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在親戚好友的聚會或隨機場合被要求彈奏一曲的時候,竟然找不到一首可以觸動大家共同情感的歌?對於K遍天下指彈名曲,立志成為演奏好手的你,是否會因此尷尬或遺憾?
我一直把吉他演奏放在很嚴峻的位置去看待。不是技巧好、難度高、掌聲大就了事,它必須能構成傳統,必須成為文化的一部份,否則這一代人演完聽完,下一代又得從頭開始,那就像野草,永遠無法長成大樹,往下扎根、向上發展。
要能長久彈下去,個人堅持不懈和執著癡迷固然重要,但演奏的內容和本地文化的根性連結是否夠深,這個社會性因素也不容忽略,否則不用幾年工夫就被邊緣化了。某些學院派人士也許有著堅實的歐美文化底蘊可以依靠,但時間拉長來看,幾十年甚至百年傳承能否持續,還是要靠母文化的養分來供應。這並不是說舶來文化不重要,實際上恰恰相反,我們喜愛吉他正是因為它的異國情調,而這異國因素若是可以巧妙融入於我們原本熟悉的一切,驚喜就出現了,文化也就邁進了。
1999年我在SONY發行過一張「那年我們彈吉他」專輯,裡面演奏的老歌都是我的恩師林慧哲精心改編的,那些曲子放在任何時代任何場合都經得起考驗,多年以來一直深受吉他手喜愛並學習之。十幾年過去了,在我步入中年,對吉他演奏隨著年齡增長總算有些體悟之後,有幸能像當年老師那樣,編出一些言之有物的東西和大家分享,這真是老天對我的厚愛!
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對我的編寫內容產生重大影響。教什麼?怎麼教?學了以後能幹嘛?…這些問題一直糾纏著我。有些學生要求不能太難,又要有速效,又能嚇唬人…,那…多難叫做難?多厲害叫做有成果?頭痛的我忽然有一天只想把我會的、能教的通通寫出來,大致上就是現在看到的這本書。當然編寫的過程並不是很輕鬆的,要考慮選曲、大眾歡迎程度和演奏難易度、風格、手法…等等,花了許多時間。
最後必須交代一下,前面我所謂的舶來文化和傳統等問題與本書的關連性。我所使用的編曲概念一部份是承襲美國的傳奇吉他大師ChetAtkins的FingerPicking和AlternativeBass的手法,一部份是林慧哲恩師對我的影響,又一部份是日本指彈吉他教父中川砂人給我的啟發,再加上自己從事唱片編曲製作多年的一些經驗與靈感。
每個人都有他一生最困惑的事,與必須完成的事。從青少年開始我就一直想把吉他彈好,但自始至終我還是不知道吉他彈得好能幹嘛?我只是一直在彈…
董運昌
2013/11/04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