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海上夢華錄:憶上海租界弄堂.灘頭浪潮.市井煙塵

海上夢華錄:憶上海租界弄堂.灘頭浪潮.市井煙塵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602316
林郁庭
立緒
2024年10月18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3602316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文化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3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新世紀叢書.文化


  •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給已失落復又尋回的上海



      每座城市都擁有自己獨特的轉速。



      上海,尤其在不同世代呈現萬千變化。從張愛玲筆下風華絕代的老上海,到二十一世紀國際化的新上海,世博引領城市高速奔騰,直至大疫來襲,倏忽進入另一時序。



      一座城市的轉速如何記憶?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每一位曾駐足在此的,或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都以各自的方式感受這座城市。



      本書作者林郁庭多年來頻繁進出上海而未曾久居,以漫遊者(flaneur)的姿態,追尋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琢磨出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上海這座城市什麼持續變動,又有什麼在轉變中留存下來。



      數年來對於上海的持續探索,林郁庭不僅為隨著黃浦浪潮沉浮的各路英雄好漢創作出小說《海上群英傳》,同時也在想像與紀實之間變幻視角,將其步履行經的上海租界弄堂新舊地標,黃埔兩岸與十里洋場望見的風起雲湧,市井煙塵與高端場所流露的洋氣土氣,涓滴積累為其特有視角的上海記事,也是第一部專注於上海的散文集《海上夢華錄》。



      這是一部處處充滿時代痕跡感的文集,猶如金宇澄在《繁花》記述兩代人的上海故事,《海上夢華錄》也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將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



      全書共計二十七篇散文,近百幀作者拍攝與選輯的圖片,記述世博前後到疫情前的上海,關於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分為五個面向:

      .「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

      .「世博采風」由世博發展史展開,記錄二○一○年世博以如何風貌在上海呈現。

      .「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是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

      .「雙城故事」以明星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為引,為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

      .「市井風情」追憶已消失的盧灣、南市,刻劃上海發展過程或隱退或留存的場景,禮查飯店、老城廂、弄堂群、舊書攤與拆遷中的市場,洋溢著新舊上海的風情與人情。



      這些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織就了許多文學與影視作品。以一次次流動於變遷的時空、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林郁庭的《海上夢華錄》為上海這座城市稍縱即逝的瞬間,留下珍貴的隨筆。



    本書特色



      .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的上海記事:由台灣人的眼光,觀察由老上海走入新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轉速。



      .近百幀圖片,記述這城市的建築、電影、時尚、市井、歷史與人情,充滿時代痕跡感與特有溫度的文集。



      .「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比一個人變心更快。」——跨越不同轉速的漫遊,體會時而快速嘶喊,時而緩速慢行的上海味。


     





    海上夢華始末



    輯一 浮光掠影

    上海新與舊

    豫園.老街.城隍廟

    法租界風景

    十里洋場

    虹口探秘

    浦東,浦東



    輯二 世博采風

    關於巴黎的幾個偶然

    世博采風──上篇

    世博在中國──下篇



    輯三 生活食尚

    衣在上海

    食在上海

    上海淘碟記

    一步之遙

    蘇州河到老場坊

    水舍剪影

    鄔達克在上海

    上海法租界到巴黎伸展台



    輯四 雙城故事

    雙妹??嚜

    雙妹雙生

    有點花露水

    由淺水灣往戰地行



    輯五 市井風情

    上海大世界

    文廟淘書

    早安,上海

    南外灘傳奇

    非誠勿擾

    弄堂二三景



    後記



    ?









    海上夢華始末




      二○○三—○四年間,為了進行中的博士論文做研究考察,隨著我在追尋的文件、藝品、人物、故事,從法蘭克福、柏林、科隆到了巴黎——這都是旅法時期或是觀光或是求學而熟悉的城市,找起資料得心應手,效率頗佳。相關論文後半部的行程預計到香港、上海,旅居歐美十載後返回亞洲,反而讓我感到陌生。



      初抵上海但覺天寒地凍,過幾日竟然飄雪了,與我剛離開的熱帶香港別說是天差地遠,住了兩年的巴黎也沒見過幾次雪。此前約半年,家人剛好至上海工作,滬城對他也是新鮮的,在這個改革開放後迅速發展的都會,過去兩年工作場域的陰霾消弭了大半,於異地重新開始,跟上此地奔騰向世博的氣象,他的腳步也輕快有勁。



      我的研究生活十分規律(而單調),白日埋首於上海圖書館三○年代的史料,日暮時分走出圖書館,千禧年後的上海對我招手,卻只能拖著疲憊的身體走向公車站:懷著圖書館裡浸淫了一日的老上海回憶,沿著七○年後再度繁華璀璨的淮海路(昔日的霞飛路)而下,擁擠而每站必停的公交車行進得很慢,允許我一路緩緩拾起新世紀法租界的風華,到霓虹漸次黯淡,就知道外商聚集的虹橋區近了(上海圖書館站於世博開展年通車,走出地鐵站就到圖書館的便利,當年是沒有的,在幽暗的地底想像地上的風光,是截然不同的感受)。週末休憩,我們再回到法租界,試試新開的老宅餐廳;天氣好的時候,於戶外咖啡座閒坐,翦幾分法國梧桐篩落的陽光;或是到外灘走走,一邊仰望那整排留下上世紀資本印記的新古典建築群,一邊瞧著浦東那側仍不斷升起的高樓;或者去黃河路的會館做腳底按摩,啜養生湯品。



      至復旦大學探訪師長,討論研究主題,則是難得溢出常軌的小冒險。地鐵10號線開通前,去一趟虹口像是到邊疆,公交得轉好幾程,路況不好而沙塵飛揚,風塵僕僕不只是說法,是很寫實的。在虹口閒逛,書本裡讀到的魯迅,像是還徘徊在公園、里弄、內山書店裡,他所描繪讓人垂涎、具有「香豔肉感」的「藝術」弄堂小吃—薏米杏仁蓮心粥、玫瑰白糖倫教糕—隨著帶有「晚明文選」辭藻的古風叫賣小販,不知去向何方;以日文吆喝而洋人不大買的那些水果和花販子,已成為歷史;算命的瞎子和化緣的和尚,如今不會去閘北,大多在靜安寺前招攬生意。弄堂口的生意與時俱進,魯迅說到「上海市民存在一日,嚷嚷是大約決不會停止的」,則令人莞爾。



      研究結束後我仍然年復一年地返回上海,不僅因為有親友在,猶如多了一個家,總是好吃好住好玩:那時我心裡已經有一部小說在醞釀,隨著每一次到訪愈加清晰。世博之前大量資金湧入、急遽發展高速奔騰的城市,宛若是沾染了張愛玲說的成名定要早、遲了來不及的急迫感,投入這巨大渦旋至滬上淘金的各路英雄好漢,不由自主隨之快速旋轉、沈浮,造就了小說《海上群英傳》。



      世博前後的報刊專欄與報導文章邀約,持續我進一步探索上海的動力。我頻繁進出上海卻未曾久居,琢磨出某種特有的溫度與距離感,觀察著什麼持續變動,什麼似乎在轉變中留存下來,好奇著世博之後,那不斷嘶喊著要快的轉速,還能否如舊?或龐雜或細瑣難以納入小說範疇的書寫,在紀實與想像之間變幻的視角,於城市反覆行走,偶然與機緣之間發掘的歷史風物人情,聚匯了點點滴滴長流細水,而為散文集《海上夢華錄》。



      以為每隔一陣子訪滬會是常態,世紀大疫來襲,攪亂了所有人所有城市所有事物的次序與道理。不管是散文還是小說的形式,數年間累積的上海記事,無可厚非在虛構與真實、臨場與追憶之間生成,也帶著寫下來已經成為過去的覺悟。過去留下的痕跡,在疫情逐漸淡去的當口重新檢視,恍如隔世,猶如金宇澄《繁花》以九○年代的聲色犬馬,對照六○年代的「少年舊夢」。或許王家衛的影視版,揭露的是否符合時代精神已無所謂,不都是少年舊夢嗎?



      舊夢其時也是惘然的,要回頭凝望方知個中滋味。我多年於疫前上海行走的痕跡,約略分為五個面向:「浮光掠影」是地域書寫,在遊走、觀察、思索之際,爬梳老城廂、法租界、南京路、虹口、浦東等區身世。二○一○年世博開幕閉幕前後,我都在上海,以文化研究者的身分,興趣盎然地觀察我所熟悉的世博之初——自一八五一年倫敦工業大博覽會的水晶宮、一八八九年巴黎萬國博覽會的艾菲爾鐵塔、到其後的紐約芝加哥世界展——演變至廿一世紀,以什麼樣的風貌在上海呈現,誌為「世博采風」。關於飄忽物質與精神之際的上海文明側寫,收錄於「生活食尚」,從飲食穿衣建築電影時尚面向切入;參與上海建築黃金時代、於塑造上海市貌功不可沒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克,出身上海法租界、成為主流時尚雜誌封面首位非白人面孔的混血名模奇娜.瑪夏朵,則以專文介紹。



      「雙城故事」以香港上海雙城相互對照而暗別苗頭開展,前幾章透過幾件美容用品的流轉,講述始於廣東而在十里洋場大放光彩的雙妹化妝品花露水,如何分立於香港上海各自發展;紅遍大上海的明星花露水如何到了台灣,成為長輩梳妝台不可或缺的存在。張愛玲寫過的淺水灣飯店,曾經接待海明威夫婦、詩人奧登及小說家伊薛伍德,而這兩對「戰地記者」分別以香港為跳板深入中國,留下在重慶與上海的記事。「市井風情」主場景的盧灣、南市兩區,在上海發展過程中消失了,併入其他行政區;虹口饒富老上海風情的禮查飯店,同時存留了遠東第一時髦飯店與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記憶,如今是博物館。我在老城廂行走,弄堂裡鑽來鑽去,買菜、逛舊書攤、尋修鞋,在拆遷中的市場看面料,弄堂裡聞著阿姨燒魚的醬香,人民公園裡聽上海人相親的流言蜚語。



      在衛星導航規劃路徑成為常態前,手持地圖古典地探索城市,去感受它的律動心跳,是我喜愛的漫遊方式。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眼見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如蟬般褪去外殼,蛻變為十九世紀的風貌,那顆象徵城市中古之心的聖母院以及零星的中世紀建築(克魯尼修道院、索邦大學前身的神學院、羅浮博物館地下的古宮牆……)斑駁殘存於蟬翼、胸腹之間。詩人哀嘆「巴黎在變,但我的憂鬱紋風未動」(Paris change! Mais rien dans ma melancolie/ N’a bouge!),「一個城市的形貌要變,唉,比一個人變心更快」(la forme d’une ville/ Change plus vite, helas, que le c?ur d’un mortel)。我跟隨波特萊爾的腳步來到巴黎,之後是柏林,上海。到哪裡都是異鄉人,那憂鬱的顏色多少也淡了,看著城市變動比最薄倖的情人翻臉還快,覺著那個趣味—但循著同濟大學出版的建築書找路,見著圖片裡的弄堂只剩下半個石庫門,一邊還在鏟、磚瓦連番滾落,工人吼著快閃開,仍不由得動魄心驚。



      作為一個不完美的漫遊者(flaneur),於浮動之世晃悠且安然自得,非我所長,一次次流動於不同時空的漫遊,容許我在稍縱即逝的瞬間,凝望無窮盡的可能。在我眼前與回憶間流逝的上海,是蟄伏的幽魂,隨著每次的閱讀重新有了生命與光彩,再度被召回永恆輪迴的現在。



    ?




    其 他 著 作
    1. 海上群英傳:滬城繁花似錦,轉瞬落英繽紛(二版)
    2. 食色巴黎
    3. 上海烈男傳 Martyrs of Shanghai
    4. 夢.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