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夢的諸多理論當中,尤以佛洛伊德(Freud)學派和榮格(Jung)學派之間的競爭最為激烈。我在醫科和精神科受訓時,一提到夢──如果真有提到的話──指的一定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在杜克大學醫學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精神科當駐院醫師時,我接受戴賓翰醫生(Dr. Bingham Dai)的分析,他是位蘇利文派(Sullivanian)學者,看重的是夢的內容與早期家庭模式之間的關係,以及在這個關係裡建立起來的自我認同。
我接受的榮格式個人分析,是帶領我認識夢的意義的啟蒙導師,接受個人分析期間,我很感謝幾位分析師,他們是:瑞夫卡.克魯格(Rivkah Scharf Kluger)、戴特.包曼(Dieter Baumann)、瑪莉-露意絲.馮.法蘭茲(Marie-Louise von Franz),以及愛德華.惠特蒙(Edward Whitmont),和接受我分析的很多病人一起工作多年下來,我累積了很多的臨床實務心得。一九七七年我出版了一本以解夢為主的書,名為《夢的臨床運用:榮格學派的解釋與原則》(Clinical Uses of Dreams:Jungian Interpretations and Enactments),書裡我把榮格的夢理論和其他重要的相關理論逐一比較,指出它們彼此的異同之處;其中包括了我的一項小小嘗試,把榮格的夢理論和睡眠與夢的相關實驗研究對照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