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書,博大精深,遣辭簡約,意蘊幽深,歷代儒家尊推為群經之首,包羅萬象,舉凡天文、地理、醫學、哲學、曆學、算學、兵學等,可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
明•張介賓(1563-1640) ,字會卿(又做惠卿),號景岳,別號通一子,其醫理多與《易》學相通,主張「醫《易》同源」,如其所言:「《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於《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又云:「天地之《易》,外《易》也;人身之《易》,內《易》也。人身,小天地也。」晚清名醫唐宗海亦云:「人身一小天地,而天地只一陰陽。」得知「醫《易》同源」與「醫《易》會通」之義。景岳對《易》之為書總結所云「一言一字,皆藏醫學之指南」與「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鑑」。
?
明•孫一奎在《醫旨緒餘》中以「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如此思考中醫醫學的發展演變,推崇《易》理天地之道,以陰陽造化萬物,如同中醫人身之理,以陰陽長養百骸,為基本思辨哲學。
?
所以,本書對《周易》的理論比附與實務引申來闡述「《易》理醫用」之義,並加以推廣實踐於臨床應用,如此《易》理蘊藏醫理,可得而知,本書研究明代儒醫張介賓「醫《易》會通」理論建構與實踐之研究,應為後世所推崇,有著中醫醫學史上重要的一頁,期讀者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