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定價64.00元
8
折優惠:
HK$51.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和父親季羨林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2387188
季承
香港和平圖書
2010年5月15日
100.00 元
HK$ 90
詳
細
資
料
叢書系列:文化/傳記
規格:平裝 / 328頁 / 15.5*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文化/傳記
分
類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人物史/傳記
同
類
書
推
薦
總統與我:政壇奇緣實錄(增訂版)
不廢江河萬古流:林清?回憶錄
川島芳子:男裝麗人的時代悲歌(全新修訂版)
愛情像滿天的流星雨
臺灣原住民口述史:泰雅族和夫與日本妻子綠
內
容
簡
介
在台灣無人不識胡適,在中國無人不識季羨林這位國學大師,由他的親生兒子-季承(也是中國國內頂尖的科學管理專家)親自撰寫他眼中的父親,名人光環加持下的父子親情和平常百姓有何不同,別人眼中的大師和父親的角色間的拉扯究竟有多少辛酸,也就只有當事人才能述說的道地,無怪乎大陸權威人士評論此書是 真實得近乎殘忍!想一探中國一代國學大師的內心世界和近代中國文學的潮起潮落,不要錯過這本”我和父親季羨林”
季羨林作為一代國學大師雖已辭世,但生前身後的種種是是非非似乎因為當事人的遠去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在外界的種種猜測之下,大師之子終於無法再緘其口,整理大師遺物,追憶往昔恩怨,歷時年餘寫成《我和父親季羨林》。
人們熟悉的可能只是季羨林的學問,而對其家庭生活不會有太多的了解。甚麼是家?學者的家又是如何?家庭對他來說意味.甚麼?本書從季羨林的人文情懷、家族小史入手,為讀者勾勒出盛名大師的一幅人生略圖。在兒子筆下,季羨林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一個有國無家的浪人,一個孤獨、寂寞、吝嗇、無情的文人。「我一直不認識你們所說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我只知道在熱熱鬧鬧的學術追捧中,父親的內心是冷的,是寂寞的。」早年寄居叔父家、無愛的婚姻、母親的早逝,塑造了季羨林壓抑、封閉、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氣用事毀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陰謀的泥沼而難以自拔。兒子筆下的季羨林大師,背影是模糊的,形象卻是深刻的。
作者簡介
季承
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曾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設指揮部領導人,中國新技術開發公司及中科院輻射技術公司總經理等職。作為首個中美合作項目「高能物理」的核心人物,1979年被派往美國,負責與美國五大高校的合作項目。與李政道有近三十年的合作,並應李政道之邀曾任其主持的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一職。並著有《李政道傳》一書。
目
錄
一 季家淵源
二 氣派的四合院
三 季家功臣
四 沒有父親的歲月
五 父親的家庭情結
六 父親回家
七 濟南解放
八 平靜的十三年
九 季羨林安家
十 「四清」運動
十一 「文革」災難
十二 幹校生活
十三 故鄉之行
十四 出使美國
十五 又做弄潮兒
十六 在高科中心
十七 風暴前夕
十八 季家主心骨「老祖」之死
十九 婉如姐之死
二十 母親寂寞地離開了人世
二十一 意氣用事的「成仁之舉」
二十二 姐夫頤華也走了
二十三 秘書李錚突然被冷落
二十四 李玉潔乘機而入
二十五 父親的愛情觀
二十六 天意難違
二十七 溫馨的八個月
二十八 嚴肅的囑託
二十九 歪打正.—藏畫流失事件終見結果
三十 噩耗
三十一 我看父親
三十二 父親離去後
附錄
祭父文—和父親談心
最後的遺願
最後的關注
最後的散文
最後的高論
最後的眼神
父親的日記摘抄
序
寫在前面
現在,我把這本書呈獻給讀者朋友們。
通過裡面講述的故事,我祈願讀者朋友們能更多,更真實地了解我們這個家庭,特別是我的父親季羨林先生。
這裡,我要深切地感謝讀者朋友們對我父親的關心和厚愛,感謝妳們對我們這個家庭的理解和同情。
有理的,才能有寬容,才能有摯愛,也才能有和諧,才有人和人、家和家、國和國以至人世間的和諧。
但願和諧永駐人間!
季承 2010,4
我們這一家
一直以來,大家都在關注我的父親–季羨林先生。關注他的成長歷程,關注他的事業成就,關注他的感情生活。作為一位世紀老人,他的一生,算得上是傳奇的一生。從一個善良質樸的農村少年,成為一位受人敬仰的大學者,其成功當然離不開他的家庭。
不過,大家熟悉的可能只是父親的學問,而對其家庭生活不會有太多的了解。對父親來說,甚麼是家,他的家又是如何,家庭對他來說意味著甚麼……我相信,許多尊敬我父親的人是十分關心的。
現在,不妨跟大家一起聊聊我和我的父親以及我們這一家的故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李政道答《科 學時報》記者楊虛傑及有關資料
2.
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