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憂鬱星期天

憂鬱星期天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731599
尼克.巴科夫
麥田
2006年10月28日
87.00  元
HK$ 73.95  







* 叢書系列:電影小說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21c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電影小說


文學小說 > 翻譯文學 > 德國文學









「這是一本很重要的小說,但是一點也不沉重。」
              ──原著改編電影《狂琴難了》導演-洛夫.史巴

  二次大戰期間,歐洲有一個鋼琴師寫了一首旋律動人而感傷的曲子,還被錄製成唱片。不久,鋼琴師自殺了。奇怪的是,上百個聽完這首曲子的人也都莫名地自殺了。人們稱它「自殺聖樂」。於是曲子被禁播,唱片也被停售。然而這首鋼琴曲,仍在人們的手中不斷地流傳,流傳,流傳…。

  這首曲子叫”Das Lied vom traurigen Sonntage”-意思是「憂鬱星期天」。

  至今,大家仍記得這首曲子和它詭譎的效應。但是沒有人知道,在這首曲子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極其感傷卻又美好的故事。幸好,一個德國人把它寫下來了,用一種戲謔卻又詩意的文字。

  這是尼克.巴科夫的《憂鬱星期天》。

  這是一個鋼琴師的故事,這是聘用鋼琴師的餐廳老闆的故事,這是餐廳老闆和被鋼琴師的曲子感動的客人的故事。這是納粹時期歐洲人用幽默和浪漫麻醉苦難的故事。

  當痛恨樂趣、只愛義務和秩序的納粹執政者駛進這個城市時,那些熱愛音樂、美酒、藝術和生命的人們要如何才能相信這一切都會過去?…

作者簡介

尼克.巴科夫  Nick Barkow
  一九二八年生於柏林。長年任職駐外特派記者,曾旅居倫敦、紐約、東京,及非洲與歐洲。 對匈牙利這一個熱愛生活卻又深深抑鬱的小國十分著迷,特別是《憂鬱星期天》的故事,和其背後的因緣。此外也涉獵德國文學史的各項研究。



前言

  七○年代初在布達佩斯有位朋友問我知不知道〈憂鬱星期天〉這首曲子。我幾乎情不自禁想當著他的面就哼起來。我在柏林的父母有一張這位作曲家鋼琴獨奏的唱片。那時我十二歲,那悲傷陰鬱的旋律莫名感動我,儘管那時我還少不更事。

  那家餐館還在,我的朋友說。譜出這曲子的那架鋼琴也還在。

  那家餐館的午餐時間不需預先訂位。菜單上最受歡迎的一道菜是肉捲。室內空間狹長,鋼琴就放在舞臺上,餐館後院有許多迴廊,小孩子常常在垃圾桶旁邊嬉戲。晚上的時候會有很多外國觀光客,他們亮出綠色的美元紙鈔,然後鋼琴師就會彈奏那首〈Szomor? vas?rnap〉。

  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懂得享受人生樂趣的國度,在這裡的人以此衡量生命的價值。他們喜歡聽的音樂從吉普賽人的音樂到巴爾托克,從古典主義時期到更早的文藝復興;他們喜歡的美味佳餚來自酒園、來自家庭主婦、來自大廚師、來自牧羊人的營火、來自漁夫的小屋;生活的樂趣甚至包括耍一些花招詭計。

  然而,在戰爭結束前幾個月,德國的「武裝弟兄」佔據了這個國家。艾希曼在布達佩斯設立了他的總部。他的人每天把裝得滿滿的車廂送往波蘭的方向──當然,他們也不忘順便為自己戰後的生活打點妥當。統治者,勝利者。

  〈Gloomy Sunday〉,在我聽來,似乎像懂得生活樂趣的人在痛恨樂趣、只愛義務和秩序的執政者面前,永遠是輸家。

  真的永遠是輸家?





* 讀者評鑑等級:

5顆星
* 推薦人數:1,共有1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洪篤欽
/ 台灣台北
2006.11.15看洪篤欽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完全不自殺音樂

約莫十二年前(1994),書店出現了一本叫做《完全自殺手冊》的日文翻譯書,好像是一位叫做Wataru Tsurumi所寫的,那年頭還有電檢、出版檢的時代,新聞局對看不順眼的出版品可以用任何想到的名目查禁沒入,可想而知這本黑色書刊連變成十八禁的機會都沒有,在衛道人士的撻伐一陣後,這本書很快就從書肆消逝無蹤。

我當年也買了一本,當時順道連另一本《完全復仇手冊》也一併買齊,可惜還沒來得及細看就不知輾轉流落何方,不知道這本書裡面介紹了哪些自殺妙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沒有收入一邊聆聽〈Gloomy Sunday〉然後以鵝毛管取少許鶴頂紅從左耳或右耳輕輕吹入,但是如果以單一作品引發的自殺事件來比較的話,《完全自殺手冊》絕對要遠遠落後於〈Gloomy Sunday〉這首短短不到四分鐘的曲子。

〈Gloomy Sunday〉這首曲子所引發的後續效應就像一齣廉價的肥皂劇,它為稽康的〈聲無哀樂論〉做了一個西式反證。我在網路上試聽了不下十個不同版本的〈Gloomy Sunday〉,老實說它一點也引不起我的自殺欲望,它帶給我的情緒起伏甚至不若馬勒的第六號交響曲的慢板樂章那種巨大的虛無和徬徨所帶來的厭世感。我相信音樂中自然帶有情緒,但是這諸多的自殺事件和這首曲子是否有必然的關係,我很武斷的以為想太多了。

〈Gloomy Sunday〉往後的發展是Nick Barkov寫了一本以匈牙利為背景的同名小說,再往後的發展則是Rolf Schubel又改編說拍了一部同名電影。有趣的是,對這個題材感興趣的,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是德國人,不知道可不可以看成是這個民族對於發生在五十年前的一樁醜行所進行的反思或救贖。

電影在兩三年前就已經在台灣上映,中譯本遲至今年底才剛發行,看來出版社並沒有要搭電影順風車的意圖。雖然旨趣則一,但是不同載體所呈現的〈Gloomy Sunday〉卻是大異其趣。聲光版為了吸引觀眾買票進場少不得俊男美女感傷到極致的配樂捎帶上布達佩斯的絕美風光,文字版初讀之下只看到一個初老的餐廳老闆無盡的呢喃,我都可以想像出這個叫做查波的匈牙利歐桑是什麼樣的形象。很久很久以前我在某家飯店打工時剛巧碰上餐廳辦了匈牙利美食節,請來一組正宗的匈牙利吉普賽樂隊,樂團中敲奏Cimbalon的地道的中年男人,矮胖的身軀謝頂的前額嘴角若有似無的嘲諷在看似悲苦的面容上組合成一種特殊的形象,看完這本書後我都已經分不清楚究竟查波先生是Cimbalon先生,還是Cimbalon先生就是現實世界裡的查波先生了。

Barkov寫完《Gloomy Sunday》時我相信已經是他的創作歷程甚至是生命的prime time了,我寧願相信他是那種宿命般的「一書作家」,這也沒什麼不好,很多人寫了一輩子還不見得能寫出這麼動人的小說呢!不管他是不是匈牙利人、猶太裔,他都很好的掌握了這個民族中的這個族裔特殊的生命情調。匈牙利這個民族說是以前匈奴的後裔,事實上他們的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Attila這樣偉大的戰神,但是這個民族的最後一抹榮光在奧匈王朝沉落後,進入二十世紀伴隨著他們的看似是無盡的屈辱和掠奪,兩大之間難為小,她和東歐諸國在東西方衝突裡始終不是受氣包就是被出賣的對象,看不到希望的小國寡民。但是在我和東歐人有限的接觸經驗裡,他們似乎天生就帶一種嘲諷或者冷眼看待世事的特質,但是他們對人從來就沒有缺少溫暖,那種溫暖不是大辣辣的熱情,而是一種同感共存的生為人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超乎國族、超乎文化,似乎他們想要傳達的是:在這個悲苦的世界,很僥倖的我活得還不賴,希望你也可以和我一樣好。查波先生這個角色很精確的體現了匈牙利人這樣的特色,不過份的熱情、稍許的世故還能保有最初的純真、喜歡美食好酒懂得享受人生、即使生命將要被剝奪也要輕鬆面對。

竊心以為那絕對不是無知,無知不會有如許大無畏的勇氣。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