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不在他方(限量盒裝珍藏組)

不在他方(限量盒裝珍藏組)
9789863870104
陳綺貞
印刻
2014年12月01日
1733.00  元
HK$ 1473.05  





ISBN:9789863870104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盒裝 / 320頁 / 28 x 25 x 10 cm / 普通級
    印刻文學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不在他方》限量盒裝珍藏組,十件特製珍品:



      1.《不在他方》毛邊典藏本

      最受藏書家青睞的毛邊本,以裝訂後不切邊,保留書籍素樸樣貌為特色,象徵自然不修飾本色,外以純白瓦楞紙包覆,繫上黃麻線纏繞成蝴蝶結,展現情致獨特的裝幀藝術。



      2.《不在他方》平裝本

      陳綺貞散文集:收錄38篇散文、7封信件、3場對談、1段問答,以及65張精選攝影作品。



      3.「偶然與巧合」2014最新單曲CD

      陳綺貞第七張單曲:偶然與巧合。

      一個人的機遇是偶然,兩個人的偶然是巧合,

      我們有幸在時間中,聽見陳綺貞。

      2014年11月於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站同步錄音,留下陳綺貞最心愛的城市聲響。

      幸福,不在他方。



      4.陳綺貞設計數位紙相機

      相機外殼由陳綺貞設計,500萬像素大立光鏡頭、4種創意特效、全功能一鍵操作、80公克重,此相機拍出的照片右下方均內建「不在他方」浮水印。



      5.陳綺貞攝影作品帆布斜背包

      尺寸:寬(上)42(下)31x高30x厚10cm,米色,嚴選台灣天然12安純棉帆布,材質硬體不易褪色變形,人造棉紗做成織帶的60cm肩背、62-118cm可拆卸背帶,開口處四合扣,廣富號生產製造。



      6.Cheer萬用筆記本

      13x19cm,164頁,每頁均選摘官網小黑板留言與歌詞,內頁為80磅米道林紙,封面250磅進口高級環保粉面彩柔紙,裸背線裝裝幀,360度完全攤平設計,書寫更舒適。



      7.吉他精緻便籤

      依陳綺貞最愛的吉他外型裁製的迷你版紅色吉他精緻便籤,封面為120磅雪銅紙、內頁80磅米道林。



      8.塗鴉鉛筆組

      HB原木六角筆桿、三枝一組盒裝。



      9.「不在他方」明信片套組

      12張明信片,10x15cm,250磅進口高級環保粉面彩柔紙。



      10.「聲音採集計畫」海報

      140磅凝雪映畫紙。



      加贈「Placeless Place」藏書票,以陳綺貞親手繪製的插圖雕製印章,手工打印在雪白波麗紙上,製成精美藏書票,每張藏書票標記專屬編號,銘記你與陳綺貞的數字密碼。十件限量珍藏品,全數收納在「不在他方」書盒中,極具紀念意義與珍藏價值。



      當人開始有了一個夢想,就是試圖要與現實做出一個決裂,也是驅動自己跨界的開始。——陳綺貞



      以書寫銘刻日常,最迷人的不在遠方

      十六個年頭,六張專輯、七張單曲、無數次巡迴演唱會之後

      我們終於等到陳綺貞的第一本散文集:《不在他方》



      這是一本關於追求的書,探索的對象是現在,是這裡;不屬於過去或未來,也不在他方。  



      歌壇創作才女陳綺貞從1998年發行《讓我想一想》以來,始終維持一貫清新獨特的風格,長髮、木吉他、乾淨而溫柔的嗓音,輕易將人喚進恬靜美好的迷人裡,詞曲綻放療癒的光,風靡華人世界,為一整個世代留住純真。然而除了歌手身分,私底下的她亦熱愛攝影與寫作,對她而言,攝影是「日常加上一些不尋常」記憶的封存,而文字則是更深刻的自我追尋與探索,這本散文集緣起於2011年夏天她在古巴哈瓦那的旅行,她說:「旅途中的一切,匆匆忙忙之間,妳只能為發生的事,在地圖上作記號,而無法立即書寫。這些記號的意義,妳必須耐心等待時間為妳充分顯影。」當書寫開始,便是顯影的啟動,寫作,讓她心甘情願放手一搏。



      三十八篇散文、七封信件、三場對談、一段問答,記錄她以旅人之眼所烙印的風景,經時光沉澱,澄靜而純粹、趨近於心,貼近日常與真實的感受,不喧譁的思索。



      *看見

      記錄旅行途中的思索與觀察,有人情的溫度,亦烙印著他方的色澤與律動。在哈瓦那每天爬上屋頂看日出、看夕陽;以拍立得相機為遇見的人拍照,留下照片作為禮物;在史瓦濟蘭看著在草原上徒步走遠的人、提著空水桶到山坡取水的孩子;在威尼斯聖馬可廣場旁,坐看滿天飛舞的鴿子;穿梭柏林的跳蚤市場,買了一個吐司架和從沒見過的小相機;躺在花蓮的產業道路旁,拿著手電筒和觀星盤,試圖找出十二星座……。這些「每一次」,也都是「第一次」,此時此地。



      *日常

      隨筆,碰觸界線或跨越界線的驅力,蠢蠢欲動的文字引領思維探險,是日常,也是非日常,陳綺貞回憶大學住宿日子、拔牙的體驗、台北早餐店的氣味、晨起的漫步、閱讀的陶醉、聆聽演唱會的悸動,以及在音樂裡反覆迷失與尋找自己的歷程,不時流露她與家人之間深厚的情感,以及她對台北這座城市的深深眷戀。



      *To & From

      信件是私密的寫作,好像有個對象可以傾訴,又不確定對方是否理解,是以「挾帶著不確定的憂慮」。擷錄7封2012年《不在他方》劇本信件,穿插文本之間,寄給每一個正在閱讀的你。



      *創作路上

      靈感謬思的追尋,每一次提問,都向內心深處行去,關於書寫、閱讀、音樂與生活節奏,揭露「故事」帶來的衝擊,同時亦收錄陳綺貞與駱以軍、詹偉雄、張鐵志等作家的對談文字,完整呈現她的創作歷程與態度。



    名人推薦



      陳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駱以軍(小說家)、鍾文音(作家)相惜推薦



      詩,從來都是壓縮了龐雜的意象,成為精煉的句式。但是在解讀時,壓縮的詩,立即釋出巨大能量,洶湧而來。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賴如此的書寫策略,表面上看似輕盈,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畫面,卻是有無可承受之重。猶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潛伏著碩大的軀體,她的語法,伺機要給人突來的一擊。——陳芳明



      似乎她的歌替許多人守護著一個純淨、款款搖晃的透明薄光所在;似乎許多人都曾在某個時光,欠過她一個像整幅星空忍住眼淚、直到一顆流星劃過,那樣的療癒。打開這本書你發覺她的魔術或就在,那讓世界「等一下」,Un Momento,疑惑中相信,悲傷中微笑,看似柔弱卻從不猶豫伸出堅定的手,朝遠方出發的同時卻無比珍惜沙鐘裡每粒昔時時光的沙粒──於是,那個「世界本然,比較美麗,比較透明一點點的形貌」,就從我們眼前顯影浮現。——駱以軍





    (推薦序)

    歌手與寫手的奏鳴 陳芳明

    Un Momento 駱以軍

    ?

    *看見

    Bolero

    星星

    戰鬥

    一次

    Hand talk

    夜街

    史瓦濟蘭

    法國小莊

    威尼斯

    柏林的第一個晚上

    柏林觀光客

    你會怕嗎

    下雨天愉快



    *日常

    跨界

    租屋

    女生宿舍

    日常生活

    成年禮

    武俠

    偵探小說

    照片

    在眼睛的背後

    迷失

    魔術

    座標

    渴望的樹

    媽媽畫我

    聲音採集計畫

    台北

    風景



    殞落的希望

    妳好嗎

    旅行的意義

    大象

    二十世紀少年

    回來了

    文字之手

    To & From

    Dear Y

    來自Teacher K

    來自愛書人

    To:∞

    親愛的L

    給外婆

    From Gmail Server



    *創作路上

    海浪有一天決定和貝殼說話——讀.寫.陳綺貞

    一個人的旅館創作時光??? vs.駱以軍

    我的歌想要傳達一種善意? vs.詹偉雄

    綻放之後的陳綺貞??????? vs.張鐵志



    後記






    推薦序



    歌手與寫手的奏鳴

    ——序陳綺貞《不在他方》????? ?

    陳芳明




      音樂歌手與文字寫手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動態的聲音與靜態的文字,兩者產生的想像是不是一樣重?音樂是時間藝術,文字也是時間藝術,占領的空間都是在心靈深處。收到陳綺貞散文的印刷稿時,這樣的問題不禁在我的心裡浮現。在坊間,她一直被視為才女,或被尊稱為女神,顯然是因為她歌曲創作所塑造起來的形象。每個音符,每句歌詞,完全都是由她親筆創作。從抽象思維到具體演出,這樣的過程很難輕易窺見。同樣的,幻化的感覺變成確切文字時,究竟要經過怎樣的折磨?這本散文集就要付梓問世,她的才女形象,是否又將添加更多神祕的色彩?

      

      二○一二年秋天,陳綺貞出現在我的教室。那年的氣溫很早就下降,穿著厚實而樸素的服裝,她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我必須很抱歉地承認,當時我只發現一位陌生女子,坐在學生中間。我上課的方式總是精神集中,完全鎖在自己的思考裡。為了讓我的課講得很精采,我從未做任何無謂的聊天,也不會在教室點名。只記得那天下課後,開門時發現許多學生擁擠地站在外面。原來整個校園早已盛傳,陳綺貞回到學校。如果說那是一個事件,我毫不訝異。只見許多學生搶著要與她拍照,請她簽名,那是我回到學界以來從未有過的盛況。

      

      那天回到研究室,我立刻請教助理,陳綺貞是誰?這樣提問時,恰好足以把我劃入另外一個世代。助理推薦我聆聽她所寫的一首歌〈旅行的意義〉,無論是歌詞內容,或者曲調旋律,聽來是那樣乾淨,清晰,且略微帶憂傷。這是我第一次聽陳綺貞,也是第一次體會才女的天分。音樂與文學,都同樣屬於藝術領域,凡是沒有讀過的書,都是新書;沒有聽過的歌,也都是新歌。真正的藝術,沒有新舊之分。我縱然遲到,但也終於趕上了。

      

      陳綺貞是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她在學時,我才初到校園,從未有過謀面的機會。那年秋天,她病後不久,希望能夠重新出發。她選擇回到學校來聽課,我那門「文學批評」,恰好與哲學系合開,或許因為如此,她才走進我的教室。第二個星期,她在下課時前來自我介紹,有些內向羞怯,但談吐時落落大方。她說,已經讀完我的《台灣新文學史》,不免令人感到訝異。後來,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我為林惺嶽畫展演講時,她也前來聆聽。她在台北女巫店演唱,特別邀請我去。可惜我的行程太滿,錯過那次的演出。

      

      又過一年,二○一三年底,她寄來貴賓券,邀請我出席她在台北小巨蛋的演出。到達現場時,看到那麼龐大的建築,不免感到懷疑,到底需要多少聽眾才能填滿那廣闊的空間?這是我第一次為一位台灣歌手赴約,走進室內時,四望樓上樓下全部的座位,幾乎擠滿了人頭,這時我才意識到陳綺貞的魅力。在台上演出的她,與坐在教室裡的那位女子,似乎前後判若兩人。她的演出,她的歌聲,充滿了生命力。那種震撼,排山倒海而來,使所有的年輕心靈完全失去抗拒。舉目全場,我可能是少數超齡的聽眾。恰恰必須在現場親身感受,才有可能理解台灣流行文化的特質。我很慶幸自己沒有缺席,那個晚上彷彿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禮,見證了藝術力量的衝擊。

      

      那晚有許多感動的時刻,尤其她唱那首〈別送我回家〉,觀眾才發現她的母親就在現場。為母親而寫的這首歌,是她生命經驗的重要橋段。幼年時,家庭破碎的傷痛,使她與母親、外婆的感情非常親近。她不忍看到母親在街的對面,注視她走回家。好像回望彼岸,噙著淚水,成長時期的傷心故事又再次席捲過來。短短的一首歌,可以意會她生命的某種缺口,就像蝕破的葉子,生命再也不能保持圓滿狀態。以隱晦、曲折、暗示的方式,唱出生命的最痛,這正是她內斂含蓄的藝術。而這種表現手法,也正好彰顯在她的散文書寫。

      

      《不在他方》有一個英文命名,「Placeless Place」,似乎是指涉一個無根、不確定、無法命名的空間。如果不在他方,應該就是指向此時此地。這正好點出她的生活寄託。她的居住位置,全然不能定位,不能辨識,不能察覺。這樣的命名,自有她的微言大義。低調,謙遜,內向,是她的性格。即使在演出時歌聲嘹亮,但她的姿態,仍然像教室裡的學生那樣拘謹。記得在演出中間,她穿著工人裝,舉起一支巨型的錄音器具,繞著看台全場走一圈。台前銀幕上出現的影像,則是另外一個場景,她也是同樣的裝扮,站在台北市的十字路口。大約是清晨時分,路上幾乎無人,十字路口有斑馬線,上面則圍繞著行人陸橋。她孤伶伶一個人舉著錄音器,站在馬路中央。單薄的身影,彷彿在抵抗著整個城市。在小巨蛋的看台上緩緩行走時,她帶著微笑,還是那樣含蓄,那樣謙遜,完全是典型的陳綺貞。

      

      書中的一篇散文〈聲音採集計畫〉,描述的正是這樣場景。身為歌手,或許不能只傾聽自己的聲音,而是要聆聽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卻早已遺忘的各種聲音。半夜的大海,早晨的台北,關不緊的水龍頭,到處都可以接收神奇而陌生的音響節奏。對不同聲音的嚮往,其實是表現對生命的一種執著。這篇短文裡,她寫出使人感到詫異的句子:「我聽到垂直降落的不滿,不如落葉瀟灑躺在充滿生命氣息的泥土上,任人踐踏,發出慶祝自己遠離死亡即將重生的歡呼。」這是濃縮的詩意,也是頑強意志的象徵。有人看到落葉,立即的聯想可能是等待死亡,她反其道而行,竟是嗅到重生的氣味。她的敏銳,竟有如此。

      

      詩,從來都是壓縮了龐雜的意象,成為精煉的句式。但是在解讀時,壓縮的詩,立即釋出巨大能量,洶湧而來。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賴如此的書寫策略,表面上看似輕盈,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畫面,卻是有無可承受之重。猶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潛伏著碩大的軀體,她的語法,伺機要給人突來的一擊。這種逆勢操作,為的是要在讀者的心版上烙下深深印痕。她不畏懼生活中的瑣碎細微,也不害怕近鄰周遭的平凡庸俗。這些習以為常的風景,也正是無可名狀的市井生活。在喧囂吵雜的巷底樓頭,卻是她生命寄託的所在。

    ?? ?

      在盆地裡的某個高樓,在城市裡的某個角落,正是歌手出發到遠方的起點。對於自己據守的空間,陳綺貞總是以飽滿的情感在觀察。在歌迷眼中的女神,她過著小人物的生活。她文字的細膩幾乎無所不包,甚至輕易錯過的場景,竟是她最溫暖的記憶。她所寫的〈日常生活〉,特別使人珍愛。旅行到全世界的大城市,從巴黎到古巴,跨過千萬里的航程,她所懷念的竟是台北住家隔壁的早餐店。在那裡,沒有咖啡店的文雅和知性的生活風情:「每個人都很聰明,不去理會也無心理會旁人,吃飽,看完報紙,離開。沒有大驚小怪,沒有浪漫情懷,一個精實具體的早晨,一個準備好戰鬥,裝上彈匣的場所。」詩的聯想,在這裡就產生了魅力。早餐店,是一個裝上彈匣的場所。多麼精準銳利,一句話點出一個城市的精神。



      真正的藝術工作者,從來都不是憑空想像。凡聽過她的歌聲者,幾乎都會說她的歌聲很純淨,歌詞非常簡潔透明。如果從她的散文作品來窺探,就可察覺她擁有一顆入世的心靈。縱然在成長過程有過親情的傷害,卻可以發現她擁有不碎的意志。作品裡有兩篇文字〈成年禮〉與〈武俠〉,照映著她性格的兩面。從拔牙的艱難過程,到發現自己與生俱來的不服從根性。當她終於把最後一隻智齒拔除時,她說:「我知道,拔掉這顆牙,不只是拔掉多年來的恐懼,也除去了過於早熟的不安,解除了童年被剝奪的傷感,釋放了身體裡自我抵消的力量。」如此莊嚴地描述自己的成年禮,是需要經過深切的覺悟。為自己生命下最精確的定義時,其實也是終結她成長時期所承受的挫折與悲痛。



      熟悉她作品的歌迷,恐怕不會料到這位女神對武俠小說特別耽溺。在一次旅行的車上,不意與朋友聊起武俠小說,而談起各自嚮往的武功。有人想要「降龍十八掌」,有人喜歡「生死符」,陳綺貞夢想著周伯通的「雙手互搏」。左右手相互對決,恰好是這位歌手的藝術特色。一手寫歌,一手寫散文,相互頡頏,相互提升。表面上說的是武俠,骨子裡卻是她的理想。她說:「人生中想做的事這麼多,如果又能屏除雜念,又能同時進行,豈不是太美妙了。」



      對自己,對世界,如果充滿了太多幻想與虛構,也許會被視為不切實際。但是她堅信,「這個世界難道不是由虛構再加上生存本能建構起來的嗎?」。她對於虛無飄渺的想像,是如此雄辯,又是如此無可理喻。然而她一首歌一首歌親自寫出時,不都是從無可名狀的時空,從無法定義的心靈迸裂出來。虛與實的辯證,歌手與寫手的互補,才有可能奏鳴出起落有致的歌聲,也才有可能釀造如此動人的散文篇章。無論她的音樂或散文有多精緻而空靈,卻都是從尋常庸俗的坊間所孕育出來。她的夢想,不在他方,而是此時此地的台灣。




    二?一四年十一月七日? 政大台文所




    其 他 著 作
    1. 瞬:陳綺貞歌詞筆記(親簽版)
    2. 瞬:陳綺貞歌詞筆記
    3. 吉他手的小動作
    4. 背對哈瓦那(限量簽名版)
    5. 背對哈瓦那
    6. 不在他方
    7. 不厭其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