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紅瓦房

紅瓦房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10508
曹文軒
小魯文化
2008年8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 叢書系列:大獎小說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20.9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獎小說


童書/青少年文學 > 兒童故事/小說 > 溫馨勵志















  本書以文化大革命為時代背景,敘述文革前後,油麻地小鎮上,一群少男少女的故事。

  這是一部探索人生的長篇小說,展現一個純真的少年對成人世界的苦苦探索,流露出鮮明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同時也刻畫出一系列令人怦然心動的藝術形象。故事中有小鎮中學性格各異的少年男女,還有他們的師長、親朋,以至小鎮名流、村民知青、各色人等的悲歡離合、坎坷人生,小說將社會歷史、人物命運融為一體,在反映時代的同時,對人性、人生做了積極而深刻的探求。

本書是一部既具有時代色彩又富於心理深度的動人長卷。

得獎紀錄

★ 中國大陸第四屆國家圖書獎
★ 北京市徵文長篇小說優秀獎
★ 新聞局優良讀物推薦
★ 「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
★ 北市國小兒童深耕閱讀計畫好書

作者簡介

曹文軒

  一九五四年一月生於江蘇鹽城農村,二十歲以前都在農村生活。他身為家中的大哥,下有四個妹妹,從小就是孩子王,帶著妹妹們捉麻雀、釣魚、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他曾說:「我很慶幸我二十歲以前的歲月是在鄉村中度過的,它使我的靈魂永遠是濕潤的。」

  曹文軒現為中國大陸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主要作品集有《憂鬱的田園》、《暮色籠罩下的祠堂》、《紅葫蘆》、《薔薇谷》、《少年》、《山羊不吃天堂草》、《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隨永恆》等。主要學術性著作有《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思維論》、《面對微妙》、《荒漠的回響》等。其作品多翻譯為英、法、日等文字。獲學術獎、文學獎二十餘種。

  其中長篇小說《山羊不吃天堂草》獲第三屆宋慶齡文學獎金獎;短篇小說《藍花》獲冰心文學獎大獎;短篇小說集《紅葫蘆》獲《中國時報》一九九四年度十大優秀讀物獎;長篇小說《紅瓦》榮獲中國大陸國家圖書獎,受到廣泛的讚譽,更是被文學評論界認為是近年來中國長篇小說創作中的優秀之作。



為什麼要閱讀一流的文學作品
小說應當有一種格調
這是我們的榮幸
認識曹文軒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喬桉
第二章柿子樹(一)
第三章蘭花(一)
第四章染坊之子(一)
第五章柿子樹(二)
第六章紅瓦房
第七章染坊之子(二)
第八章烏鴉
第九章蘭花(二)
第十章黑瓦房

聽聽他們怎麼讚美「紅瓦房」



作者序

小說應當有一種格調
曹文軒

  這部《紅瓦房》是我異想天開,從我的另一部長篇《紅瓦》中摘取出來的。《紅瓦》長達四十萬字,而《紅瓦房》卻只有十五萬字。我在電腦中做剪栽時,直覺得非常容易,並有一種痛快淋漓的砍伐快意。我眼見著從《紅瓦》中又脫胎出一部讓我喜歡的新作品,真是覺得有趣。《紅瓦》具有一種活性結構,是那種分開來各章可以獨立、合在一起時又可融為一體的小說。

  我寫小說,取材大多是從前的生活。或許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許是我覺得「小說不宜從當下取材」,因此,我的小說往往都只是背對當下,而回眸往日去尋找我以為可作為小說的材料。只有那些與我有血液和靈魂一起存在過,又得到沈澱的東西,我才能感受到,才有信心去伺候它們。我發表過許多別人可能不太能接受的觀點,譬如「為當下寫,不等於寫當下」,又譬如「現實主義與現在無關」等等。

在選材方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

  《紅瓦房》對臺灣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隔膜。其中之一就是時代背景的隔膜。

大陸發生過一場政治運動,叫「文化大革命」,現簡稱「文革」。

  這場運動是某些政治家出於十分荒唐的念頭,然後借助於手中的權力與百姓的愚昧無知而發動的。它是迷信的、宗教的、反知識的、反文明的、極端的、殘忍的、神經過敏的。它居然在整個大陸普遍開花,甚至影響到了國際,一些國家居然也有效仿。在那場運動中,幾千年的文明遭到了懷疑,並遭到了暴力性的襲擊。往日的宮殿、廟宇,一時殘牆斷壁,學校、圖書館竟然成了不光彩的地方。

  十幾億人,居然以有知為恥、無知為榮。這場運動之所以「如火如荼」,原因複雜,一時難以分辨:某個政治家的個人人格魅力惡性膨脹,以至於神格化;人性中種種惡質正好找到了宣泄的渠道;知識的普遍匱乏導致了盲從;……
總而言之,那是一場夢。

惡夢醒來,睡眼中只見瘡痍遍地。

  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場災難。這場災難並非是從天突然而降,而是有原因的。這些原因的存在,遲早會引發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大陸,就以這樣一種特別怪誕的形式發生了。

  《紅瓦房》所寫,有一大段時間就在這個背景之下。那裡頭有許多在臺灣讀者看來非常陌生而新奇的事情,比如大串聯等,就是在那段時間裡發生的。

  我想這些陌生的場景和事件,一方面可能產生隔膜,而另一方面也可能在無形之中促成一種閱讀魅力的產生──陌生化,永遠是一種魅力。而最根本的是,我以為《紅瓦房》寫了人類普遍的情感。文學作品只要回到這個共同的層次上來,那些特殊的東西,也就並不重要了。

  我沒有如實地去顯示那場運動的殘酷。我以為,對「以前」,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與處理方式。那場運動現在看來是殘酷的,但在當時──從我這個參與者看來,並無這種感覺。那時,只有激情與衝動,還有神聖感、崇高感,瘋狂中還有陶醉與美感。小說所寫到的又是一個遠離風暴中心的較為偏僻的鄉村,而在那裡,卻有著許多純樸、真摯的東西。

  政治在那片到處是水的地方,已變得非常人情化了。小說家可以正面地處理過去,也可以側面地處理過去,還可以僅僅將在過去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背景,而推至前臺的卻可能是一般的日常生活。再說,小說未必每時每刻都要想著承擔顯示歷史的責任──小說可以放棄這種責任,而僅僅是為一種美學的觀點或者是其他什麼。

痛苦要寫,但要以一種優美的方式。

  我不喜歡現代派那種審醜的心態。在美學觀上,我大概是一個古典主義者。我看不慣文學用人類創造出來的文字去寫醜陋的意象與醜陋的行為。我的思想很樸素:既然世界中已有那麼多醜陋的景觀使我們躲閃不及,小說又何必再去增加?小說倒是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為這個世界創造出讓人賞心悅目的景觀來。
小說應當有一種格調。

導讀

請傾聽成長的樂音----讀曹文軒的《紅瓦房》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許建崑

  剛進入中學的孩子,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一般的父母總會耳提面命地說:「孩子,我要你比我們更好。讀書、識字,貢獻所長,做一個無愧於天地間的人。」到了學校,老師說:「讀好書,進好學校,才有前程美景」;對於功課普通的人,老師也可能說:「書讀不好,其實不頂重要,能夠培養品德,建立自信心,也會是個頂天立地的人物。」不管父母或師長,他們所期望的學習、陶冶、人生價值與願景,其實都是對的。但有沒有人問過孩子,什麼才是他們心中最關切的議題?

  成長,是個無法替代的過程。時間到了,女孩們先長高,胸部隆起;男孩或許魯鈍一些,隔兩年還是抽長身體,嘴上長了毛,做事也有些模樣。成熟的身體,不請自來的燥熱感覺,內在的靈魂更加騷亂不安。相信每個成年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可是在忙碌的升學壓力下,以及根深蒂固的禮教洗滌,很少有人陳述個人的情感。宛如那些春寒中早開而夭折的蓓蕾,或者突如其來風暴摧折的新枝,很少有人立碑銘記。多數人在情感受創時,往往自我否定,或者武裝自己,強迫遺忘。讓成長的祕密,變成武林絕學,無法傳授。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此,卻又如此輕忽,令人不解。

在花叢樹海中的少年成長故事

  初看曹文軒的《紅瓦房》,是一篇花叢樹海中的故事。你瞧,十個章節寫活了江南水鄉景色,純樸自然的油麻地,對應著繁華而多彩的市鎮。代表初中、高中學校的紅瓦房、黑瓦房矗立,似是對比設計的染坊依傍,喬桉、紅柿、烏鴉、蘭花點綴其中,真是美麗。然而所有的章節,又指向好幾組成長中少年朋友的事蹟。喬桉,一個高大魁梧的孩子,自信心極強,卻也自私自利,永遠按著自己的野心行事,霸佔床位,鬥爭同學,離間友誼,無所不用其極。或許他有樁悲慘家世,心中常湧起一股莫名的報復念頭。

  馬水清,住在大宅院落中的富家子弟,不時照鏡自憐。然而他熱情好客,常招待朋友到家中摘柿子,也專門為人打抱不平。因為拿捏不住真正的情感,最後離開了故鄉,投筆從軍。女同學丁玫,迷失於同臺演戲的男主角王維一;等到王維一出了事,離開油麻地,才回過神來,爭取馬水清的情感。從異鄉來的小學老師舒敏,清純開朗的個性,心儀馬水清的仗義救援,在競爭對手丁玫的壓力下,倍感艱辛。

  而愛插蘭花的女孩夏蘭香,也是個感情熾熱的女孩。她袒護地主之子楊文富,卻嘗到背叛的苦果,所以轉愛為恨,放縱自我,終於為情犧牲。染坊,洗染布疋的地方,是趙一亮的家庭事業,會不會暗喻著社會的大染缸?為了爭奪第一胡琴手的寶座,他可以使弄手段傷害周遭朋友,帶給大家許多痛苦;然而他自己升學不順利,火災燬家,討媳婦受挫,偷盜木排被捕,下場也很淒涼。

  許一龍,一個開設理髮店的血性漢子,有主見,有毅力,幫助朋友學習胡琴,安排演出的時機,令人讚佩;當他看見趙一亮落魄潦倒的情景,就忘了前仇舊恨,奔走救人。許多好朋友,如劉漢林、謝百三、姚三船等,遭遇各有否泰,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友情相伴。至於林冰,是作者設定的敘述者,瀏覽了六年的中學生活,友誼、愛情、升學、時局、宣傳隊、胡琴演奏、社會變化,彷彿是作者的童年經驗,一一從讀者眼前流過。

愛得艱苦卻是值得

  在年少的成長經驗中,最突出的是三則愛情故事:馬水清、丁玫、舒敏的三角習題,夏蘭香、楊文富的愛恨糾結,以及林冰的單相思。三角習題的困難,在人際關係的牽動,如果能一語道出孰是孰非,孰愛孰恨,就迎刃而解了。馬水清先是愛著丁玫,丁玫愛著王維一,根本沒有交集。等到維一「出局」,丁玫感受水清的情,回頭「倒追」,水清當然要欣喜若狂。但是,在不經意的邂逅中,舒敏已經成為馬家常客。誰有權力仲裁這樁情感的去留呢?至於那個倒楣的楊文富,懦弱的個性使他不懂得保護夏蘭香;等到蘭香唾棄他,才運用媒妁手段,死皮賴臉地糾纏,讓不妥協的情愛毀諸一旦,變成最大的可憐蟲。

  幽怨的單相思,發生在林冰身上。暗戀同班同學陶卉,不敢正面爭取。陶卉的爸爸是個極勢利的人,看護女兒如防賊;同學喬桉喜歡無端攪局,增加無謂的困惱;馬水清答應幫忙送信,而那封信卻不曾寄出。他渴望與陶卉獨處,獨處時又黯然無言;渴望與陶卉共同演出戲劇情侶,卻又被拒絕。自己在假想的情感漩渦中獨自盤旋,好令人心疼。不過,這樣的情感卻是內斂的、雋永的,埋藏最多的心意與祝福。

  為了表現成長與情愛的追求,作者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情境。林冰在文藝宣傳隊裡唱戲,並且主奏胡琴。許一龍、趙一亮,也都是胡琴好手。琴者,情也;鮮明的象徵。而喬桉、姚三船善於吹笛,舒敏能夠吹簫;都是傳情述意的好工具。整本書迴繞著情感的樂音,自始至終永不間斷。

在繽紛的愛情故事背後

  儘管故事本身,是少年朋友的青春紀事,述說著花季般繽紛的情愛,但閱讀本書,確實有些難度。第一,涉及作者的美學觀念。曹文軒認為人類文明所以能進步,端在善性的闡揚。人們可以從文學閱讀中得到歡樂與美感,而痛苦之美也是其中的一種。他的作品著重在深沈、幽遠與宏偉的情調,要讓讀者嘗一點「苦口的良藥」。

  第二,他使用平時說話的語調寫作,不喜歡裝出「孩童的語氣」,不讚美狂野奔放的物性,更討厭童騃無知的歡笑。第三,通過文學的藝術手法,他擅用藍色、灰色、黑色的強烈色塊塗抹時空背景,把具有象徵意涵的人或事或物「金碧輝煌」地呈現出來,藉由壓抑、對比、襯托所呈現的美感意象,來彰顯主人翁的美德與情性。第四,故事敘述中,似乎看見了作者童年所處的荒謬年代。貧窮、無知、恐懼,造成人們相互傷害。成年讀者讀後往往悲傷唏噓,但對於身處安逸環境的少年讀者而言,是一個想也想不透的「荒誕之旅」。

  但無論如何,讓少年讀者提前閱讀,是樁正確的決定。那些淒美瑰麗的景象烙印腦海,總可以讓人在重大抉擇之際,喚醒生命的尊嚴,以及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當少年朋友「走過」難以置信的「文革經驗」,相信長大之後,不可能再重蹈舊轍!曹文軒試圖指出:多同情諒解,少誤會責難,讓「愛與被愛」的感覺豐盈充滿。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長大了,他們講求公理、正義與紀律之際,也更懂得用愛和悲憫,來滋潤這個社會。

推薦書評

中國大陸作協黨組副書記 陳昌本

  看了《紅瓦房》,我們可以感受到曹文軒小說在思想、藝術追求上前進的腳步,這是一部既注意弘揚民族文學的優良傳統,又能注意吸收世界文學精華的書,是一部厚重的書,獲得了出神入化的思想藝術效果,這種藝術追求,對當前長篇小說的創作探索,很有啟迪意義。

  人們讀小說最希望作品有思想藝術厚度,能耐讀些,這本書歷史容量較大,內容開掘頗貝特色,對生活、對命運的發掘也較深刻,所以,是部耐讀的書。作家總想追求一種境界,就是雅俗共賞,這本書達到了這樣的藝術效果。

  這部小說塑造出一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看完這部小說忘不了的、印象深刻的人物不是一個,而是一大批,這些人物的形成歷史根據足,不是憑空寫來……小說裡邊有幾個人物命運的描述是震撼人心的。

中國大陸著名文學評論家 雷達

  《紅瓦房》我是一口氣讀下來的,我認為這是我近年來長篇創作中的優秀之作。這部書的特點是以成人視來展開社會世事面貌,但不是向外擴張式的,而是向下的、向內的,向人性縱深處發展,深入發掘優美的情操和向善的良知。小說中許多人物都超越了具體時空和情境的限制,從而使作品上升到了一種象微性的意蘊。……曹文軒講到「重歸古典」,是有其道理的,他的作品整個還是給人以撫慰,給人以溫情,給人以人性美的亮光的,即使是寫最尖銳的現實,他也始終保持了一定的審美距離,這是他的一個優勢。

中國大陸著名文學評論家 曾鎮南

  看《紅瓦房》時有一個感覺,就是特別清新,特別清純,特別優美,而且有著幽深的東西。

  《紅瓦房》觸及到比《草房子》更重大的社會生活與更重大的人生內容,顯得更加厚重,也更加幽深。……作者能把我們今天形成的,對過去歷史年代的一些政治理念上的批判意識與自己真實經歷過的那種人民生活形態混合澆鑄起來,是不容易的。這就說明作家不是按照浮在生活表面的那些思潮來寫作,而是真正從生活的深處出發。

中國大陸晨報

  小說所講述的故事是從南方小鎮的一所中學和毗鄰的鄉村展開的,時間背景是六、七十年代的動蕩歲月。小說以「我」在整個中學的成長經歷和心靈變化為主要線索,表現了一個純真少年對成人世界的苦苦探索,流露出鮮明的思辨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輝,同時也刻畫出一系列令人怦然心動的藝術形象。小說將一群少男少女和鄉間人物的命運悲歡與歷史連綴起來,交織成了一幅既具有時代色彩又富於心理深度的動人長卷。

科學時報:社會科學

  曹文軒的長篇小說《紅瓦房》,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個人生的真實的可能的世界。作者把這部小說作為復興古典主義文學的追求,並且認為古典主義文學的核心是情感的慰藉和審美價值。

  讀《紅瓦房》,最直接的感受是對當代中國現實的接受……小說敘述的年代(文革前後),是我們尚未將之退化為「歷史」的心理現實──它仍然不時震蕩著我們的心境,所以,小說的「現實性」被雙倍加強了。無疑,不論讚成與否,讀者都在被逼接受小說敘述的真實性。這種真實性,是直接的,即作為史實的真實性。但是,很快讀者就會明白,小說不是在重現歷史。歷史作為過去的現實,只是一個敘述的背景,一座橋樑。通過這座現實的橋梁,作者把我們引入人生的真實的可能世界中。

  回顧這段歷史,作者選擇了一個少年中學生的視角。這是一個由少不經事而逐漸明白人生的成長著的視角。用這個視角來見證文革前後這段大歷史,哪怕只是以小見大的折射,也是過於偏狹、幼稚了。然而,正是這個不免偏狹、幼稚的少年成長著的視角,才可能更多地保留人類天性的真誠、關懷和情意,才可能在狂熱和野蠻肆虐的歲月中以童心的稚拙展現清純的生機與情意。

中國大陸文藝報

  綜觀《紅瓦房》全書所寫的畫面和故事,你感覺到國家的大局、民族的整體是經歷著動亂和荒謬,但油麻地鎮和油麻地中學裡的生活仍在繼續,紅瓦房和黑瓦房下的青春仍在發酵,在飛揚,人生的溪流仍在淘洗著、雕塑著各種各樣的性格和靈魂。

  人民的生活之流自有一種抗拒、化解、改鑄自上而下、自外而內地強加給它的種種荒謬的政治與文化舉措的天然活力。

  試看《紅瓦房》中對油麻地鎮文藝宣傳隊和油麻地中學文藝宣傳隊的極其真實、生動、情趣盎然的描寫吧。

  這些文藝宣傳隊「宣傳」的荒謬內容和粗俗的藝術形式,自然沒有被作者忽略(對幾個「節目」演出的逼真的描繪本身就構成了令人忍俊不禁的諷刺),但作者更加敏銳地發現並予以凝視的,卻是宣傳隊紛紛興起的現象背後隱伏著的人們,希望有起碼的文化娛樂的欲望,是年青男女對交往、接觸、唱唱跳跳的興奮渴求,是在這些看起來荒謬而毫無價值的文藝活動中,人們表現出來的發展自己的藝術才能、完善自己的技藝的強烈追求(試看「口水龍」、趙一亮、林冰是如何投入地磨煉自己的胡琴技巧的!),是人們在這種文化社會活動中產生的恩怨聚散及由此流露出來的不同心性,總而言之,是在文藝宣傳隊這個特殊的群體及其簡陋的活動中進行著的有聲有色的生活和嚴峻的人生。




其 他 著 作
1. 草房子
2. 紅葫蘆
3. 山羊不吃天堂草
4. 草房子
5. 青銅葵花
6. 小說(學生中文精讀)
7. 寓言(學生中文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