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魔法森林(《秘密花園》第二集,中文版獨家附贈32頁練習本)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我好想死?:求生與求死之間的掙扎
9789866823169
陳柏勻
唐莊
2007年6月30日
73.00 元
HK$ 62.05
詳
細
資
料
* 叢書系列:Turn 出口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3*19 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urn 出口
分
類
[ 尚未分類 ]
同
類
書
推
薦
內
容
簡
介
父欠債,攜子吸炭自殺;女子為情所困,跳樓自殺;男子疑似憂鬱症發作,上吊自殺……
看到這些新聞,或許你會搖頭感嘆,或許你覺得事不關己。
然而,有一天,當你最親密的好友或親人跑來跟你說:「我好痛苦,我好想死!」
當下的你,如何回應?
你會告訴他,事情沒這麼嚴重,想開一點嗎?
問題是對於想死的當事人,想開的那一點在哪裡?
本書的作者高橋祥友,是日本執業超過二十五年的精神科醫師,他一再強調,他沒遇到那種百分之百堅決要死的人。動不動就想自殺的人,其實在面臨最後關頭時,都還強烈掙扎於「我好想死」和「幫我止痛,我好想重新活一次」的拉鋸戰中。
在自殺發生之前,有辦法和當事人有交集嗎?這是本書作者高橋祥友努力想在這本書做到的。他從自己碰到的自殺案例開始,剖析這些自殺當事人的自殺真相、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治療者的工作重點。另外,一旦身邊關係親密的人自殺了,留在世間的親屬的心境一定不是「悲傷」兩個字就能道盡的,因此作者特別在第四章仔細分析自殺當事人留在世間的親屬的心境。
無論你是曾經想死,或者連自殺都試過了,還是,身邊的親朋好友正處於窮途末路,打算尋死,都要看看這本書。「生」與「死」的拔河中,一定有某種力量讓人還滯留在「生」的這邊,或許就是那句:「活下來真好!」
我認為,自殺絕對不是一種「自由」,而是諸多問題纏身、窮途末路之下「被逼的」。
我從事精神科的工作,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這段期間,我遇見了許多訴說「我好想死」的人。不過,我從來沒有碰到一個死意堅決、百分之百想死的人。他們都跟「我好想死」和「我好想活下去」兩個念頭在展開激烈的拔河。
自殺,並非是從很多的選擇當中,以自我的自由意志所做出的抉擇。而是被為數不少的問題給壓到無法翻身,僅剩下「自殺」一途才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是受到心理性視野狹隘的長期影響,所採取的最後手段。
案例一、遭受虐待的十四歲少女
案例二、憂鬱症的四十二歲男性
案例三、老年憂鬱症的四十八歲男性
案例四、記憶全失的二十六歲女性
案例五、喪夫後的七十歲女性
案例六、對於大哥的死亡感到自責的九歲男童
案例七、青春期的十八歲男性
推薦人:
陳喬琪 台北巿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台北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江漢光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博士/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國防醫學院精神學科副教授/美國芝加哥大學內科部研究員
作者簡介
高橋祥友(Yoshimoto Takahasi)
一九五三年生於日本東京。金澤大學醫學部畢業,精神科醫師。醫學博士。曾任職於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山梨醫科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現為防衛醫科大學校防衛醫學研究中心行動科學研究部門教授。
著作多達數十本,茲列舉如下:
˙《醫療人員應知的自殺風險管理》(『?療者□知□□□□□□自殺□□□□□□□□□□』、醫學書院)
˙《自殺的危險》(『自殺□危?』、金剛出版)
˙《青少年的自殺預防手冊》(『青少年□□□□自殺予防□□□□□』、金剛出版)
˙《集體自殺》(『群□自殺』、中央公論新社)
˙《中年期與心理的危機》(『中年期□□□□□危機』、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老年期與心理的危機》(『老年期□□□□□危機』、日本評論社)
˙《老年期憂鬱症》(『老年期□□病』、日本評論社)
˙《生與死的鐘擺》(『生□死□振□ 子』、日本評論社)
˙《自殺、還有被留下來的人》(『自殺、□□□遺□□□□□』、新興醫學出版社)
˙《自殺的心理學》(『自殺□心理 □』、講談社)
˙《看出自殺訊號》(『自殺□□□□□□□□□』、講談社)
˙《請輕鬆前往精神科看診》(『□□□□□□精神科□』、講談社)
目
錄
前言
第一章 與自殺者相會
自殺未遂者高達三十萬人次
案例一、遭受虐待的十四歲少女
「因為我不乖才會被打」
案例二、憂鬱症的四十二歲男性
失眠、食慾不振、無法專注
案例三、老年憂鬱症的四十八歲男性
「死」不僅只是當事人的問題
案例四、記憶全失的二十六歲女性
取「憶」代「命」
孤魂的悲鳴
第二章 自殺未遂的真相
「我不信」的態度其實是否定事實
自殺未遂的實際人數
男女比率差距
自殺的手段
案例五、喪夫後的七十歲女性
一句「我好想死」當中所隱藏的SOS
自殺未遂後的心境
死亡恐懼的消退
與酒精的關係
自殺高危險因子的人的心理剖析
怎樣的個性會招來自殺危機
起因並非只有「校園欺負」和「公司裁員」
第三章 家庭病理的浮現
家庭背景衍生的自殺未遂
「犧牲品似的孩子」
「代罪羔羊」
「跨越世代的家庭病理」
治療整個家庭
電影「凡夫俗子」
案例六、對於大哥的死亡感到自責的九歲男童
「死掉的人要是可以換成我就好了」
第四章 死亡的後遺症
「命是我自己的」就可以自殺嗎?
襲擊遺族的各種情緒
驚愕/恍惚失神/自我感消失/加油添醋的記憶/否認、扭曲事實/自責/抑鬱不安/追尋已故者的身影/疑惑/憤怒/「他」責傾向/ 救贖感/正當化、合理化/追究起因/人言可畏/二度精神創傷/隱瞞/忌日效應、紀念日效應
遺孤的心境
第五章 精神科醫生能做些什麼呢?
排山倒海的絕望感
九成的自殺者患有「心病」
憂鬱症與自殺的關係
多加留意倍增的飲酒量
不幸,自殺未遂成真的話…
危機不會一次就善罷甘休
扶持當事人自立
認知療法
精神療法的目標
無時無刻的伴隨
第六章 從「我好想死」轉換到「我好想活」【】
案例七、青春期的十八歲男性
成長背景
在精神科的初診
與雙親的面談
回診治療的開始
嘗試自殺
住院治療的發現
直接從醫院到學校上課
與父親的關係、與母親的關係
扭曲認知
朝向畢業之路
最初的起步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