  冷戰邊緣─美國與冷戰初期的中國邊疆

    一九四七年北塔山事件與美國在新疆的祕密活動

    冷戰初期美國對中國內陸邊疆的戰略思維

    國共內戰下的美國援助中國西北方案

    美國與馬步芳主持下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西北地區情勢逆轉與美國未曾實現的祕密行動

    ?

    第二章  蔣介石與朝鮮戰爭關係探源

    中國援助朝鮮獨立運動溯源

    抗戰勝利前後的中朝關係──表象與現實

    戰後的蔣介石與對韓政策

    國共內戰、冷戰與韓戰

    ?

    第三章  冷戰初期的「第三勢力」與台灣的「敵後工作」

    台灣的敵後工作請纓熱潮

    毛森與他的敵後游擊工作

    美國與亞洲的第三勢力

    華府地區的敵後反攻熱潮與美國對台政策

    曇花一現的台、美敵後反攻──李彌與滇緬游擊隊

    ?

    第四章  第一次台海危機、「白團」與台、美軍事關係

    「和」、「戰」之間的徘徊

    白團──蔣介石「以日制美」的嘗試

    雙胞胎計畫

    一九五四年外島危機與台、美軍事同盟關係的建立

    談判過程與締約的意義

    ?

    第五章  蔣介石與1962年台海危機

    甘迺迪總統對華政策新思維

    台灣島內與中國大陸的微妙政治發展.

    《國光計畫》與具體決策

    政治與外交層面的準備

    《國光計畫》之推遲與決策轉折經過

    國民黨「挽回顏面」之舉

    ?

    第六章  冷戰與兩岸密使

    萬隆會議前後中共「和平解放台灣」策略

    曹聚仁角色再探究

    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與兩岸祕密接觸

    兩岸密使與蔣氏父子、陳誠之間的權鬥

    一九六二年台海危機前後的兩岸祕密接觸

    一九六三年以後的兩岸祕密接觸

    ?

    第七章  冷戰與西藏問題

    西藏問題的「內政化」與「國際化」

    台、美雙方培植西藏「代理人」與祕密管道之建立

    拉薩抗爭事件前夕台、美之間的西藏議題

    拉薩抗爭事件與台、美之間的政策歧異

    西藏議題與台、美之間的冷戰外交

    台、美盟邦關係下的裂縫

    ?

    第八章  冷戰與台灣、印度之間的「祕密外交」

    中印邊界戰爭與印度拉攏台灣

    台、印間非正式外交接觸經緯

    高調密使惹塵埃

    台北、香港、新德里:台、印外交折衝內幕

    美國的支持與印度駐港官員的阻撓

    台、印關係胎死腹中

    ?

    第九章  冷戰與台灣在東南亞各國的祕密活動

    國共內戰與國際冷戰的相遇:滇緬游擊隊

    台灣的國家安全與反共輸出

    國民黨在東南亞的祕密冷戰:緬甸與寮國

    脣齒相依的台灣、南越關係

    冷戰、越戰與國共內戰

    美、中關係正常化過程中的蔣介石與亞洲冷戰

    ?

    第十章  台灣研發核武祕辛

    中共發展核武與台、美反應

    中共核試爆成功與台北高層的心理衝擊

    鴨子划水的核能外交0

    一九七○年代「研究用途」的核武計畫

    台、美脆弱邦誼下的核武研發爭議

    台、美斷交前夕的核外交風暴

    餘波盪漾……

    ?

    結語

    徵引書目





    序(節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戰敗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正式宣告結束,然而世界大戰的烏雲才剛剛散去,美國與蘇聯兩大超級強權,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型態之間的對抗大幕,又從戰後的磚瓦廢墟上,緩緩拉起。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於首都華府國會山莊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日後被稱為「杜魯門主義」的國情咨文,發表了敵視社會主義國家的談話。美國國會隨後通過了一項援助法案,決定提供大筆經費幫助希臘、土耳其兩國政府壓制其境內的共產主義運動。「杜魯門主義」的提出,也標誌著美、蘇之間「冷戰」的起點,此後四十餘年間,全球幾被一分為二,以美、蘇兩強為首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社會、情報、科技與文化思想等各領域裡,不斷上演著一齣又一齣對峙與對抗的戲碼,由於美、蘇兩強各自擁有大量核子武器,此一長達近半世紀之久的冷戰對立格局,也讓國際社會在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柏林危機、韓戰、兩次台海危機、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與中東戰爭等重大事件的發生,一次又一次引發世人極大的關注與恐懼,擔憂這些衝突將導致核武戰爭,最終摧毀整個人類文明。



      1950年6月間所爆發的韓戰,可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冷戰對抗格局形成之初,全球所發生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冷戰時期的第一場「熱戰」並未如預期般出現在當時美、蘇兩強最主要較勁焦點所在地的歐洲大陸,而是發生在亞太地區的朝鮮半島,在一塊直至1950年初都未曾被美國官方正式納入其亞太防禦線內的分裂國家領土上,著實令當代許多治史者感到意外;而此一意外發展,也注定要讓在國共內戰中失利,於1949年12月退守台灣一隅的蔣介石與中華民國政府,因美國迅速參加韓戰以及其對亞太地區地緣戰略政治等因素考量,而在此後數十年的亞洲冷戰場域裡扮演著一定之角色。無可諱言,從更寬廣的歷史格局觀之,1949年以後的國、共對峙與海峽兩岸關係史,亦為全球冷戰對抗架構下,不可被忽視的一環;1950年代所發生的兩次台海危機,至今仍是吾人研究亞洲冷戰史時所不可遺漏的重要案例。然而遺憾的是,除了這兩次外島危機之外,蔣介石與其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整個冷戰時期裡究竟曾扮演何種角色?以及台灣在亞洲地區冷戰場域裡的歷史定位為何?在當今中外學術界幾乎仍是一片空白。



      本書所收錄的十個章節,是我過去十餘年來,在華府、倫敦、台北與加州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等地收集、爬梳、整理、研讀、分析與消化大量原始檔案史料後,所積累的初步結果。撰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即在於回答如上問題;除了審思1940年代晚期起,蔣介石與其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在亞洲冷戰場域中之角色與地位,同時還嘗試對這些歷史事件與歷史經驗,進行全面觀照、陳述與詮釋。誠然,在吾人過去的普遍認知裡,1949年兩岸分治以後,台灣在亞洲冷戰場域中所面臨的最主要壓力與競爭對手,是來自海峽對岸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直到蔣介石於1975年撒手人寰為止,在遷台以後二十餘年來,他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依恃著美國對台灣的軍事協防承諾與外交支持,在各個領域裡,與北京進行著似乎永無休止的對抗,此一態勢,直至19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主政後,逐步改變對華政策,才出現結構性轉變。



      然而如同即將在本書各章節內容裡所呈現的,台灣在冷戰時期的亞洲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美、中、台三邊的互動關係,實遠比吾人過去所認知的,要來得更加詭譎複雜;隨著中、外官方解密檔案的大量開放,吾人如今可以知悉,亞洲冷戰場域中的蔣介石,絕非僅只扮演著由美國所領導之「自由世界」陣營裡,一個凡事仰仗美國鼻息、以華府馬首是瞻、唯華府是從的馬前卒。相反地,國民黨政府為了台灣自身的戰略生存與安全利益考量,在中南半島與其他東南亞地區,曾廣泛而積極地介入各地的軍事衝突,設法輸出自身的反共經驗與意識形態,以確保並強化其在國際地位與台灣內部統治上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回顧歷史,台灣當局在「海峽兩岸」以外其他亞洲冷戰場域中的作為,有些是配合美國政府的整體亞洲策略而行事,然而其中更有不少行動,乃是蔣介石甘冒惹惱華府決策者之風險,不惜與美國「老大哥」背道而馳。



      另一方面,冷戰時期的國共與兩岸關係,也絕非如過去吾人所認知的「雙方敵我意識分明、毫無往來」,如同本書所揭示的,在某些重大議題上─譬如西藏問題─台北與北京所採取的立場,遠比台北與華府等西方國家陣營之間的想法要來得更加接近;而國、共兩黨之間,似也屢屢在重大事件發生時,保持著一定之祕密聯繫管道。冷戰時期的這類國共接觸,往往不為美國所喜,華府情報與外交當局,甚至對台北橫加阻撓施壓,而蔣介石則試圖利用這些兩岸祕密接觸來反向操作,設法轉化成為台灣向美國爭取更多資源之籌碼;尤其甚者,冷戰時期的兩岸密使往來,還牽連著當時國民黨內部微妙的權力競爭關係。讀者在「台灣祕密研發核武」此一篇章裡也將清楚觀察到,美國如何在高度現實利害考量下,以最嚴厲的立場與手段,來對待其在亞洲、乃至全球冷戰架構中最堅強的盟邦之一─台灣。本書各章節所將呈現者,可謂「歷史平台上的裂縫」:在看似平滑無縫的歷史平台表面下,其實存在著無數細微的裂痕,有待吾人加以檢視、細查、發掘與觀照,讓歷史事實與真相,能夠更加清楚地被呈現出來。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本書各章節所利用的第一手史料,主要來自美國、英國與台灣方面的解密檔案,以這些史料為基礎所做的歷史研究與論述,無可避免地會較偏向於呈現台灣、蔣介石、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的立場。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在亞洲冷戰場域中,美、中、台三方關係的競逐互動裡,台灣是無法被忽視的角色,任何缺少來自台灣與國民黨政府方面的觀點與其角色之探討,則整個亞洲冷戰史的研究都將無法圓滿。從台北的視野來解釋與觀察其在亞洲冷戰場域中的定位,據此填補近代史研究上的一片空白,也許是本書的主要貢獻所在。




    其 他 著 作
    1. 尋找自己的蔣中正Ⅱ:1955-1972日記解讀
    2. 李登輝先生大事長編(全套六冊不分售)
    3. 中華民國在台灣(2冊套書)意外的國度+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4.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
    5.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限量簽名版)
    6. 存亡的轉折:中華民國在台灣 套書(意外的國度+迅猛的力量)
    7.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
    8.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
    9. 台海冷戰解密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