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回歸真我:心理與靈性的整合指南 How to Be an Adult: A Handbook for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Integration

回歸真我:心理與靈性的整合指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470706
大衛.里秋/著、張宏秀/審訂
楊語芸
啟示
2012年9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叢書系列:Talent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 21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Talent


心理勵志 > 天賦/潛能開發















  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動身前往的探險歷程!
  本書將開啟一場與內在心靈的對話,帶領你離開恐懼、朝向愛!

  成熟快樂的人生並非垂手可得。當我們進入成年期,許多心靈的困境與挑戰將會隨之而來,想要成就完整的成人生活,既要心理健康,也要顧及靈性的完整。但是,我們的心理和靈性,並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自動邁入成熟階段。在本書中,大衛.里秋博士以他三十多年來擔任心理治療師和工作坊導師的經驗,告訴我們如何達成這個目標。

  里秋博士運用英雄之旅的三個階段:啟程、掙扎及回歸,來說明我們如何從神經質的自我到健康的自我,最後回歸靈性的「本質我」。在啟程階段,我們必須處理內在的恐懼、憤怒和罪惡感,同時建立自尊。接著經由掙扎,我們學習到如何在人際關係中維持適當的個人界線,並且與伴侶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最後我們經由心理與靈性的整合,而回歸愛與完整性。

  本書同時教導我們如何處理過往的創傷,以及培養自我肯定的技巧,並帶領我們找到人際關係中的安處之道,包括如何設定個人界線、如何增進親密感、如何化解我們對於親密關係的恐懼等等。書中也告訴我們如何透過自我的彈性呈現、與陰影交朋友,以及利用夢境的訊息,來增進個人的靈性發展,進行心靈的整合。書中有許多檢視自我的圖表,以及適用於冥想的文學典故,同時明確列出了自我療癒的方法與步驟。

  這是一段邁向完整與真實的生命旅程,在里秋博士的帶領下,我們將從恐懼出發,透過轉化心靈的力量,抵達目的地--真我的本質--愛。

本書特色

  ◆從自我成長、心理學、宗教及神話等觀點切入,讀者易於接受
  ◆書中提供許多自我檢視的途徑,像做心理測驗一樣,簡單又好理解
  ◆明確列出心靈轉化的方法與步驟,可以一個人進行,也可以找伴侶、親友一同練習,增進彼此關係

作者簡介

大衛.里秋博士(David Richo, PhD)

  資深心理治療師、教師、工作坊帶領者與作家。他以婚姻、家庭與兒童諮商見長,在他的工作中,非常強調心理及靈性的重要。除了從事心理治療外,也在加州聖塔巴巴拉和舊金山帶領僻靜團體。目前在全美各地的依沙蘭靈修中心(Esalen institute)、靈磐避靜中心(Spirit Rock Retreat Center)、聖塔巴巴拉市立大學成人教育中心(Santa Barbara City College)、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t Berkeley)等處授課,並常在英美各地舉辦工作坊。

  他把榮格、超個人學派的觀點巧妙融入專業實務中,亦常在作品中引用文學與詩歌,激起讀者的共鳴並從中獲得啟發。他著有多本探討心靈的作品,包括:《以愛之名,我願意》(How to Be an Adult in Relationships)、《當愛遇上恐懼》(When Love Meets Fear)、《當過去成為現在式》(When the Past Is Present)、《陰影之舞》(Shadow Dance)……等等。

譯者簡介

楊語芸

  德州農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放舟文河十餘載,曾於新聞、戲劇、出版等產業鬻字維生。著有《造反的演員》、《藍海青春後樂園》、《幸福轉動之間》、《客勤遠拓》;譯作包括《死刑台前的告別》、《超級交易員》、《心靈空間》及《Michael:孤獨的王者》等。

審訂者簡介

張宏秀

  德州女子大學家族治療研究所兼任教授,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師學會認證督導,身兼心理治療師、督導、教師、工作坊帶領者等身分。肯定心理及靈性的互惠,二十年來在婚姻家庭諮詢、創傷治療、身心症與耗竭療癒中納入靈性議題,以增加生命轉化的資源。對心靈治癒與整合有三十年的個人經驗,也帶領工作坊及天主教靈修團體。



導讀 生命因轉化而無憾/張宏秀
專文推薦 邁向心理與靈性的成熟之路/張文韜
專文推薦 從慢讀到心靈對話/楊明磊
專文推薦 開展與回歸,歷程與當下/鄭存琪
台灣版序 讓光透進來
原書序 喚醒內在的沈睡幽靈

前言 人類轉化的英雄之旅

第一部 個人的成長功課
從成長創傷、自我肯定與負面情緒三大區塊,落實自我瞭解與自我關係
第一章 成長的痛苦與獲得成長
第二章 培養自我肯定的技巧
第三章 成人階段的第一個挑戰:恐懼
第四章 成人階段的第二個挑戰:憤怒
第五章 成人階段的第三個挑戰:罪惡感
第六章 價值觀與自尊
◆總結 健康成年期的宣言

第二部 人際關係的層面
健康的自我搭配清楚靈活的人際界線,再去學習親密關係的技巧
第七章 在關係中維持個人界線
第八章 親密關係
◆總結 成人的親密關係

第三部 整合的層面
以陰影與夢境作為整合的工具,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與渴望
第九章 彈性整合的藝術
第十章 和陰影交朋友
第十一章 在黑暗中看見:夢境與命運
第十二章 當心理與靈性相遇:自我/本質我軸心
第十三章 無條件的愛
◆總結 我的宣言



專文推薦

開展與回歸,歷程與當下◎鄭存琪

  每個人都是古老的靈魂。

  我們在無盡的時空中,體驗生命,了悟生命,回歸本質。從生活中的境遇與困擾裡,我們逐漸了解:在這一期的生命中,我的學習課題為何?我為何而來?而在內心深處,隱微不安的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驅動著我們,探尋著亙古以來的生命奧秘:我是誰?我從何而來?又將往何處?

  在診療室這個神聖的場域裡,來訪的個案談論著自己的生命故事,描述著內在英雄的旅程中所呈現身心感受。不管是在哪個階段:是不願意跨出天堂、走入人間歷練的「天真者」;感覺被遺棄、被背叛、怨天尤人、憤世妒俗、無助無望的「孤兒」;在犧牲奉獻中,壓抑自己的需求,討好他人,卻被忽略,覺得不公平、不甘心的「犧牲者」;在尋找自我中,逃避責任、無法採取行動、自我懷疑、茫然、疏離的「流浪者」,或是在奮鬥努力的過程中,過度自我中心,在人際關係中產生問題的「鬥士」,每個階段與所帶來的功課都是珍貴而有意義的。

  這些哀傷、憤怒、恐懼等強烈的情緒經驗,讓個案離開了原先穩定的狀態,在迷惑、矛盾、掙扎的旅程中,學習覺察自己的感受、想法與動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抗拒或逃避什麼,學習收回自己的投射,承認與了解內在的需求,進而逐漸學會接納自己、欣賞自己,並開始為自己負責。當個案能夠有意識地穿越生命課題的艱苦考驗後,內心的轉化與蛻變總是十分深刻。

  這段從心理到靈性的漫漫長旅,跋涉過程絕對不輕鬆。許多個案常希望能有一些書籍或課程,來幫助自己去看見困擾的來源,學習如何處理它或與之共處。在看完這本《回歸真我:心理與靈性的整合指南》之後,深深地感覺:這正是一本回應我們的需求而寫的好書。作者細膩地描述在這段從自我(ego)到本質我(Self)的旅程中,可能遇見的問題或挑戰,幫助我們釐清心中的疑惑,並提供許多寶貴的說明與建議,讓我們能夠比較順利地進入成人階段,熟悉與運用自我健康與成熟的力量來實現自我,並且朝向靈性開展、揭露本質我的方向前進。

  本書的脈絡清晰。首先,由於現在的我,是植基於過去的生命經驗;童年階段的成長歷程,尤其是需求未被滿足或創傷未處理時,會明顯地影響我們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安全感與信任感,阻礙或干擾成人階段的開展。作者教導我們透過哀悼,來看見、接納、了解與療癒這些深沉的傷痛與隨之形成的習慣,把它轉化成未來成長的力量。

  為了進入成人階段,作者提供了十七個原則,幫助我們培養成熟者所需要的自我肯定的能力,為自己負責。而「為自己負責」,正是成人所需要的核心特質之一。而透過區辨「適當的」與「神經質的」兩者不同的反應,來說明經歷成人階段的三個挑戰(恐懼、憤怒、罪惡感)的歷程時,可以如何處理,並在焠煉中建立自我價值與自尊。作者在人際關係的章節中,說明如何在關係中維持個人界線,以及享受親密感。事實上,經由外顯的人際互動,常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目前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擁有那些內在特質,扮演著那些角色與運用那些面具,以及目前無法接受自己的那些部分。試著學習和自己的陰影交朋友、接納它、讓自己完整,以尋回個人隱而未現的內在力量。此外,學習觀察夢境,在象徵與隱喻裡,了解潛意識所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也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健康而成熟的心理,對於靈性的探尋,是很有幫助的。心理與靈性的歷程不同。從心理的角度來觀看人生,我們會有「從問題到解決」、「從不安到心安」的歷程感,彷彿我們被改變,有個自我得到成長。但從靈性看來,當下即是圓滿,超越好壞、對錯、自他、起點與終點等二元分別,自性自然地流露無條件的愛,無分別地盈滿一切。成熟的自我能夠信任自己、允許任何事物的發生、並且有能力放下自我的觀點,讓自性揭露的心靈歷程自然地發生。

  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好書,值得想要追求心理成長與心靈旅程的妳/你,慢慢閱讀、細細感受。

(本文作者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中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文推薦

從慢讀到心靈對話◎楊明磊

  這是本需要慢讀的書,不只是細讀,更要慢讀。

  所謂慢讀,第一個重點是「讀」。但,老實說,想要靠讀書來完成心靈的自我成長,基本上是不大可能的,因為心靈成長絕不只是知識的增進,或是懂得什麼大道理,躲在書裡成長往往只是學會更多的合理化或自我欺騙。
可這本書有點不一樣。

  對這本書的「讀」,是很具體的行動。意思是,真的要照著文字讀出聲音來,當聲音出來,就開始變成跟自己說話,也就是啟動了自我對話,藉由書中的文字,以自我對話的形式,逐漸鬆動、軟化桎梏心靈表層的痂。

  第二個重點是「慢」。如同作者的建議,不要一次將本書念完,最好每次只看一點點,慢慢讀著書中的文字,細細地跟自己對話,然後本書中的哪種看似冷靜平穩的語調會逐漸開始產生力量,讓人觀看自己的感覺微妙緩和地柔軟起來。特別是對書中一些很像格言或人生哲學的話語,這些話不是用來讓讀者感覺「嗯,很有道理」用的,而是期望讀者把這些語句融入心中,彷彿是個智慧長者對自己心靈的語重心長。

  部分原因也是由於本書對於一些重要的內在心靈轉化的歷程,寫得有點太過言簡意賅,例如處理罪惡感的部分,短短一頁,三個步驟就結束了,乍看之下,覺得不過爾爾……。但是,如果你真的願意好好讀,慢慢讀、誠實讀,就會發現,光是第一個步驟就足以在內心翻攪、衝擊個好一陣子。

  然後逐漸塵埃落定,心理慢慢安靜了之後才開始讀第二個步驟,這又是個漫長的心靈轉化之旅,而且還常常會不時自動跳回到第一個步驟,反覆來去……。再之後才是進入第三個步驟,依然耗時長久但卻不疲累煩悶,反而更像是度個長假,一點一點地感受自己內在逐漸鬆解、清澈,乃至慢慢長出力量。

  所以,真的需要慢讀、細讀,慢慢讀給自已的內在心靈聽,像媽媽獨床邊故事給孩子一般。在實際的心理治療過程,幫助來訪者面對罪惡感,其實大概也要經歷如此長期歷程與階段,所以作者才建議本書挺適合做為諮商師的工作手冊。

  本書的一大特色在於:原書名叫做「當個成熟的成人」(How to Be an Adult),於是作者也就真把讀者當做成人來對待,書中幾乎沒有實例與故事。實例與故事總能誘發童心,讓讀者逐漸像個孩子般地受作者引導,在不知不覺中被作者寫出的故事左右。我猜測,作者把讀者當做成人,相信讀者自身就充滿故事,有能力,也必須在閱讀中將自己的生命歷史投入閱讀中,以自身的豐富歷練與書中文字對話呼應。

  細細讀,慢慢讀,讓每一個文字、話語、提醒、叮嚀, 安靜地進入自己的人生遭遇,然後等待自己內在心靈做出回應,並且觀看心靈所發生的變化。

  就像個靈修者在修行一般,只是這裡沒有香火、梵音或經文,不必打坐或祈禱,一切都在讀者的慢讀中發生,很微妙的,很難說出緣由,但是會發生。
你準備好開始慢讀了嗎?

(本文作者為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邁向心理與靈性的成熟之路◎張文韜

  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心靈指南。作者採用筆記式的編排法,簡明扼要地引領讀者,邁向心理與靈性的成熟之路。

  就如同人生旅程是一天天的經歷一般,在您每次翻閱此書時,建議僅讀懂一小段,思考它,融入某一句話或擷取一段完整的觀念,休息一下,消化一番,方能不受挫於深奧的原理,亦不致辜負作者將其豐富經驗所濃縮而成的精華。試想您正服用高純度的健康食品,期待滋養鎮日的生命活力。

  這也像運動賽局是一回回地投入一樣,別輕率地一口氣翻完這本小冊子,建議您融入生活當中親身參與體會,透過一點一滴的實作,避開不熟稔的遊戲規則,按部就班地導正自我,脫離人生困境,並獲致最終的勝利。試想您正參與一場勢均力敵的球賽,不到最後關頭誰也不知輸贏那般地扣人心弦。

  勝利,是指「本質我」與「自我」的合一,是尋回無私的愛、處於廣闊無邊的狀態,也就是不斷地允諾自己,轉變成益發成熟之人。

  成熟,永遠都是一種進行式,透過接受存在、學習緣法、實現自我、分享所得的次第,形成上升螺旋,進而朝向神性、終於大愛。對此,作者闡釋了「放下」(啟程與掙扎)、「提起」(努力與恩典),與「合一」(回歸與連結)三大步驟,方便讀者安全穩健地踏上成人之路。

  本義上,療癒(Heal→hale→holy→whole)就是回歸,在空間要素是歸向完整,就時間要素則是歸於源頭。而於此回歸超我、超個人的旅途中,遭逢各類的困難與挑戰將是在所難免的運程,也是要事先處理的層面,本書章節即是依此而開展序幕……。

  遇見挑戰的首要需求,就是起碼要能夠擁有些許的觀照能力,至少眼睛肯張開一點,去查看,或去思考。我們可以觀察到許多個案,在生活當中遭遇大大小小事件時,總是緊閉著雙眼,不願承認。童年時期遭受的各種壓抑、創傷、苦痛,讓個案在對於身外環境進行試探時縮小了視野,退到更窄的安全邊界內,造成了面對力的下降。就如同火柴在黑暗中受到無情的業風吹襲,乃至熄滅,造成生命的茫然困惑、不知所終。所以去承認,並接受被動、恐懼、憤怒、罪惡感的實存性,方能轉化生存的對抗、控制和權利,經由接受與臣服而產生謙遜的態度。

  藉由謙遜,我們開始甘願地努力學習,不是逃離或反對控制,而是學會適當地主導物質宇宙的客觀環境。從個人到關係,逐一地掙扎出自我束縛,蛻變自己,讓本我得以融入超個人的實證法界。

  第一章教導我們學習「哀悼」,將過去的不滿足以及現今的失落,加以理解之後養成捨得放手的習慣;反之,「合理化」的機制讓我們的恐懼持續存在,並強化了神經質的病態自我,最終讓自己委身於暗黑失敗的角落。

  第二章教導我們培養「自我肯定」,就是平衡的主導,既不盛氣凌人,也不優柔寡斷。依循手冊中教導的十七項原則,讀者將能夠找到生理性、健康的自我力量。我們即使學會交付權力,卻不會自我減損;即使找回生命的主導性,也不致處處讓人感到強迫性的控制或壓抑。

  接下來三、四、五章教會大家克服恐懼、憤怒和罪惡感的要領。有能力面對這三大挑戰就有能力負起責任、管理個人情緒和生活上的衝擊。明白如何學習他人的真實性,繼而整合為自我的真實認同,才是進入關係溝通的關鍵門戶。

  第六章是度過挑戰之後所結出的果實,如同種子衝破黑暗的土壤迎向陽光,達成一種自身價值的肯定。了解並掌握了自身價值,才懂得該避開甚麼、應選擇甚麼,也才能流露出自然的讚美與尊重。

  第七章是第二部分集體關係的源頭。指引讀者如何在多重關係中,仍舊維持自身的良好獨特性,而不致失去原先自我的完整。在能量觀點上,三體或以上個體的交互運動往往形成非線性動力系統,也經常是陷入混沌的因素。透過本章節的列表,您將學會如何在混亂的模式中,不管是婆媳關係、親子關連,或是愛情與麵包的關係中找到連結的次第。

  學會了界限的掌握,就得到安全的保障,進而我們可以也願意付出更多、分享更深,這樣就進入第八章,關於親密感的建立與穩固。您將學到感受、聆聽、接納與適切的回應,這些都是良好溝通的元素。透過溝通,親密感將變得更加深刻,此時我們將碰觸到吸引力法則的力量來源。親密感是一種放鬆跟自由,是一種休息,在休憩中我們才能找到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而不致陷入關係的衝突。

  至此,讀者已經手上握住了一把寶劍,魔來砍魔、佛來斬佛,在第三篇中就能跟讀者暢談整合的藝術了。不管是夢境的虛實合一、本我自我的軸承相依,或是無意識的顯露或轉化,都靠著這把寶劍掃除對立,為自我療癒借得本自俱足的原力。您將可見證到愛的痊癒力,在這當中不需要原則、不需要學習,只要您親身去經驗、去享受。

  站在預防醫學的觀點,我很贊成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所言,「那些在童年階段自身完善沒有受損的人,那些受到保護、尊重、被父母待之以誠的人,他們不論是在年幼或者成人階段,都會是聰明、有責任、富有同情而且高度敏感的。他們享受生命,也覺得沒有必要去殺害、甚至傷害別人或自己。他們會用自己的力量去捍衛自己,但不會攻擊別人。除了尊重、保護那些比他們弱小的人,包括他們的孩子,他們什麼也不會做。」

  運用這項觀念,在此也順勢呼籲君臣們、父子們、婆媳們及廣大的相對關係成員們,不要傷害,盡可能在各項對立中減低不得不需要的傷害,把負面衝突、情緒、念頭等都經由本書的教導盡力解決掉,發出善念,並依所能做好事,讓愛的力量滲透社會各角落,哪怕僅是微細而不起眼的一絲光,都有賴各位讀者的點燃和延續。

(本文作者為正觀身心靈整合醫學診所院長、中西醫師)

導讀

生命因轉化而無憾◎張宏秀

  親愛的讀者,當您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是一個緣份的開始。正如心理學家容格所說,一切都不是意外或偶然。您不妨想一想,為什麼您在此刻的生命中遇到這本書?善意的造物主或您的內在智慧想對您說什麼?或許、作者以他豐富的經驗可以提供您不同的觀點,去審視換湯不換藥的困擾或生命的困惑,彷若為您心靈的成長開一扇窗。

  我想分享給您這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因為作者不但將心理成長的重點提綱挈領,更循序漸進地呈現一張成長的功課清單。他邀請我們檢視並覺察到自己的功課,如此才真正俱備靈性轉化及靈性意識擴展的基礎,而心理與靈性方能彼此互惠。作者也好似心靈成長的教練,帶我們探索並整理自己在生命事件中內心的真實想法與感受。因此我們的未竟之事有機會被澄清,我們可以因跨越未竟之事而活在內心的自由中。

  自由就是活在當下的鑰匙。心的自由與活在當下是靈性的沃土,我們在此沃土中所努培養的靈性之花將永不凋謝。當然,作者也強調靈性之花的綻放除了沃土與努力,尚要謙遜地靠上天的恩寵,放下一切盡其在我的控制心態。其實靈性轉化與成長的核心不就是放下控制?學習與造物主的節奏共舞,道家所謂師法自然及無為也是同樣的提醒。

  作者懇切地以彈性(Flexibility)來表達拓展靈性意識的原則:藉著內在的不執著、不依附、包容與接納生命中的兩極而達到活出真我的境界。例如:接納自己勇敢中的膽怯。我們需要對多重面向的感覺與行為更開放並包含,而不是將其簡化壓縮至自我判斷。靈性不是在追求完美的理想自我,而是一個人走向完整(Complete)的過程,這是作者一針見血的提醒。但是靈性與整合的彈性原則仍是要回歸人性及柴米油鹽中操練,覺察並放下控制,面對自己最深的不安全與恐懼即是每分每秒的靈修及無處不在的道場。否則,靈性及靈修也會被簡化成取得短暫舒緩的自我陶碎,或操弄高峰經驗的靈性自慰,而與心理成長脫節。也難怪孔老夫子不語怪力亂神更敬鬼神而遠之。唯有心理健康的底蘊,才能成就靈性轉化及真我,而心理與靈性整合的真諦就在於此。

  在從事心理治療及身心靈整合工作的二十年間,我目睹不少有志心理或靈性成長的朋友因為缺乏成長的整體圖像,在成長歷程中停滯或失衡,非常可惜。本書作者以其諮商心理學的背景,將心理成長鎖定在自我與人我關係的場域中。因此、把自我的關係落實了,跟別人的關係才有出路是顯而易見的。作者高瞻遠矚地要我們先從成長創傷、自我肯定與負面情緒(恐懼、憤怒與罪惡感)這三大區塊去落實自我瞭解與自我關係。所以,有了健康的自我,再去學習人際界線的功課,就可以避免不少人所謂有學沒有會的挫折。而將健康的自我搭配清楚靈活的人際界線,再去學習親密關係的議題與技巧將是水到渠成的。若是本末倒置地只從學習技巧入手,卻缺乏基本功的培養,倒頭來就只能抱怨技巧不實用而前功盡棄了。

  書末,作者建議在心理健全的基礎上,以陰影與夢境做為整合的工具。從近三十年的靈修經驗裡,我可以印證與保證,陰影與夢境是我們連結內在或靈性智慧的好幫手。如果對陰影有愛心或慈悲以待,我們在譴責與羨慕妒忌上將得釋放與解脫,無條件的愛才能落實在人際關係中。誠如作者所言,夢境是改變的媒介,當仔細聆聽夢境時,一個未知的我,及其所思所感即呈現在眼前。我們需要會晤這個不受社會文化框架所侷限的我,碰觸最深的自己。在生命的歷程中不論受了多少扭曲與傷害,至少這是可以還給自己的公道——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與渴望。

  心理與靈性的整合與轉化是英勇的探險之旅,我們不斷地往前直到終點。但作者也告訴我們,旅程的終點就是起點的弔詭本質,因為這是一個離家而後回家的旅程,是一個從小我,回歸真我及本質我的旅程。當抵家時,在旅程中所發現的光與愛,讓我們看到一個前所未見的家!

(本文作者為心理治療師及婚姻家族治療督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