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本書所談到的,一個基本的社會學思考原則是:我們總是參與在比本身更大的事物之中,也就是社會學家所稱的社會體系。社會生活既不從個人開始,更不以個人結束。相反的,從家庭到職場、從學校到社區到社會,當人們和各種社會體系發生關連,活出了他們的人生時,社會生活才從而展開。
人們所參與的「更大的事物」範圍逐漸擴增,終至於涵蓋了整個世界。經濟和政治體系是這個全球化趨勢中最顯而易見的一環;不過,全球化也發生在思考方式上,包括社會學在內。本書由英文譯成中文,正見證了這一點。舉例來說,台灣的文化和我自己的美國文化在許多方面都有驚人的差異。然而,社會學思考的威力就在於它能夠提供一個架構,作為跨越差異的橋樑,使我們能夠瞭解任何時空下的任何社會體系。
我寫作本書是因為我相信: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這本小書就是關於認識這扇窗和這面鏡子,以及如何學著使用它們,使我們看得更清楚。
如果你想寫些什麼給我,請不要客氣,寄到我的電子信箱來。我會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
亞倫.強森
美國康乃迪克州柯林斯維爾
[email protected]
譯 序︰端出社會學的開胃菜 成令方
1998 年暑假我到西雅圖看朋友,在華聖頓大學旁的書店中無意翻到這本書。首頁的兩行字立即強烈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是個學以致用的社會學家(實踐的社會學家)。這本書要談的是,社會學是什麼,我如何學以致用,將社會學學以致用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值得這麼做。」拿到社會學博士學位的我,自認為應該可以回答社會學是什麼了吧!(後來看完此書,才發現我的答案太粗糙。)學以致用?當然囉!知識份子本來就應該要有實踐能力,改變社會使得明天會更好。但是我很少看到有社會學家會為了這樣一個──我認為是社會學以及任何學門──最核心的問題專門寫一本書。於是我充滿好奇很想知道這位有類似理念的社會學家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實踐。於是我買下這本書,在回台灣的飛機上,開始閱讀。
當我讀了一部份,就忍不住把閱讀的快樂和嘉苓分享。我簡直太快樂了!這本書再度肯定了我對社會學知識的期許,即社會學的知識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識,是可以在日常點滴中實踐出來,改變四周人和物的關係,使得人懂得與他人彼此尊重,無須征服自然而可以與自然共存共榮。還有,這書寫得好輕鬆易讀,使得讀者有類似冬天泡溫泉般地渾身舒暢的愉悅。嘉苓建議把它翻譯出來介紹給台灣讀者。我們就與群學出版社的劉鈐佑主編聯絡,他樂於促成美事。後來我又和鶴玲談到此書,剛好鶴玲也曾經翻譯過類似性質的書籍,也很認同這本書的理念,欣然接受邀請。於是我們三個社會學的資淺臭皮匠,就湊成了翻譯團隊,讓這位想法與我們相近的同行亞倫.強森 (Allan G. Johnson) 說起台灣國語來。
說得容易,真要做起來可就難了!我們三人手邊都有研究計畫要做,我們也非常重視教學,經常花很多時間在學生身上,討論他們的學業前途或是感情的困惑。另外,我們也常雞婆地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所以一天下來總是忙得精疲力竭,像條死狗。嘉苓還剛生了小寶寶,要定期餵奶照顧;鶴玲才剛接下所長的行政職務,開會和公務忙得不可開交。那麼,為什麼我們還要耗力費神地來翻譯這本書?更何況譯書又不被學術界鼓勵認可。我想,正是因為我們對社會學實踐的嚮往,期望藉著教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這本書正合乎我們的期望。
在我們的(也是劉鈐佑的)理想中,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應該可以用老孺易懂的平常白話來表達,而且可以隨手在日常生活中拈來活潑生動的例子,闡述給初學的人聽。所以教授社會學,應該是充滿趣味,娛人娛己的事。但是,能深入淺出寫得有聲有色,往往必須是有豐富教學經驗而且具寫作才華的教授才能做到。他/她們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把複雜的社會現象,以簡單的幾個主軸前後一氣連貫起來,彼此呼應;而且他/她使用的寫作技巧能夠以渾然天成的方式,把抽象艱深的理論和鮮活具體的實例,饒富趣味地編織成讀來全不費工夫的作品。本書作者亞倫.強森教授就是一位這樣的資深社會學家。他在 1970 年初獲得博士學位,教了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書,也寫了好幾本書之後,在 1997 年寫成了這本書。
我個人最喜歡本書的特色是,強森教授能夠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小事中,讓讀者看到這是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平等的體系結構有關,或是和我們狹隘自我中心的文化價值規範有關。當我們能對複雜的生活產生洞識,我們才能產生與他人和他物和平共處的智慧,這樣的洞識和智慧也會給我們帶來信心,使我們相信即使個人的力量如此卑微,也能夠促使社會往上提昇。在書中,強森教授三不五時地舉例說明複雜生活面向之間的關係,讓我不時發出從一滴小水滴看到大世界的驚嘆。這本書,不是社會學的入門教科書,而是社會學的開胃書,它讓每個讀者讀後,更想再多讀一些與社會學相關的著作,也會開始作「社會學式」的思考。對任何好奇人間事物的人來說,可以是開啟神奇世界的魔術寶書。即使連我已經在吃這一行飯的,在閱讀時仍不時有新鮮逗趣的啟發,我的求知慾,一遍又一遍地被此書挑逗起來。
雖然書中展現的論證以及搭配所舉的實例,幾乎都不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有所隔閡,我們還是費了一些心思,在適當的論點加上一些台灣實例的註腳,希望能對台灣讀者的理解有些幫助。嘉苓和令方已經把這書的初稿在大一社會學的課堂上試用過,效果還相當不錯。強森教授深入淺出的引導,學生一路走來,都讀出社會學的趣味來了。學習和思考本是件快樂的事,這正符合我們的初衷。
翻譯的過程相當冗長,比原訂的出書時間晚了半年。主要是我們翻得很仔細也很認真。初稿完成,我們彼此相互校訂過後,還由劉鈐佑主編──他本身也是社會學經典著作的譯者──再校訂一次,同時也做些文字潤色的工作。最後再由我們重看一次已經校訂過兩遍的稿子。我們相信錯誤還是免不了會有,但應該相當少了。我們的翻譯分工如下:嘉苓譯本書介紹、第一章和第六章,令方譯第二章和第四章,鶴玲譯第三章和第五章。我們三人的文字風格各異,經過彼此的潤飾,最後以輕鬆活潑的平白語言呈現在各位眼前,我們相信若強森教授是台灣人,他大概會以如此的口氣書寫。我們很高興,在翻譯的過程,也與劉主編結為朋友,謝謝他對我們拖稿的容忍;即使是催稿,他清雋幽默的電子郵件,常常還是我們忙碌生活中的清涼帖。
最後,我們能完成譯稿,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令方要感謝嘉苓和鶴玲給予巧妙文思的靈感和歡樂窩心的鼓勵,劉鈐佑細密的字句琢磨,陳竹儀給予第四章譯文和第二章註腳的協助,邱斯婷對本書二印修訂版第二章文字的建議,王道還對特定名詞的建議,還有大為在生活上的配合與支持。嘉苓要感謝令方熱情邀請合作譯書,鶴玲並肩努力激盪創意,劉鈐佑每每提供振奮人心的鼓勵,范雲、顧彩璇、Hugo 等人協助譯句斟酌與註腳寫作,以及大容寶寶在媽媽趕稿時,有默契地配合呼呼大睡。鶴玲除了要感謝簡淑媛初譯第五章之外,還要感謝春在從頭到尾共同閱讀、討論、解決翻譯第三、五章時遭遇的各種猶疑和困境。
讀者如果有什麼建議和意見要和強森教授或和我們溝通的,請利用電子郵件:
Allan G. Johnson: [email protected]
成令方:[email protected]
吳嘉苓:[email protected]
林鶴玲:[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