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還孩子做自己,藝文教育動起來
二十世紀以來,工商發展主義加速人類社會組織的都會化,人類的生活與行為模式於是漸趨格式窄化,生活的目的都在為將來的生存競爭做準備。這樣的劇變,直接加速人類官能與精神疾病的增加。日新月異的病名,不僅使大人們疲於問診求藥,也讓更多兒童,只因無法乖乖坐在教室內完成各種規範,而被大人抓去求診、評量和餵藥。
這當中,多少淚水從焦急憂鬱的大小臉龐急流湧出,氾濫程度已預見人類一場不可避免的文明之災。此種失衡的社會運作模式,主要肇始於人類背離與原始自然的感官律動,細觀我們的教養環境,其內涵便嚴重缺乏「解放身心、連結他人」的藝文「動」教育。
遊戲,從幼兒教養中大量縮減,「坐好,不要亂動」成為學習的鐵律。文學,是為了把作文寫好。藝術,也成為加分的利器。孩子在這樣的教養環境中,被教得極為壓抑,他們在「害怕犯錯」的情境中逐漸失去想像力、觀察力、感受力與思考力,不但與自己的肢體疏離,也對他人難以有感。
我們不但閹割自己心智發展的所需,還不斷製造病態的下一代。近年就有不少科學家看見此種人性傾頹的危機,紛紛以數據證明「回歸動態成長」的重要性。他們主張兒童在遊戲中,能調節情緒、學習創造、發展各種大能力,「自由玩樂」事實上幫助建造更好的大腦與更健康的社會,而且,長成後的大人也需要持續遊戲。
遊戲,是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方式。而戲劇,是孩子們遊戲的最佳形式,也是立體化文學的表現。
本書作者從理論的論述,建立以孩子為主體,以兒童特質為本的戲劇理念,從在英國的所學,連結到回臺的教學實做與側面觀察;從語言、想像力、心智與肢體發展、親子關係等角度,幫助臺灣新一代的教養者理解「戲劇遊戲」、「說故事劇場」等概念與作法。例如將繪本故事與遊戲戲劇結合,使得文本中的深意,在立體的互動表演與遊戲中,被抽絲剝繭的演繹,舉例既明瞭又鮮活。
我對兒童戲劇的深刻接觸,也是源於在英國求學期間,因此作者在書中對英國兒童劇的介紹,以及對傳統兒童劇迷思的釐清,我感同身受。而訪談介紹幾位臺灣戲劇工作者的章節,其中幾位也是我接觸體驗過,並期待她們對臺灣兒童劇有所翻動革新。因此,讀來特別激勵人心。
總之,這是一本臺灣藝術教育等待多年的書。它,終於到來了。
幸佳慧? 兒童文學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