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9789866759253 | |
|
|
|
龍應台、安德烈 | |
|
|
|
天下雜誌 | |
|
|
|
2007年10月23日
| |
|
|
|
100.00 元
| |
|
|
|
HK$ 8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 叢書系列:世紀對話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7*23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世紀對話
|
|
分 類
|
[ 尚未分類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內 容 簡 介
|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
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
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
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
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MM
「你為什麼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代、我的網路、我的世界呢?
你為什麼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麼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
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
還是說,你已經定型,而更糟的是,
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定型得不能動彈?」
──安德烈
36封21世紀的家書 代與代之間最好的禮物
千言萬語一扇門,等待開啟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
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
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
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
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開始溝通的窗口?
一本跨世代、跨文化的兩代交鋒對話即將登場。你從來沒有想過,兩代人是可以這樣面對面的。藉著《親愛的安德烈》的書寫,龍應台和21歲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親愛的安德烈》的天窗與天光,親愛的青年子女,或許你可以帶著這本書去敲敲爸爸媽媽的門。親愛的天下父母,也許這本書就是你晚餐桌上的讀書會,從此開始進入兒女的心靈世界。
作者簡介
龍應台
33歲寫《野火集》,34歲第一次做母親,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
安德烈
1985年12月生於台灣,8個月大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秋進入香港大學經濟系,認為經濟學很「好玩」。
|
|
目 錄
|
龍應台序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安德烈序 Connected to You
1. 十八歲那年
2. 為誰加油?
3. 逃避國家
4. 年輕卻不輕狂
5. 對玫瑰花的反抗
6. 一切都是小小的
7. 有沒有時間革命?
8. 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
9. 兩種道德
10. 煩惱十九
11. 陽光照亮你的路
12. 讓豪宅裡起戰爭
13. 向左走,向右走
14. 祕密的、私己的美學
15. 菩提本非樹
16. 藏在心中的小鎮
17. 你是哪國人?
18. 哪裡是香格里拉?
19. 問題意識
20. 在一個沒有咖啡館的城市裡
21. 沒逗留哪來文化?
22. 誰說香港沒文化?
23. 大學生哪裡去了?
24. 溫和抗暴
25. 裝馬鈴薯的麻布袋
26. 孩子,你喝哪瓶奶?
27. 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28. 給河馬的世界觀
29. 第二顆眼淚
30. KITSCH
31. 兩隻老虎跑得慢、跑得慢
32. 政府的手可以伸多長?
33. 人生詰問
34. 你知道什麼叫二十一歲嗎?
35. 獨立宣言
36. 偉大的鮑伯.迪倫
|
|
序
|
龍應台序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龍應台
我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十四歲。當我結束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重新有時間過日子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十八歲的青年,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了駕照,可以進出酒吧,是高校學生了。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稜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沈,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裡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你。
我極不適應──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髮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裡去了?
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談天,他說,談什麼?我企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我想和他說話,但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願意,我也不知說什麼好,因為,十八歲的兒子,已經是一個我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麼?他怎麼看事情?他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他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他為什麼這樣做那樣做,什麼使他尷尬什麼使他狂熱,我的價值觀和他的價值觀距離有多遠……我一無所知。
他在德國,我在香港。電話上的對話,只能這樣:
你好嗎?
好啊。
學校如何?
沒問題。
………
假期中會面時,他願意將所有的時間給他的朋友,和我對坐於晚餐桌時,卻默默無語,眼睛,盯著手機,手指,忙著傳訊。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
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於是我問他,願不願意和我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絕不能半途而廢。
他答應了。我還不敢相信,多次追問,真的嗎?你知道不是鬧著玩的,截稿期到了,天打雷劈都得寫的。
我沒想到出書,也沒想到有沒有讀者,我只有一個念頭:透過這個方式,我或許可以進入一個十八歲的人的世界。
因此,當讀者的信從世界各地湧入的時候,我確實嚇了一跳。有一天,在台北一家書店排隊付帳的時候,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跟我握手,用低沈的聲音說,「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和對方說話。」他的神情嚴肅,眼中有忍住的淚光。
很多父母和他一樣,把文章影印給兒女讀,然後在晚餐桌上一家人打開話題。美國和加拿大的父母們來信,希望取得我們通信的英文版,以便他們在英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能與他們分享。那作兒女的,往往自己已是三四十歲的人了,跟父母無法溝通;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沈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這麼多的信件,來自不同的年齡層,我才知道,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相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我們的通信,彷彿黑夜海上的旗語,被其他漂流不安、尋找港灣的船隻看見了。
寫作的過程,非常辛苦。安德烈和我說漢語,但是他不識中文。所以我們每一篇文章都要經過這幾道程序:
一,安德烈以英文寫信給我。他最好的文字是德文,我最好的文字是中文,於是我們往前各跨一步,半途相會──用英文。
二,我將之譯成中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和他透過越洋電話討論—我們溝通的語言是漢語: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為何用這個詞而不用那個詞?這個詞的德文是哪個?如果第二段放在最後,是不是主題更清楚?我有沒有誤會你的意思?中文的讀者可能無法理解你這一個論點,可否更細地解釋?
三,我用英文寫回信,傳給安德烈看,以便他作答。
四,我將我的英文信重新用中文寫一遍──只能重寫,不能翻譯,翻譯便壞。
四道程序裡,我們有很多的討論和辯論。我常批評他文風草率,「不夠具體」,他常不耐我吹毛求疵,太重細節。在寫作的過程裡,我們人生哲學的差異被凸顯了:他把寫作當「玩」,我把寫作當「事」。我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也出現對比:他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認真;我有八分的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他對我嘲笑有加,我對他認真研究。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
專欄寫了足足三年,中間有多次的拖稿,但總算堅持到有始有終。寫信給他的年輕讀者有時會問他:「你怎麼可能跟自己的母親這樣溝通?怎麼可能?」安德烈就四兩撥千金地回信,「老兄,因為要賺稿費。」
我至今不知他當初為何會答應,心中也著實覺得不可思議他竟然真的寫了三年。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後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漂萍離散──人生哪有恆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麼呢。
安德烈序
Connected to You
親愛的MM:
我們的書要出版了──不可思議吧? 那個老是往你床上爬的小孩,愛聽鬼故事又怕鬼、怕閃電又不肯睡覺的小孩,一轉眼變成一個可以理性思考、可以和你溝通對話的成人,儘管我們寫的東西也許有意思,也許沒有意思。
你記得是怎麼開始的嗎?
三年前,我是那個自我感覺特別好的十八歲青年,自以為很有見解,自以為這個世界可以被我的見解改變。三年前,你是那個跟孩子分開了幾年而愈來愈焦慮的母親。孩子一直長大,年齡、文化和兩地分隔的距離,使你強烈地感覺到「不認識」自己進入成年的兒子。我們共同找出來的解決問題方法,就是透過寫信,而這些信,雖說是為了要處理你的焦慮的,一旦開始,也就好像「猛獸出閘」,我們之間的異議和情緒,也都被釋放出來,浮上了表面。
這三年對話,過程真的好辛苦:一次又一次的越洋電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很多個深夜凌晨的線上對談、無數次的討論和爭辯──整個結果,現在呈現在讀者眼前。你老是囉唆我的文字風格不夠講究,老是念念念「截稿期到了」,老是要求我一次又一次地「能不能再補充一點細節」。其實,有時候我覺得我寫得比你好!
現在三年回頭,我有一個發現。
寫了三年以後,你的目的還是和開始時完全一樣──為了瞭解你的成人兒子,但是我,隨著時間,卻變了。我是逐漸、逐漸才明白你為什麼要和我寫這些信的,而且,寫了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自己其實還蠻樂在其中的,雖然我絕對不動聲色。
開始的時候,只是覺得自己有很多想法,既然你給我一個「麥克風」,我就把想法大聲說出來罷了。到後期,我才忽然察覺到,這件事有一個更重大的意義:我跟我的母親,有了連結,而我同時意識到,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會得到的份,我卻有了。我在想:假使我們三年前沒開始做這件事,我們大概就會和絕大多數的人一樣只是繼續過日子,繼續重複那每天不痛不養的問候:吃了嗎──嗯,功課做了嗎 ──嗯,沒和弟弟吵架吧──沒,不缺錢用吧──嗯……三年,真的不短。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在這裡,因此我最想說的是,謝謝你,謝謝你給了我這個「份」──不是出書,而是,和你有了連結的「份」。
愛你的
安德烈,
2007-09-26
|
|
內 容 試 閱
|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6,共有6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劉蕙瑄
/ 台灣苗栗
2009.12.12看劉蕙瑄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3顆星
請問你最近一次和父母聊天是什麼時候?昨天?前天?上禮拜?上個月?去年?甚至更久以前?絕大部分的年輕人不願和父母親談心、交心,將諸錯歸咎於『代溝』二字,「他們古板。」「和時代脫節了。」「根本就不了解我!」試問各位:「你愛他們嗎?」當然!但那都已是曾經。
曾經,和父母一起旅行,去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帶我去;每天放學回家大聲喊道:「我回來了!」;睡前還不忘晚安抱抱,且一定會說:「我愛你們!」但那都已是曾經!難道這一切就該讓他深藏於記憶?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為龍應台女士及其子安德烈共同完成,以書信方式呈現,書中可窺見兩個世代的差異,文化、政治、世界觀……等,在一段省思、沉澱後,向對方表達己見,也尊重對方的思維;字裡行間流露出一位母親的關懷及一位青年的蛻變;起初不知從何啟齒,至後來彼此打開心房互相交流,這件事,作者花了三年時間完成,原來,和父母、子女溝通,並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夢想!
文中除了作者兩個年齡層的思考,也提及年長者的關懷及將來自己也會面臨的問題,是一本值得細讀、品味的『家書』。
經老師認定合格後,本單及電子檔案交圖書股長匯整,再統一交圖書館,將發送獎品或贈書。文章將上傳博客來網站刊登,閱讀五本由教育部中辦頒發閱 讀認證及徽章。
2.
pa701009
/ 台灣台北
2009.09.11看pa701009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說起龍應台女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以敏銳的觀察力與卓越的文筆,針砭時事、提出有力的批判。但是,她的私人生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本名為〝親愛的安德烈〞一書,讓我們可以深刻地貼近龍應台女士,以及她的兩個小孩。原來,跟你、我距離遙遠的龍應台女士,竟然和我們一樣,都有平凡的一面。
如果說,你曾拜讀過龍應台女士的大作,如『野火集』、『請用文明說服我』等等,那麼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就略顯的批判力道不足,少了一點暢快感 ( 罵完人的痛快感嗎? )。然而,取而代之的,卻是一份天下父母心的、隱而不見的親子情感。所以說,龍應台女士作品一貫的細膩,並沒有消失不見,只是以不同的面貌、以一種你我未曾見過的方式,呈現出來。
這本書是以龍應台與大兒子安德烈間的書信往來,集結成書。遽聞有不少原先冰冷的親子關係,奇妙的透過這本書產生了互動 ,原本兩代間只有例行性的三句對談:「吃飽沒?吃了」、「課業 ( 工作 )還好嗎? OK 啊!」、「早點睡。嗯。」,因為這本書而多了共通的話題 ( 其實這本書對於兩位作者來說,最初的目地也是如此,增加兩代互動、打開話題、促進彼此認識 )。
當然,有時候龍應台女士的小兒子菲利浦,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更豐富了這本書的可讀性。讓我們透過這本書,來看看一些年輕世代的生活態度、玩意兒,在老一輩人眼中究竟如何對待。或者說,讓我們見識一下龍應台女士平凡的一面吧!
透過〝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認識到了見識卓越的龍應台女士,如何智慧的面對生活中的瑣事,特別是以一個母親的身份。這本書中有許多可以分享、深入談論的,因為許多內容、故事,就發生在你我身旁而已,之所以只挑第28封信的內容提出來分享,是因為自己常常碰到別人詢問類似的問題,那就藉此一次講清楚吧!
3.
顏玲
/ 台灣台北
2009.04.30看顏玲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我年紀真的不大,只是太早婚,
眼看再過幾年兒子就到安德烈的年齡,我卻還幻想有天能跟19歲的初戀情人巧遇,
我的意思是,我一直擁有年輕的心靈,
所以兒子老是說:很丟臉耶~~
我不太喜歡對小孩用說教的方式,雖然我文字的語調比較理論。
『眼看著兒子從少年變成人,龍應台發現她完全不了解兒子的內心世界,
新時代,新世界,新人類。
在封閉的兩代關係中,青年兒女的煩惱和中年父母的挫折,
有沒有一個可以打破沉默、開始溝通的窗口?』~~摘自網路簡介
高中時國文老師喜歡意識型態的文章,
所以我看龍應台的《野火集》、柏陽《醜陋的中國人》,
但其實我那時更喜歡古詩詞,
徜徉在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唯美詩句中,
我唸商校,升學這件事,根本抵不過同學家屋頂的舞會及對異性的好奇。
從國家、政權、音樂、到文化,龍應台與安德烈無所不談,
對於少年十五二十時應有的“情愫”,
兒子沒有一樣不缺,當母親的沒有一樣不擔心,
所以當孩子的朋友、心靈導師,成了瞭解孩子的不二法門。
書中有幾封信談到愛心,與正義,
這種臨屆弱冠之年的孩子,自認大到足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對於成人的世界已經迫不及待想一窺究竟,
任何事件都有自己一套想法,“長大”這檔事,已經牢牢的抓住他們。
我們都曾經歷過,尤其是物資不豐盛的青澀歲月,
孩子,走我們走過的路,
我們,希望他不要跌倒,
但是,他渴望學習重新出發的勇氣,
所以,當家長的我們,放手吧!
靜靜的看他如何將自己從蛹變成一隻美麗的蝴蝶。
4.
謝彩鳳
/ 台灣新竹
2008.04.26看謝彩鳳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這本標榜著兩代共讀的書,其中包含了對國族認同,文化差異,是非道德,美學觀點,香港經驗,世代溝通等種種議題的討論,雖然是以家書的方式呈現,也處處流露出母子親情的溫暖,但本質上還是持續龍應台女士一貫的立場與風格,對所有的問題幾乎都是以嚴肅及精英的觀點加以分析評論,充分展現了其博學與人道的特色.比較特別的是增加了一些頗為感性的心情描述與人生回顧(由其一篇對年老的恐懼寫得實在動人),以及安德烈以一個十八歲現代青年對世界現況所發表的論述,可以感受到他所關懷的小我世界及大我社會中所帶給他的困惑及省思.
不得不佩服龍應台女士的博學及文筆,我個人從以前就對她的文章由衷的讚佩及認同,但是隨著年紀逐漸增長,有時會對她的精英姿態及嚴肅風格感到有一點點的反感,這次閱讀這本書也有一點這種感覺,尤其是他們評論香港文化的幾封書信,我總覺得不管如何,一個只居住在香港兩三年的人,實在沒有立場以高姿態來評論人家的社會文化,即使是學問再淵博觀察再敏銳,也應該只能”記述”而非”評論”吧!
其實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是透露出龍女士對未來的不安,對於即將來臨的空巢期的焦慮與人生後半段須面臨的孤寂的惶恐,這是一向給人堅強理性印象的龍應台所公開呈現最為脆弱的一個作品了,看了心裡竟然有一點點的為她感到難過!不過畢竟她又成功地作到了她想實踐的計畫,以創新的方式與她的兒子留下了溝通對談的紀錄,也許對她來說這才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作品呢!
另外有個題外話,從其中一封大陸讀者的來信(Kitsch單元)用字遣詞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他們對香港及台灣的輕蔑,令人看了蠻不舒服的,也許這樣的人在大陸只佔少數,又也許是佔多數?總之,令人感到中國人要和平統一似乎還需要許多的努力哪!
5.
漂
/ 台灣台北
2008.03.14看漂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很讚
* 看更多讀者書評
|
|
|
書 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