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定價99.00元
8
折優惠:
HK$79.2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620455377
蒲慕州,李華
三聯
2024年12月09日
207.00 元
HK$ 186.3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620455377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 x 21 x 1.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香港
分
類
人文社科
>
傳記/自傳
>
學者/科學家
同
類
書
推
薦
熊式一:消失的「中國莎士比亞」
嗨!有趣的故事:郭守敬
窗的彼端:他從男孩亨利克,長成孩子的守護者──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故事
我的知識之路:約翰.彌爾自傳(約翰.彌爾逝世150週年紀念版)(二版)
慶祝楊振寧先生百歲華誕文集
內
容
簡
介
本書是歷史學者蒲慕州先生的訪談錄。蒲慕州,1952年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赴美國布朗大學埃及學研究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近東研究所攻讀埃及學碩士、博士。研究領域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
筆錄者李華透過四次訪談,圍繞蒲先生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四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將蒲先生談及自己棄理從文的學術歷程、做跨界及比較研究的心得、以及其對學術的反思,整理成書。
臺大被稱為杜鵑花城,每年三四月,杜鵑盛開,本書封面正描繪了臺大文學院春暖花開的景色。書名「春城無處不飛花」,選自詩人韓翃〈寒食〉中的詩句,透露出蒲先生身上一種與學術、邏輯並行而來的詩意。
目
錄
緣起 xi
序 xiv
第一講 巧合——研究一個看似已經「消失」的文化 001
1 棄理從文,從頭開始 002
2 埃及學的起點 007
3 學習多種語言 011
4 博士論文:古埃及祭酒文 015
5 古埃及文明:一棵循環的樹 019
第二講 跨界——歷史學家用考古材料談宗教 023
1 墓葬數據庫與漢代生死觀 024
2 《追尋一己之福》的儒家語境 029
3 儒家作為一種宗教 032
4 宗教思想與宗教生活 034
5 「鬼」是一種文化產物 038
6 不掛「文化解釋」的招牌 041
7 談宗教:兩種不同的角度 045
8 歷史學家用考古材料 046
第三講 比較——用同一個議題看不同文明 051
1 文化自覺:為抵抗某種秩序而得出的說法 052
2 個人問題大於國族想像 056
3 哥哥支持我換跑道 058
4 不做傳統的埃及學研究 061
5 跨文化比較的源頭 063
6 人類社會的共通性:古代文化比較的基礎 065
7 用一個議題,做一場實驗 067
8 哲學家與一般人的「幸福」 072
9 如何找到比較的「標準」 078
10 比較研究的最大局限 080
11 做有意思的比較研究 083
12 最費心力的作品 085
第四講 通俗——重新解釋日常生活以開啟歷史之門 089
1 有關精英文化的成就 090
2 從學術到通俗的轉換 095
3 不寫考題導向的教科書 097
4 有關非中國文明研究 100
5 日常生活與大框架 103
6 生活史的價值 108
7 歷史知識產生之道 110
8 英雄故事與日常歷史 114
9 日常史與政治思潮 117
餘論——選擇、邏輯與詩意 119
1 春城無處不飛花 120
2 流水日常 124
3 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133
4 人文研究最終目標 145
後記 151
附錄 159
先秦兩漢的尊古思維與政治權威 160
序
序
蒲慕州
中國傳統史學方法有所謂史才、史識、史德,有所謂知人論事,這些概念我的理解是,研究歷史的起點是人:研究者,被研究者。我們最常做的是分析我們的研究對象:一個人為甚麼會做一些事,他的動機,行為,成敗得失。研究者也會說明自己的研究的問題、目標、方法等等,但一般研究者不會主動告訴讀者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個人的思想和生活背景如何影響了個人的動機、看法,可能造成了甚麼偏見等等,好像研究者是一個純粹客觀的thinking mind(會思考的腦袋),只會分析史料,但與個人的性格或人格無關。我常常有一個疑惑,如果一名研究者是個有性格偏差,有各種各樣的傲慢、偏見、?嫉、名利心的人,那麼這樣的人所做的研究,我們應該如何去讀它?
我們在讀史料的時候,會注意所謂作者意圖(intentionality)的問題,一段史料被記錄或留下,作者的意圖是重要的分析點。那麼分析史料的研究者的意圖又是甚麼?我們大概不能說研究者的意圖是完全客觀的,因為並沒有完全的客觀。歷史研究不是數學運算。我們在讀歷史作品時,會被作者的分析和論述所吸引。那麼作者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分析,是不是重要的訊息?
我們現在做的,也許就是用我個人的例子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顯然不可能分析所有的研究者的意圖,但如果有一個例子供大家參考,是否一件有用的事?本書的目的,不在呈現一名研究者的成就,而是用一名研究者的例子來探討歷史研究中個人因素的影響。
本書的書名,「春城無處不飛花」,是對我在臺灣大學讀書那段日子的紀念。臺大被稱為杜鵑花城,每年三四月的時候,杜鵑盛開,的確是春城無處不飛花。不過,這句詩在我大一學習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層意義,會在下文中揭曉,希望可以博得家人和朋友一笑。
緣起
李華
學人訪談可以談些甚麼?聽說我要寫蒲慕州教授的訪談錄,學界內外朋友,依照他們自己的趣味介紹了各種樣本供我參考。那些訪談樣本除了學思經歷外,也不乏時代風雲、名人掌故、讀史閱世之語,讀完我也擬出洋洋灑灑十幾頁問題。蒲老師看後說,這些問題把他放到了他尚未達到的境界。
這讓我大感茫然。直到有一天,收到蒲老師電郵,就是序言裏面那些話。他認為自己的學思經歷只能是一個例子,如果值得一說,也是為了提醒讀者,讓讀者看見隱藏在歷史敘事背後的史家的個人因素。
一位學者,有機會在公眾面前說話,卻不想成為時代風雲和學術史的親歷者或評述者,也沒有「誨人」或「立言」的企圖,真的要老老實實談點學思心得,其實還挺奇怪的。我當然喜出望外。蒲老師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這樣一來,我就可以百無禁忌,去問老師過往研究裏不滿意、感覺有不足、看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相對有距離地審視一個成熟學者的學術際遇——不管靠譜或是不靠譜的猜測,都可以拿去問一問。
我們一共進行了四次訪談,圍繞蒲老師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四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含通俗寫作),每次在視訊裏面聊一個主題。最後呈現在這本書裏的文字,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大部分內容來自談話,有幾段文字是蒲老師平日有所回憶或有些想法,寫下來發給我的;還有一小部分,是我從他以往的講話或文章中提煉摘錄出來的。整個訪談過程類似討論課——訪談前通讀蒲老師作品,了解可能涉及的學術領域;每次兩小時視訊後,又去找出談話裏提及的書、學術背景和周邊訊息;讀完產生新的問題,下一次視訊再向老師請教(不管問得對不對,淺顯還是魯莽,都會得到回應)。哪裏去找這麼方便、系統,猶如量身定做的學習機會?因此,我十分感激香港三聯書店梁偉基先生的促成與策劃本書的寫作,派給我這個任務。我將訪談整理成「四講」,添加許多小標題,使問答更集中、簡短、易讀,希望讀者和我一樣,也能體會到進行式的學習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經在媒體工作過十幾年,可從未遇到過蒲老師這樣的「採訪對象」。通常訪問提綱擬好,訪問對象會談些甚麼,基本上可以預料,被訪者一般不會偏離提問者預先架設的舞台,這使媒體採訪從某種角度,更像是一場展示給觀眾、心照不宣的表演。但蒲老師好像輕易就繞開了那些問題的預設意圖。訪談結束,最初設置的十幾頁問題,真正用上的只有百分之十,大部分隨著談話展開,變得無關緊要,思維流轉,產生新的話題。常常是我在重聽錄音的時候,才忽然意識到——「走題了」。
「問」與「答」之間的這些「錯位」、語氣、跳躍,談話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縫隙」,在成書時都刻意保留了,因為話題向前推進,並不總是朝著問題的方向,反而常常盪開一筆,去往另一個地方;甚至有些話題蒲老師不說,我覺得有意思,還是自己「問」出來。保留這些,只想讀者明白,「不正面回答」可能也會構成談話的內容與肌理。
可以說,這是一本完全由口述者思維帶動的書,只有少數我一開始期待的名人掌故和個人故事,它的趣味基本由學術經歷、邏輯、思辨來推動;可是如果讀者和我一樣,進入到蒲氏敘事風格裏,你會感受到,自有一種詩意,是與學術、與邏輯並行而來的。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