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定價127.00元
8
折優惠:
HK$101.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青銅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034649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丁孟/主編
藝術家
2007年10月22日
127.00 元
HK$ 114.3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北京故宮文物收藏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7*24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北京故宮文物收藏
分
類
藝術設計
>
收藏/鑑賞
>
古物鑑賞
同
類
書
推
薦
古代漆器華彩
漢代玉雕綜論
木鑑:中國古代家具用材鑑賞與研究
古玉集釋
沉船外貿瓷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養生.養顏──讓女人年輕10年的45個好習慣
對症好見效!穴位按壓自療法:肩膀僵硬、腰痛、畏寒、肌膚粗糙、壓力等等……只要正確刺激穴道,身體就會有所改變!
色鉛筆可愛插畫大全
內
容
簡
介
本書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授權台北藝術家出版社,同步出版系列「北京故宮珍藏文物」中的一冊,全書以200幅彩色圖版(另增局部特寫圖版)與解說對照呈現,圖文並茂。
自漢代以來,地不愛寶,青銅禮樂器時有出土,其威嚴的紋飾,雄偉的氣度,深得帝王之心,被視為國之祥瑞。於是官民貢獻於上,皇室搜求於下,逐漸成為皇家的重要典藏。
墓葬中經過科學發掘出土的青銅器,舊貌自然,可藉墓葬和其他隨葬品佐證參考,並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鑒定。而大量存於民間,流通於國內外文物市場的所謂傳世品,大多是非正規的發掘物,加之宋朝以來三代青銅器的仿製摹古之風盛行,贗品充斥,用現代科技方法,成本較高,年代測試資料誤差較大。本書針對「鑒定青銅器文物」的真假識別,以及「中國仿製青銅器的產生、發展和鑒定」有專業的論述。
《你應該知道的200件青銅器》由北京故宮博物院編輯、青銅器研究專家丁孟主編。內容從「商」、「西周」、「春秋」到「戰國」一一闡述介紹,全書編排設計,既精緻又高雅悅目,200件青銅器以精美畫質呈現,是一本提供研究中國青銅器「毫無爭議的標準器、去偽存真的試金石」的重要專書,更是愛好收藏及審美人士不可缺少的參考書籍。
主編簡介
丁孟 1960年生,曾就讀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研究生班,現任北京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金石組組長、研究員。多年來並從事故宮博物院院藏青銅器的徵集、展覽、研究、鑒別工作。並多次參加發掘青銅器的考古考察,是青銅器問題的專家。
目
錄
前言
商代銅器,共53件。包括:獸面紋爵、網紋斝、弦紋盉、尹鼎、亞簋、父己角、冊方斝、三羊尊、貝鴞卣、獸面紋大鉞等。
西周銅器,共58件。包括:作寶尊彝鬲、史游父鼎、作寶彝簋、齊史疑觶、康侯斧、師趛鬲、免尊、刖人鬲、叔上匜、人面匕首等。
春秋銅器,共36件。包括:番君鬲、四蛇飾甗、毛叔盤、蟠虺紋豆、立鶴方壺、蔡子匜、蟠虺紋編鎛、少虡劍等。
戰國銅器,共53件。包括:君子之弄鬲、蟠螭紋豆、嵌松石缶、燕樂漁獵攻戰圖壺、螭樑盉、楚王酓璋戈、茶花紋敦、大府盞、蟠螭紋銅鏡等。
附錄一
論古代青銅器鑒定的四大要領
附錄二
中國仿製青銅器的產生、發展和鑒定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序
早期青銅器曾作為王權的象徵物存在於世,其莊重典雅的形制,獰厲威嚴的紋飾,深得帝王之心,因而歷代王室都十分重視青銅器的收集和整理。清代皇家收藏的青銅器,在乾隆年間即已達數千件之多,除一部分在1949年遷至台灣,一部分流失外,其餘均保留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歷代銅器達15000餘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萬件左右。
時代序列完整和器類齊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銅器收藏的另一特色,藏品多數為傳世品,借助近代考古學對發掘品研究的經驗,先秦青銅器已可分出商代前期、後期,西周早、中、晚期,春秋前期、後期,戰國前期、後期,秦以後銅器可分出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其中先秦青銅器又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車馬器、雜器六大類,涉及器物達80餘種之多。並且,有銘文的有近1600件,數量列各博物館之首。
一
在我國,古史所記「夏鑄九鼎」的傳說,大概是翻開青銅時代第一頁的標記。夏文化雖仍在探索中,但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即在夏代晚期。有的二里頭青銅爵,從鑄痕看,內外範多達四塊,器壁薄而均勻,其工藝水準已脫離最原始狀態,不能排除夏代前期已掌握冶煉青銅技術的可能。青銅器伴隨著早期國家的確立而出現,自然就成為王權的象徵。傳說夏鼎歷商而周,每當王朝改易,鼎則移於新主。春秋時期,王室衰弱,楚子過周境,問鼎之輕重,則其覬覦王權之心,路人皆知。
二里頭文化以後的商代青銅器,可分為二里崗期和殷墟期兩大階段。河南鄭州二里崗文化的青銅器是商代前期的代表。其後河北槁城、江西吳城、湖北盤龍城、山東大辛莊、河南偃師等地相繼出土同期青銅器,表明其分佈相當廣。
商代前期青銅器直接繼承著二里頭文化的若干特點,比如容器都是薄胎的。但與二里頭青銅器相比,器種顯著增多。在形制上也有不少特徵容易判別,如鼎多錐足,爵、斝平底,觚體粗矮。
這個時期青銅器的紋飾,還沒有作為圖案襯地的花紋,即所謂地紋。紋飾大多作帶狀,並常見弦紋、獸面紋和夔龍紋。獸面紋的線條圓轉流動,很有特色。在帶狀獸面紋上下夾以連珠紋,則是當時流行設計。
銘文也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青銅器上開始有了僅幾個字的,以象形為特徵的族名金文。
殷墟期即商王盤庚遷殷後的商代後期。國力漸強,特別在武丁時期達到頂峰。為適應其神權統治,需要進行大量繁複的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青銅祭器是神壇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形成了我國青銅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商代後期青銅器,胎壁都較厚,器物種類進一步增多,而且有造型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有發達的禮器,還有眾多的兵器,並且還出現了樂器。
紋飾內容豐富,變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體滿花,絕大多數使用雲雷紋作為地紋,以填充主題紋飾外的空間,而且還出現了在圖案上重疊加花的所謂三層花,形成了富麗繁縟之風格。動物紋樣大大增加,最典型的花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饕餮紋,其他還有夔紋、蟬紋、蠶紋、小鳥紋等。
殷墟期青銅器還普遍出現銘文,書體為「畫中肥而首尾出鋒」的波磔體,有些字體結構尚未脫離圖形文字的形態。
二
商朝的統治最終被周朝所取代。青銅器工藝的中心也隨之轉移到西周建都的陝西關中。西周建國以後,特別重視禮制建設。由於青銅器在西周諸禮儀中的標示作用,周人形成「藏禮於器」的制度。青銅器被賦以「銘貴賤、別等列」的作用,其佔有狀況已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西周青銅器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青銅器總體上繼承了商代後期凝重典雅的風格,同時在器類和造型設計上又有了新的增損和改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期青銅器長篇銘文增多,應為青銅時代的鼎盛時期。
西周中期的幾個王世只能處於守成的局面,這種由盛而衰的變化在青銅器上也有反映。穆王時期開始,青銅器紋飾漸趨簡樸,帶狀花紋又流行起來。紋飾以大小分尾鳥紋、顧首夔紋、竊曲紋為主。早期常見的蟬紋、蠶紋、象紋等寫實的動物紋樣已經絕跡,複雜的饕餮紋變得渾樸簡小,由器物的主體退居到不注目的足部。此期出現、簠、匜、編鐘等新器類。同時,許多器物的形制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改變、酒器減少,加之銘文字體波磔漸少,結構趨於疏散。
西周晚期青銅器的造型和花紋設計趨於定型化。青銅器花紋經歷了西周中期劇烈的變形過程,到晚期以重環、瓦紋、環帶紋為主,其次是弦紋、鱗紋、蟠龍紋和進一步簡化和變形的竊曲紋。
西周晚期銘文在100字以上者屢見不鮮,有的可達近500字。銘文行款整齊,筆劃勻稱。厲王時的小克鼎銘文,是西周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書體。西周青銅器的珍貴價值,突出表現在銘文上。郭沫若曾指出中國青銅器「銘文之可貴在足以徵史」。
三
周平王東遷,西周終結。政治上出現王室衰弱,諸侯力政的局面,一直發展到戰國時期列國分立。社會的變革,也影響到青銅鑄造業,東周王室和王臣器明顯減少,而列國器增多,形成了多種風格爭奇鬥妍的局面。
青銅器的明顯變化,起於春秋中期。春秋中晚期,缶、鑒、帶蓋豆相繼出現。簋的形制出現了蓋冠作蓮瓣形的方座簋。有的匜作成封口式,還有的注水匜平底無足。樂器除編鐘外,還出現了編鎛。吳、越等國在祭祀或宴饗時使用樂器句?。此期兵器空前增加。在裝飾方面,這時代表一種新的趣味、觀念、標準和理想的青銅藝術在勃興,構圖細密,成網狀佈局的蟠螭紋和蟠虺紋的產生,是這一新潮流的標誌。此時,青銅器銘文多鑄在顯著部位,除書史性質外,也注重了裝飾。
戰國早期的青銅器繼續行用春秋晚期的形制,但對紋飾進行了革新改造。貴重器物往往採用生產工序最為繁複,形式最為華麗的先進工藝技術。戰國中晚期,青銅器的製作則趨於輕靈奇巧,簡易實用,除禮樂器外,還有大量生活用品問世。銘文除個別長篇外,多為「物勒工名」。
當青銅藝術只能作為表現高度工藝技巧水準的藝術作品時,實際便已到它的終結之處。戰國青銅巧則巧矣,確乎可以炫人心目,但如果與前述殷周器物一相比較,則力量之厚薄,氣魄之大小,內容之深淺,審美價值之高下,就判然有別了。
四
中國先秦青銅器就世界範圍來講,具有兩大特徵:
(一)成組合的具有「藏禮」作用的青銅禮器體系,是中國青銅文化有別於其他民族青銅文化的突出特徵。
(二)在大量青銅器上鑄刻銘文,是中國青銅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青銅文化的另一特徵。據1985年版《金文編》統計,先秦金文單字有3772個,其中已識字為2420個。其內容就其大者而言,可分為:祭奠父祖/銘功紀賞/要盟約劑/媵女陪嫁/祈介祝嘏/物勒工名。
至宋代,僅皇家收藏的古青銅器已達25000多件,徽宗皇帝將它們收藏於宣和殿,這是一所世界上最早、藏品最豐富的青銅器博物館。由於得到王室的宣導,青銅器與古文字的研究蔚成風氣。從研究水準看,他們已達到相當的高度。如至今尚在使用的器名:鐘、鼎、鬲、甗、敦、簋、簠、壺、尊、卣、爵、角、觚、觶、斝、盉、盤、匜等皆宋人所定。王國維說:「知宋代古器之學,其說雖疏,其識則不可及也。」
近年來,隨著青銅器資料大量出土,幾乎填補了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絕大部分缺環。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方法亦日漸縝密。古器物與古文字之學,已從「蕞爾小學」一變成為「當世顯學」。(此文摘錄自本書前言)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