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陪伴少年十五二十時,成長與改變!
本書理論與實務密切關連,
是非常值得推薦給那些想要了解青少年的人。
雖然坊間有關青少年的書籍不少,
然而,卻鮮有書籍是以如此正面的、建設性的角度,
來探討少年十五二十時的這段重要時刻。
席格博士以他豐富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臨床專業背景,從大腦神經科學、臨床精神醫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來闡述青少年的優勢與挑戰,並藉由臨床個案故事與身為兩位青少年父親的經驗為例,讓讀者更具體地了解青少年時期大腦重塑的影響。
正如席格博士在前言中所述,本書能提供支持給正處於代溝兩側的雙方──青少年讀者可感受到被同理,從而由書中更深刻了解自己;而本書也能提供父母、師長或諮商師等在欣賞青少年的勇氣與創造力的同時,也了解青少年所面對的挑戰,並知道如何與他們保持關係和溝通的暢通,以創造跨世代合作,從而促進青少年的正向力量。
◎從了解青少年、建立依附關係到保持同在
本書包括四大部分,在每一部之後都有一些具體的練習(Mindsight Practice──本書翻譯作「第七感練習」) ,包括:練習內觀(Time-in)、了了分明的覺察(Mindful Awareness)、呼吸覺察、同理心練習、情緒覺察與命名練習(Name It To Tame It)、連結練習等等。
第一部,席格博士開宗明義提出青春期大腦及生理的變化所帶來的四個精髓「求新求變、社交參與、情緒高張與創新探索」,以積極正面的角度來探討青少年心智力量的優勢,但也同時提出這四大精髓所面臨的挑戰與危機。強調青少年須在同儕群體中建立關係、與人連結、建立跨世代合作;成人們則須提供青少年情感依附,並建立青少年的安全基地,方能將青少年階段的挑戰化為力量。
第二部,是以青少年大腦多巴胺分泌的曲線特質,來探討青少年大腦的酬賞與決策的思考系統、尋求感官的行為、及心情高低起伏的特徵等。青少年期可藉由與他人正向的互動及學習覺察情緒、處理情緒,來加強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協調與平衡,培養前額葉皮質區的整合重建,從而安定腦部下層區域如邊緣系統等。
第三部,是探討四大依附模式:包括依附關係如何影響到大腦的運作,從而影響到青少年的感覺、思考與行為。
第四部,談及在青少年階段面臨的一些改變與挑戰。席格博士以臨床個案及其子女為例,討論青少年戀愛、性行為、藥物使用或濫用,以及孩子離家或回家的經驗中,如何與青少年保持「同在」(Presence),保持開放與接納──有回應,但不是作反應;要連結,但不是去糾正。
◎臨床治療,證實Mindsight練習效能
由於本書許多的觀點與我過去多年的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的實務經驗契合,特別是書中許多具體的Mindsight練習與我過去八年來,在馬偕紀念醫院發展辯證行為治療中的專注當下的了了分明技巧、情緒調節的覺察情緒、人際效能技巧等不謀而合;而我們過去的治療經驗,也證實練習這些技巧是可以有效增進覺察力、調節情緒和感受與他人及環境的連結。
希望讀者們也能藉由這些Mindsight練習及了解自己的依附關係,讓自己持續地改變和成長。
劉珣瑛�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