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講座教授,著有Going to the Peopl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Folk Literature, 1918-1937(中譯本:《到民間去 : 1918-1937 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 1937-1945﹔《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Mao’s New Worl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等。
古今中外,不少政權都是透過不同的形式來展示其威望及權力,包括宏偉的新首都、強大的軍力、壯觀的遊行、廣闊的大道、巨型的建築物和嚴肅的紀念碑。法國大革命後,新政府在巴黎等地重新規劃城市空間,大建開放式的廣場來取締座位有高低的圓形露天劇場(amphitheater),以人人平等的觀念代替昔日劃分等級的貴族特權。新國民公會關閉教堂,使政教分離,把其中一些教堂改建為無宗教色彩的先賢祠,如巴黎聖吉納維夫大教堂(Abbey of Sainte-Genevieve) 改為偉人祠(Pantheon)便是一例。蘇聯十月革命後,列寧於一九一八年把首都從沙皇時代的聖彼得堡遷回舊城莫斯科,克里姆林宮也立刻變成了蘇聯共產黨的新權力中心。布爾什維克黨的革命紅旗插遍這個古宮,塔樓之端也安裝了紅星標誌,並以此處為中心點設計全城環路,創造了新的政治空間,象徵社會主義的光輝將會從這裡照耀到全國各地。蘇共同時掃除沙皇時代遺留下來的徽號和旗幟,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廣立對共產主義革命有功的偉人雕像,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以宣佈新時代的來臨。中共建國之後,也是大興土木,改建新首都來穩定其統治地位。這本書就是研究政權與地標之間的關係,主題是探討中國共產黨在建國之後,在北京開闢了一個新的政治空間來樹立其威信及宣揚其政策。
本書的副題是「空間政治」(politics of space),需要有一個簡短的解釋。「政治」一詞指的是中共中央和地方政策的制定、實施、運作和影響。這些政策,要透過黨與政府的不同渠道,例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及國務院文化部等機關來實施,利用公文、宣言、指令,加上官方控制的媒體、群眾運動、印刷品和教科書等方式來傳遞訊息和大肆宣傳。換言之,此處所指的「政治」,是政府透過制度、機關和宣傳工具來實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