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
發展研究的終結:21世紀大國崛起後的世界圖像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571170947 | |
|
|
|
謝宏仁 | |
|
|
|
五南 | |
|
|
|
2013年5月24日
| |
|
|
|
200.00 元
| |
|
|
|
HK$ 190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規格:平裝 / 560頁 / 20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1990年代隨著「蘇東波變天」,國際政經版圖重劃,世紀之交有兩股新趨勢左右國際經貿脈動,此即知識經濟時代來臨與大國崛起,同時也震動搖撼解釋南北差距的國家發展研究中的現代化理論、依賴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使其分別作出修正。
本書以歷史結構的視角分別探討上述三個理論的來源、論述與修正,並指出近期這些理論在方法論上的聚合,乃因無法解釋新興工業國家的傑出表現。加之,大國崛起與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產生新的依賴形態--「知識依賴」,這使得先進國家挾其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貿易框架,和收取鉅額專利特許費用,繼續由落後國家汲取財富。縱有經濟表現良好的案例,但不利後進國家的貿易形態,使其落入難以填補知識鴻溝的宿命,更使其他後進國家被迫加入被遺忘的世界。因此過去失寵的依賴理論在此重獲新生。
本書方法論結構完整、論述翔實、資料新穎,其中更有數篇改寫自發表於期刊上之專文,可謂補充學界研究國家發展理論不足之最佳專書。
作者簡介
謝宏仁(Vincent H. Shie)
高雄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學士,美國紐約州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UNY)社會學博士。賓漢頓大學有國際著名學者華勒斯坦創立之世界經濟體系學派(The Modern World-System School),作者曾從學於Mark Selden, Giovanni Arrighi, Dale W. Tomich, Caglar Keyder, James Petras等人,獲益匪淺。
自2005年8月起擔任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迄今,學術專長為資訊產業研究、智慧財產權、第三世界工業化、全球不平等。學術論文十數篇曾發表在中文期刊,如《東亞研究》、《社會分析》、《東吳法律學報》、《政策研究》等,英文期刊則包括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Perspectives on Glob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ystems Research等。
|
|
目 錄
|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研究目的與架構
三、章節安排
第一部 發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 國家發展理論之回顧(一)
一、現代化理論之回顧
二、「新現代化理論」之概述
第三章 國家發展理論之回顧(二)
一、依賴理論之回顧
二、「新依賴理論」之概述
三、世界經濟體系理論之回顧
四、東亞發展型國家「理論」
第四章 歷史結構研究取向(一)
一、歷史社會學的發展
二、歷史社會學的特徵、邏輯與潛在問題
三、「理念型」及其缺失
第五章 歷史結構研究取向(二)
一、發展型國家「理論」或「理念型」?
二、韋伯的「文化化約論」
三、帶回歷史(bringing history back in)
四、中國傳統法律體系
五、大西洋奴隸貿易
六、研究取向的聚合
七、再思現代化理論
第二部 後進國家的發展困境與依賴宿命
第六章 新經濟時代與知識落差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
二、科技「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
三、全球人力爭奪戰
四、南北知識落差
第七章 台灣的發展經驗與困境(與謝依君合著)
一、台灣產業的前世今生:台灣的工業化過程
二、從方法論理解台灣的發展經驗
三、在「歷史兼結構研究取向」下的台灣產業發展分析
四、“Made in Taiwan”之代工王國
五、成就「全球品牌」的關鍵
六、自有品牌發展:給政府的「政策」建言
七、歷史兼結構視角下的台灣
第八章 「知識」在依賴理論中的興起:印度和台灣的經驗
一、資訊科技產業的發展「典範」
二、全球最大的人才流失國──印度
三、工業聚合帶來收入聚合?
四、專利戰爭:廿一世紀的生存之道
五、大嘲諷(“the great irony”)
六、重回(古典)依賴理論
第九章 發展型國家「理論」遺失的篇章:以中國山寨手機產業為例
一、發展型國家「理念型」之演進及適用性
二、山寨機產業的「成功」經驗
三、田野調查
四、中央—地方政府的「作為」與「不作為」
五、完美的發展國家「理論」?
第三部 以「中國模式」重回世界中心?
第十章 亞洲的世紀?
一、亞洲國家的資訊科技產業
二、知識經濟時代下仍居弱勢的「亞洲世紀」
三、再訪專利戰場
四、傳統經濟之實體工廠
五、亞洲的世紀尚未到來
第十一章 北京共識與中國模式
一、北京共識與中國模式
二、「中國模式」的觀察視角
三、亞丹.斯密在北京(Adam Smith in Beijing)
四、熊彼得與亞丹.斯密僵局的解答:山寨機產業的崛起
五、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
第十二章 重回「朝貢貿易體系」光榮歷史的中國?
一、舊時「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制
二、知識經濟之「虛擬工廠」
三、邁向科技帝國主義
四、重回「朝貢貿易體系」的中國?
五、以「中國模式」取代「東亞模式」?
第四部 大國崛起與發展研究的終結
第十三章 大國的崛起與被遺忘的世界(一)
一、大國崛起與「半邊陲」的關係
二、廿一世紀不穩定的「半邊陲」
三、動搖半邊陲穩定功能的中國
第十四章 大國的崛起與被遺忘的世界(二)
一、大國崛起,還是「潛在」的大國威脅?
二、被遺忘的世界
三、國際組織的投票結構
四、廿一世紀中一群「剩餘的人們」
第十五章 發展研究的終結
一、為非洲的「健康」把脈
二、「成功」背後的隱憂
三、後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研究」
四、政治、經濟與社會學家的「浪漫」
五、結語:重溫小時候的「大富翁」遊戲
參考書目
索引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