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蕭邦在巴黎+手工限量【幸福調】蕭邦專屬筆記本
0010372625
馬永波
信實
2007年7月16日
382.00 元
HK$ 382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音樂館
* 規格:精裝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音樂館
分
類
藝術設計
>
音樂
>
音樂家傳記/文集
同
類
書
推
薦
Q的十二個音符:樂壇大師昆西.瓊斯談創作與生活
李哲洋談樂錄
偉大作曲家群像:奧芬巴哈
澀谷系狂潮:改變日本樂壇,從90年代街頭誕生的流行文化
偉大作曲家群像-威爾第
內
容
簡
介
書評推薦
# 本書記錄了十九世紀最具才華的音樂家蕭邦,在浪漫主義盛行的年代發光閃耀的不平凡人生,並間接地帶領讀者深入蕭邦的音樂生涯,其引人入勝的精彩程度,叫人忘記蕭邦的人生,其實是如此短暫。--《紐約時報》書評
# 一個嚴謹、易懂和詳細的編年體裁傳記,從蕭邦這位重要作曲家一生的諸多事件和人生體驗,讓我們看到音樂天才是如何展露頭角,並與那個年代的歷史與文化相輝映。--《洛杉磯時報》週日版書評
本書記錄了十九世紀最具才華的音樂家蕭邦,在浪漫主義盛行的年代發光閃耀的不平凡人生。他的音樂從充滿情愛到狂暴憤怒,從快樂雀躍到無盡的悲哀憂鬱,再從溫柔婉約蛻變成驕傲和蔑視,其中的魅力與心靈震動,是空前也是絕後。
蕭邦在巴黎總共生活了十八年,幾乎佔了他短暫一生的一半時光。在這裡,蕭邦將他的才華和創作能量發揮到極致,就算是在大文豪雨果、巴爾札克、司湯達、海涅,德拉克洛瓦、李斯特、白遼士、孟德爾頌等這些天才作家、畫家和音樂家之間,熱情、浪漫的蕭邦也過得如魚得水,為那個浪漫時期下了最佳定義,也作了最好的見證。
蕭邦交遊廣闊,除了優遊於文學、哲學、音樂、藝術圈,也與當時的貴族圈,政治家如:羅思蔡爾德和馬克斯相熟,更與知名的女作家喬治桑,有過一場充滿驚濤駭浪的羅曼史。喬治桑這位才華洋溢、思想新潮的女作家,在1837年與蕭邦相識,進而成為蕭邦的情人和保護者,這段為時不短的傳奇,更是引人入勝。
本書作者以豐富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廣泛蒐羅蕭邦的日記、回憶錄、信件等豐富素材,融會了作曲家蕭邦在巴黎的愛情生活和創作歷程,揭示了蕭邦與喬治桑深刻的內心世界和曲折的愛情故事,並重現當時的社會氛圍、政治與文化的風貌。
在這本抽絲剝繭的經典傳記中,我們不但可以走進一位音樂天才的內心世界,更可以從他的一生,綜觀十九世紀這段卓越的年代,進而深入瞭解歐洲的歷史文化及音樂藝術相互激盪、成就的精采脈絡。
作者簡介
泰德.蕭爾茲(Tad Szulc, 1926-2001)
波蘭裔美國人,生於波蘭華沙,1841年移居巴西,1949年在紐約定居。1953-1972是《紐約時報》駐外及駐華盛頓特派員。曾獲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並兩次接受美國海外新聞協會表揚。著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Biography)等十八本書。
目
錄
# 前言
# 前奏曲
# 行板:1810-1831年
# 迴旋曲:1937-1847年
# 尾聲:1847-1849年
# 後奏曲
序
那是一個無法忘懷的夜晚
巴黎,舊歌劇院,芭蕾舞,蕭邦的夜曲…
◎Zoe佐依子
蕭邦的樂句,像是義大利歌劇裡的優美詠嘆調,天堂般的旋律,在雲中徘徊。就算是他心情跌到谷底時,也能寫出像雨滴前奏曲那樣,有時像眼淚,有時像微笑的樂曲。
對美有絕對敏感度的蕭邦,他最後的住所是巴黎最閃耀的汎董廣場12號,每次經過那裡,總是會駐足,往蕭邦住的那個樓層望一下,想像他彈著自己寫的華爾滋,以為是健康迴光返照,生命會與音樂成為不朽的夥伴。
十九世紀的巴黎,是藝術家百花齊放的時代,他們創作的熱情就像燃燒生命一般。 音樂家、作家、詩人、畫家聚集一堂互相激勵靈感,有時也有愛情的火花。蕭邦在踏入花都時,就正值這樣的時代,他也照單全收這些炙熱的時代精神,他的第一場巴黎音樂會,台下有已經成名的作曲家李斯特,還有從德國來的孟德爾頌,他們都成為一生的好友,李斯特更刻意為蕭邦介紹巴黎最熱情奔放的作家喬治桑,這位後來與蕭邦有著九年(對蕭邦來說是四分之一個生命,他只活了三十九歲)像婚姻關係一樣情感的奇女子。他們在巴黎相依為命,其實,當時每一位住在巴黎的藝術家,都有著那種奇妙的情誼,所以他們的作品之間都有著一種莫名的連結,因為他們彼此生活得如此近,然而內心的創作空間又像是澎湃的大海。
這本由前紐約時報的駐外記者Tad Szulc所撰寫的《蕭邦在巴黎》,他以一位波蘭後裔的歷史學家的身份,又對音樂藝術充滿無限熱愛的方式,來描述這位音樂史中奇才的一生。他說故事的才能像是一千零一夜中那位公主,讓你無法停止閱讀。而且在過程中,你會一直以為蕭邦就在你面前,他時而喝著他最愛的牛奶,時而又憂鬱的需要有人陪伴,時而又在模仿別人的動作(就為了博君一笑)。然而,這本書與其他傳記最不同之處,應該是Szulc對於蕭邦與當時巴黎的時事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的精闢描繪。因為音樂是抽象的,而蕭邦的音樂之會有這樣豐富的色彩與情感元素,除了他的天才之外,就是他對外界環境那份細膩的敏感度,讓他的音樂到現在仍是鋼琴家與聽眾的最愛,這樣的特質,在古典音樂史是很罕見的,因為蕭邦幾乎只有為鋼琴作曲。
閱讀完這本《蕭邦在巴黎》,我對蕭邦的作品有了更深厚的尊敬,也又讓我回到那晚在巴黎舊歌劇院裡的蕭邦《夜曲》,無論台上有多少舞者,只有一架鋼琴,彈奏著蕭邦的音樂,走出歌劇院時,旋律仍舊清晰,花都仍舊令人迷惑…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蕭邦在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