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那些動物告訴我的事:用科學角度透視動物的思想世界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9789888270279
徐承恩
青森文化
2014年1月01日
88.00 元
HK$ 79.2
詳
細
資
料
出版日期
2014年01月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268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本書在頭兩章探討香港的史前史:安樂博教授(Robert Antony)講華南海盜,指出香港附近水域一直存在著一個獨特的海洋中華社會;施其樂牧師(Carl T. Smith)探討在中華帝國底層的海洋族群,如何透過基督教教育,在香港開埠後得到上向社會流動的機會。
第三章及第四章以通史的角度看香港史:高馬可教授指出香港本土精英在開埠初期即已有本土意識,顛覆了主流指香港本土意識要待七十年代才形成的講法;施易安教授(Ian Scott)以認受性危機及行政吸納政治解釋香港政治的治亂興衰,作者則以施氏的理論探討九十年代及主權移交後的政治發展。
第五至第九章,則依時序討論由開埠到戰後初期的歷史:文基賢博士(Christopher Munn)指出開埠初期的香港政府遇上嚴重管治困難,是以香港後期的成就並不能視作殖民管治的必然結果;冼玉儀教授指出1850年代起遷入香港的華商階層,為香港帶來結社自治的文化,促進政府對華人的管治;陳偉群博士探討英商、華商與華人基層的角力,並描述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勞工運動;鍾寶賢教授探討香港政府與華人精英在二十世紀初至二十年代初如何介入廣東政治,卻遭到挫敗而最終只能退守本土;曾銳生教授討論在戰後香港商界精英如何與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合謀扼殺香港的民主發展。
最後三章討論香港戰後的政治運動:劉兆佳教授探討香港本土的保守面向,而作者引用近年民調去引證劉教授的功利家庭主義論是否仍然適用;作者引述林蔚文教授對劉兆佳的反駁,描述香港由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主要社會運動;作者根據蘇耀昌教授的著作,討論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史,並指出民主回歸論的期望如何淪為泡影。
本書特色:
歷史很多時都是由當權者編寫的,是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一直未有以香港人角度書寫的香港歷史,這些著作當中的香港人都面目模糊。
最早撰寫香港歷史的學者,多認同殖民地制度,在今日看來實在是過分偏頗。八十年代,香港的前途問題塵埃落定,中國的史學家的著作補充了殖民史觀的不足,但本身卻充滿著中國民族主義的偏見。
在八十年代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編撰歷史,同時香港亦出現了一群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可惜他們的著作多早已絕版,而且以英文出版。
本書乃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本土史觀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此外,本書亦引介幾本並非按本土史觀寫成、卻能填補本土史的缺環之作品,以本土角度作出解讀。
作者簡介:
徐承恩,第三代香港人。祖先分別為廣東香山移民、四邑移民及祖籍廣東澄海的新加坡歸僑,都是來自處於中華帝國邊緣的海洋中華族群。於中文大學研究院修讀社會學,研究香港權力精英,並根據其研究撰寫《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一書。人無定志,好讀書而不欲投身學術,好遊樂而不願攀山越嶺,既非飛黃騰達亦非一事無成,總算能維持生活與發展興趣。
目
錄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