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道德情操論(中英雙語典藏本)

道德情操論(中英雙語典藏本)
9787802117952
[英]亞當•斯密(Smith
謝宗林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年4月01日
136.00  元
HK$ 129.2  





ISBN:9787802117952
  • 規格:平裝 / 655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大陸


  • [ 尚未分類 ]











    ★溫總理說︰我最近常讀亞當•斯密的《首先情操論》,

    ……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多讀書吧,這就是我的希望!

    ——溫家寶總理與便于網民進行在線交流,新華網,2009年2月28日



    《首先情操論》共分七部分,修訂過五次。在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首先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首先主人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征,並對各種首先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主人,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系、和諧發慌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相比《國富論》,《道德情操論》給西方世界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對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機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而它對處于轉型期的我國市場經濟的良性運行,對處于這場變革中的每個人更深層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譯者序

    告讀者

    第一篇 論行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論合宜感

    第一節 同情感

    第二節 論彼此同情的快感

    第三節 論通過他的情感與我們是否相合來評論他人的情感合宜與否的方式

    第四節 續前節

    第五節 論可親與可敬的美德

    第二章 論各種感情合宜的程度

    引言

    第一節 論源自身體的感情

    第二節 論源自特殊的想象偏向或習性的感情

    第三節 論不和樂的感情

    第四節 論和樂的感情

    第五節 論自愛的感情

    第三章 論處境的順逆對人類評論行為合宜與否的影響

    第一節 雖然我們對悲傷的同情感通常比對快樂的同情感更為強烈,但悲傷的同情感通常遠遠不如主要當事人自然感覺到的悲傷那般強烈

    第二節 論雄心壯志的根源以及地位差別

    第三節 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傾向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

    第二篇 論功勞與過失,即論獎賞與懲罰的對象

    第一章 論功過感

    引言

    第一節 凡是看起來當受感激的對象,似乎都該受獎賞;同樣的,凡是看起來當受怨恨的對象,似乎都該受懲罰

    第二節 論當受感激與怨恨的對象

    第三節 如果施惠者的行為未獲贊許,則受惠者的在正常情況下便很少會有人同情;相反,如果加害者的動機未受譴責,則受害者的怨恨便不會有人同情

    第四節 前幾節的要點重述

    第五節 功過感的分析

    第二章 論正義與仁慈

    第一節 這兩種美德的比較

    第二節 論正義感、自責感,並論功勞感

    第三節 論自然婦女神賦予心靈這種構造的效用

    第三章 論運氣如何影響人類對于行為功過的感覺

    引言

    第一節 論運氣所以有這種影響的原因

    第二節 論運氣的這種影響的程度

    第三節 論這種感覺出軌的終極原因

    第三篇 論我們品評自己情感與行為的基礎,並論義務感

    第一節 論自許與自責的原理

    第二節 論喜愛受到贊美及喜歡值得贊美;並論害怕受到譴責及害怕應受譴責

    第三節 論良心的影響與權威

    第四節 論自欺的性質,並論概括性規則的起源與應用

    第五節 論概括性道德規則的影響與權威,以及這些規則應當被視為神的法律

    第六節 在哪些情況下,義務感應當是我們唯一的行為原則,以及在哪些情況下,它應當獲得其他動機的贊許

    第四篇 論效用對贊許感的影響

    第一節 論合用的外表賦予所有工藝品的美,並論這種美的廣泛影響

    第二節 論合用的外來賦予人的性格與行為的美,並論這種美在何等程度內可以被視為贊許該性格或行為的一個根本要素

    第五篇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贊許與譴責等情感的影響

    第一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美丑概念的影響

    第二節 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情感的影響

    第六篇 論好品格

    引言

    第一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其自身幸福的那一面,或論審慎

    第二章 論個人的性格中影響他人幸福的那一面

    引言

    第一節 論自然婦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個人托付給我們照顧

    第二節 論自然婦女神按何種順序把哪些社會團體托付給我們幫助

    第三節 論博愛

    第三章 論克己

    結論

    第七篇 論道德哲學體系

    第一章 論道德情感的理論應該探討的問題

    第二章 論各種說明美德之性質的學說

    引言

    第一節 論主張美德以合宜為本的學說

    第二節 論主張美德以審慎為本的學說

    第三節 論主張美德以慈善為本的學說

    第四節 論善惡不分的學說

    第三章 論各種關于贊許之原理的學說

    引言

    第一節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于自受的學說

    第二節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于理性的學說

    第三節 論主張贊許之原理本于感覺的學說

    第四章 論不同的作者處理道德實務規則的方式





    《道德情操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是亞當•斯密(1723—1790)的第一本成名作。初版于1759年問世,當時他還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擔任道德哲學教授,《道德情操論》便是根據他在課堂上的講義改寫而成的;後來,同一門課的講義也孕育出他的另一本名著《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道德情操論》出版後,立即大受國內外的歡迎,後來又歷經五次修訂改版。第二版發行于1761年,第三版發行于1767年,第四版發行于1774年,第五版發行于1781年,第六版發行于1790年;在這之後不久,亞當•斯密便撒手人寰。第二版的修訂內容主要響應他的一些哲學研究同好的批評,澄清一些關鍵性的概念,特別是同情感的性質;第三、四、五版和第二版幾乎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第六版卻有大幅度的增訂,如作者在該版新增的《告讀者》部分所言,主要的增訂出現在第一篇第三間第三節(《論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貨幣腐化我們的道德判斷》,全部新增),第三篇第一至第四節(主要討論作者“存在我們心中的那位公正的旁觀者”或一般所謂“良心”的形塑過程與運作原理),第六篇(《論好品格》,全部新增),第七篇第四章有關義務與誠實的段落,以及把前幾版中散見于全書各處有關斯多亞哲學的段落大部分整並第七篇第二章。第六版的增訂,顯然是一個在1776年發表了《國富論》的作者,長期深思熟慮其個人豐富的人生閱歷與公職服務經驗,以及同樣豐富的歷史學識後,所得到的結果。本譯本根據的,是1790年發行的第六版。



    亞當•斯密剛開始在格拉斯哥大學的課堂上講授他的道德哲學時,他的講義很可能是從收編在《道德情操論》第七篇里的一些論述開始的。例如,該篇第一章第二段說道,“在論述道德原理時,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第一,美德或美好的品行究竟是什麼?或者說,是什麼格調的性情和什麼取向的行為,構成卓越和值得稱贊的品行,行構成那種自然受到尊敬、推崇與贊許的品行?第二,這種呂行,不管比是什麼,究竟是被我們心里面的什麼能力或機能推薦給我們的,令我們覺得它是值得稱贊的?或者換句話說,究竟透過什麼機制,以及怎麼運作,以至于我們的心靈會喜歡某一行為取向,而不喜歡另一行為取向;會把前者稱為是對的,而把後者稱為是錯的;會認為前者是該受贊許、推崇與獎賞的對象,而後者則是該受責備、非難與我國政府的對象?”這很短途作為全書導論的第一段話。讀者或許可以從此處開始閱讀本書。好處是,可以很快地對全書的討論架構有一粗略的鳥瞰。壞處是,直接閱讀這部分可能會覺得比較枯燥乏味。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第一至第五版對前述第一個問題並未詳述他個人的看法。這一項缺憾直到第六版增訂了第六篇之後,才獲得補正。少了第六篇關于實務上什麼是好品格的論述,是一項缺憾。按照作者本人的說法,是因為“第二個問題的答案,雖然在理論上極為重要,但在實務上卻一點兒也不重要。那些探討美德之性質的研究,必然會對我們在許多特定場合的是非對錯觀念產生影響。但是,那些探討贊許之原理的研究,卻不會有這種效果。探討那些不同的念頭或感覺來自于我們心中的什麼機關或能力,純然只是一種哲學上的好奇。”作者把在我們的心中運作的那些促使我們贊許或非難任何品行的機關或能力,比作決定各個天體運動的萬有引力,不管各個天體知不知道有萬有引力,它們仍舊受萬有引力的牽引運動,所以,我們知不知道那些機關或能力,都不會妨礙那些機關或能力的運作。他自謙出于“哲學上的好奇”所嘗試建立的那個以同情為基礎的理論,主張“當我們贊許任何品行時,我們自己所感覺到的那些情感,……來自于四個在某些方面彼此不同的源頭。第一,我們對行為人的動機感到同情;第二,我們對因他的行為而受惠的那些人心中的感激感到同情;第三,我們觀察到他的品行符合前述那兩種同情通常遵守的概括性規則;最後,當我們把他的那些行為視為某一有助于增進個人或社會幸福的行為體系的平分時,它們好像被這種效用染上了一種美麗的性質,好比任何設計妥善的機器在我們看起來也頗為美麗那樣。在任何一個首先褒貶的實例中,扣除了所有必須被承認來自這四個原理的那些道德情感後”,應該不會有什麼剩下來。作者大體上在本書第一篇說明前述第一個源頭;在第二篇說明第二個源頭;在第三篇說明第三個源頭;在第四篇說明第四個源頭;第五篇說明和評估社會習慣與時尚,對我們的同情感或我們的道德判斷的影響與扭曲。作者認為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判斷的影響比較嚴重的,僅限于少數幾個特殊與過時的習俗,至于對一般品行風格的影響不是很大。真正對一般品行風格的道德判斷有重大影響的,也許是欽佩富貴與藐視貧賤的心理(見第一篇第三章第三節)、敵對的黨派斗爭(見第三篇第三節41、42與43段)與宗教狂熱(見第三篇第六節第12段)等等,嚴重妨礙與扭曲同情感運作的情況。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