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2版)

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2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936058
賴錫三
五南
2024年8月25日
217.00  元
HK$ 206.15  






ISBN:9786263936058
  • 規格:平裝 / 548頁 / 17 x 23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 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 > 文史哲類 > 哲學 > 東方哲學











      本書對道家式的養生哲學、倫理關懷,綜合描述出一個相互關連的新圖像,以鬆解道家長期被視為超人文、乏倫理的超人間性格。本書將嘗試證成道家的超越不離人間、養生不離倫理、自然不離人文, 並持續保持它對人文僵化、倫理異化的批判性格。



      《莊子》養生哲學,並非純屬延年益壽的個我保存,亦非呼吸導引一技一藝的養生偏方,而是關涉整個主體或自我的徹底轉化。而主體的轉化猶如庖丁所面對的龐大牛體之錯綜結構與迷宮內裡,無法簡化處理也無法技術解決。因此徹底處理養生的關鍵課題,便要涉及處理「主體我」與「人間世」各種倫理政治、社會文化的共構性之複雜課題。



      本書撰寫的主要企圖有二:一是希望替當代人最為關心的養生課題,提供一個身心雙養的哲學修養視域,以能為當代人的失養狀態提供治療,藉此呈現道家養生哲學的古典新義;二是希望為當代人的倫理虛無,提供原初性與批判性的新倫理思維,尤其從原初倫理與規範倫理的否定辯證關係、他者關懷與差異倫理的通達關係,嘗試給當代人的倫理困境提供道家的省思角度。



      本書將回應學界長期以來的兩重偏見:一是認為道家不具倫理向度的積極關懷;二是認為道家只具隱世避禍的自我養生。為化解這兩重偏見,本書一則積極詮釋建構道家的多重倫理內涵,二則嘗試連貫道家的養生哲學和倫理關懷。

    ?


     





    自序 為「當代新道家」再鋪橋造路—倫理與養生的

    內聖外王之路

    第一章 道家的「原初倫理」與「差異倫理」導論

    —納受罪惡與卑污的渾沌玄水

    一、 道家和神話面對罪惡的差異:化除代罪羔羊的儀式暴力

    二、語言分類對倫理規範的創設與罪惡污穢的賤斥

    三、原初倫理:批判「舊道德」以敞開「新道德」

    四、差異倫理:從「賤斥他者」到「納悅他者」

    五、渾沌玄水的「和光同塵」:非染非淨、非善非惡

    六、含容萬物、無言獨化、善惡兩忘的自然更新

    第二章 詩意棲居與原初倫理—老莊的柔弱無用與海德格的泰然任之

    一、導論:跨文化環境霧霾需要跨文化資源來澄清

    二、 海德格對「天地人神」棲居於「物」的原初倫理之沉思

    三、 海德格「世界之世界化」與老莊「即氣化即物化」的關聯性宇宙

    四、 《老子》「慈柔儉嗇」與《莊子》「虛而待物」的原初倫理性格

    五、結論:無害於物、與物為春的詩意棲居

    第三章 原初倫理與規範倫理—《老子》的渾沌玄德與他者關懷

    一、渾沌之道的「無有玄同」之弔詭邏輯與神話溯源

    二、渾沌之道對倫理價值的重估潛力

    三、規範倫理的暴力與原初倫理的治療

    四、「柔弱勝剛強」的他者倫理關懷

    五、結論:在渾沌與秩序之間

    第四章 他者關懷與差異倫理—〈德充符〉對醜惡的文學書寫

    一、 《莊子》對微觀形上學之拯救:天地一指,萬物一馬

    二、列維納斯與《莊子》遊乎域外而相遇他方

    三、 列維納斯對「同者思維」的破除與「他者倫理」的關懷

    四、 《莊子》的氣化差異與物化多元:天道的形上同一性之破除

    五、 從成心之知到兩行差異:《莊子》的同者批判與差異倫理

    六、解構舊道德,打開新道德:從規範倫理到他者倫理

    七、 《莊子》的醜惡書寫與他者倫理—以〈德充符〉形殘人物為例

    八、結論

    第五章 質文辯證與倫理重估—《莊子》對禮之真意的弔詭反思

    一、導論:儒、道對周文禮制的差異思考

    二、 禮教正名的開顯與遮蔽:孔子的理想性與老莊的批判性

    三、 《莊子》對「禮之本」的批判反思:文與質、俗與真、人與天的否定辯證

    四、 《莊子》「緣情制禮」的喪禮美學儀式與「才全德不形」的質文觀

    五、 老莊的渾沌思維與特納的「閾限」思維的跨文化對話:結構與非—結構的否定辯證

    六、 結論:從莊子的「天人不相勝」與孟柯的「力量與官能之頡抗」思考「質與文」的弔詭性

    第六章 童真遊戲與倫理呼喚—《莊子》的視點轉換與遊戲轉化

    一、緣起:柔弱勝剛強的黃色小鴨快樂出航

    二、即物而道、與物逍遙的美學遊戲

    三、惠施與莊周的差異:從技術到藝術的遊戲轉化

    四、黃色小鴨把大人變小孩,把商港變成大浴缸

    五、看見「無」、看見「空」的視覺轉換與語言遊戲

    六、 視覺、認知、語言的三位一體性:如何同時看見

    小鴨與小兔 324七、 黃色小鴨、放牛吃草、魚樂濠梁的物我遊戲與原初倫理

    第七章 關係性自由與弔詭性修養—《莊子》〈逍遙遊〉的小大之辯與三無智慧

    一、〈逍遙遊〉解題:關係中的逍遙

    二、遊化於天地之間:上與造物遊,下與世俗處

    三、 學鳩與大鵬的小大之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四、三無智慧: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五、 「鞭其後者」的弔詭修養:不住兩邊的否定辯證之主體化運動

    六、 結論:「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的關係性自由與關係性豐饒

    第八章 養生哲學與倫理政治—《莊子》的遊化主體與義命回應

    一、 前言:在養生現象的流行風潮下,重返《莊子》的養生哲學

    二、〈養生主〉的文惠君興發了什麼養生啟示

    三、「技進於道」的養生領悟:人際牛體與主體轉化

    四、文惠君領悟的養生主旨:權力蠻牛與遊化主體

    五、主體我的內在構成:「知—言—心」的交纏共構

    六、主體我的外在處境:刀不離牛與人不離世

    七、虛化主體、平淡主體的養生哲學—去工夫的工夫

    八、結論:《莊子》的「養生」具有「安死」效益

    第九章 天人之間與養生達生—《莊子》技進於道的天理與物性

    一、禮文雅層與庶民勞動的不同身體模態

    二、技進於道的人與天

    三、技進於道的天理與物性

    四、以天合天的主客與物我

    五、畢來德的人天機制、主客融合的再檢討

    第十章 養生療癒與平淡主體—《莊子》的夢喻書寫與身心修養

    一、 人生競奪耗損與養生宗主:以「知」做為失養之分析

    二、人生失養的情熾圖象:「其寐魂交,其覺形開」

    三、人生善養的精神圖象:「其寢不夢,其覺無憂」

    四、 主體淡化與氣化交換的兩個夢喻:弔詭之夢與物化之夢

    五、 從變形之夢到文學虛構:跨域與顛覆的齊物空間與夢?事

    六、結論:道通為一的五重夢寓

    參考書目



    ?





    自序



    為「當代新道家」再鋪橋造路

    倫理與養生的內聖外王之路




      回憶

      「當代新道家」這名相,悠悠迴盪我心,至今已近三十年時光。從碩士研究生涯起,這啟示性名相,烙印靈臺,佔據情思,召喚行者,走向人煙罕至的林中路。多年來被這名相力量牽引,思想命運圍繞圖騰柱盤桓前行。為找尋林中空地之幽曠,行者一路標記「當代新道家」地誌,既是自我遠遊曲折路標,也是人生迷茫抵抗姿態。用青春代換文字,用書寫撥尋路跡,走向一條人煙罕至,屬於自己的花間小路。也許想像前頭有落英繽紛,或許莫明偏愛一枝一葉,行行復前行,瞥見前頭若有光,更前行。歲月流金,白頭回望,一條細道,彷彿有路。臥幽谷空地,憶前塵往事。如露如電,意象紛飛,百千滋味,難以名狀。



      對應於「當代新道家」的乏人問津,莊嚴厚重的「當代新儒家」,首先在記憶中漸漸清晰浮現。回憶大學後期、碩士年代,一段有幸和已故大儒、哲人典範牟宗三晚年歲月重疊的時光,也是「當代新儒家」在臺灣最輝煌響亮的年代。彼時中文哲學兩界的師友社群、學術會議、思想課題,常常環繞唐、牟、徐三先生的經典鉅著打轉。三位典範人物和傳世名作猶如圖騰聖柱,有股極大的招魂魅力讓人們往它朝聖,既引領當時臺灣人文學術古典新詮之風,也吸納眾多秀異學者紹繼文化志業。風靡所及,青年學子汩汩熱血,慷慨投入大師激活的生命之道、學問之路。



      猶記風吹水上粼??我那時正處在徬徨於尋求不再徬徨的青春歲月。許多夜晚,諸多好友,彼此生命的印痕刻下悸動捲起,多少因接觸「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話語。這些來自大師們畢生以赴、力透紙背的話語,挺拔了許多青春茫然的野性狂飆。牟先生最晚年時期的臺灣學術氛圍,還是一個生命感厚重、學術手工業尚未進入機械複製的年華。那是個重實存、有活力的斷代,不是現今科層管控學術、專技取代實感的客觀年代。活在溫情年華尾端,也曾在純粹青年心智,痴心讀過一點巨人鉅著,想像大儒如何活在:天地無窮願無盡,海天遼闊立多時!揣度吾心宇宙,何等推擴心境!由於感動過那風華時代的力量和情味,直到如今,「當代新儒家」這一名相及其深厚的學問資產,依然是生命中親切資糧。它是我徬徨青年走向意義化過程的第一個啟蒙。然而首次見到牟先生,也是最後一次,那是在臺北殯儀館的葬禮告別式上,哲人完成了他為當代儒學的現代詮釋之天命。而我那時也逐漸處於告別「當代新儒家」,徘徊於新興宗教之門尋求實踐契機,卻不知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性情中似乎有更深閎的根,超乎理解。抬頭凝視無盡深淵宇宙,放眼望去無窮開闊大地。遠山、藍天、大海、白雲,遼遠視域,色調玄融,脈田幾何,稻香嗅覺,互滲為一。這一切自然元素以不可理解之水墨絪蘊、共通感覺,伏藏靈府底蘊,包圍存在靈根。那不只因童年生長在蘭陽依山面海大平原,由其遼闊所引發之鄉情,更因時而失神、時而凝神於無名天地,恍惚之中沒有了自己,卻總是安心平淡。每每在世間意氣滋生、胸中堵塞,那些矛盾支離的有為,總在天際浩瀚的無言默會中,重新復歸渾沌均勻,柔和安祥而再度洋溢生機。廣漠的自然天地,讓人歸根復命,任何激情造作,不管是理想還是盲動,最後總會冥契在天長地久的無言中。偏愛這份天涯海角的滋味,這等性情不可解於心,卻每每在找尋出路的徬徨叉處,湧動內心直覺喜悅,聆聽跟隨那浩瀚座標。所以「當代新儒家」的悲情刻痕,終究非我天命。



      悼念

      人文莊嚴,知道很晚。高中前,只知當成有用人做番事業,但何謂有用?何謂大業?未曾深思,更未有以人文為志之念。聯考波折,大學日子在失重心、無目標的飄忽中,被動啟蒙。不知何去何從的虛無況味,引發內心存在追問。遊魂般茫然,終日行屍,唯獨感到存在光暈,乃夜裡湖畔獨坐。常常寂寂枯坐湖畔,凝望湖中若有若無陰影。能抓住什麼?走向何方?但那份內在不死的獨感,卻是帶人向內尋光之良能。爾後在無邊蹺課,敢於懶惰的閒散光陰裡,隨興泛讀文學與哲學,也在詩句中找激情,印證不死。慢慢,在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人文字句裡,興發重新定位的存在覺受。



      徬徨大學年代,遇見了第一位人師。他是牟宗三先生早期疼愛,最後卻師徒陌路的學生—王淮教授。王老先生人格奇倔,渾身名士氣韻,一言一行如《世說》人物。他奉老莊為大宗師,臺前臺後戲佛諷儒,坦蕩非湯武薄周孔,十足體現「越名教任自然」之情性。這對我性格愛好自然的質素,不免激發漣漪,同時帶給我儒道異同疑情。王老師性格孤傲才高,毫不委屈妥協,總說自己活在絕對自信裡,說他與牟老「不相往來」,關係「止於至善」。而他對學術的態度則是:只寫經,不造論,唯留格言語錄在人間。凡此種種,在我年輕心靈,敬仰企慕中也埋藏不安。多年後,幾次看訪他,天變地變而王老師的道永不變,他總是那樣絕對自信在自我創設的天羅地網中,講他的經,說他的法。我默默旁觀,遠遠靜聽,恍若回到大學年光,但心中確知,今日旁聽人已非昔日人。爾後碩博生階段的我,幾乎過著宗教徒式的隔離日子,甚至離開宗教追求後,到暨南大學、中正大學任教時光,我都刻意保持在一種與社會近乎隔膜的隱逸生活。沒想到再聽聞王老師消息時,他已告別人間世,走入「沒身不殆」的大化去。王淮老師這名士型的道家之路,走的終是孤傲寂寞自開自落。



      啟蒙

      大學階段,除了閱讀當代新儒家的中國哲學經典外,在泛讀西洋哲學的過程中,偶讀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存有思想,便有他鄉遇故知的親切。雖非知性上之確知,卻有性靈相通之感受。如此便決定投考哲學研究所,以中國哲學的安身立命之學做為生命解答之道,那裡又再度看到「彷彿若有光」。在哲學所的碩士階段,很自然地向袁保新先生學習海德格和道家,並決定以道家的現代詮釋做為研究方向。尤其對道家形上學和海德格存有論的對話重建,最令我興味。當時中央大學的中文、哲學系所,是「當代新儒家」中壯輩薈萃之地。所以那時也向林安梧先生修學熊十力的體用思想,向李明輝先生修學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和儒家道德哲學之互詮,也修了王邦雄先生的莊子講釋。也在這時,中央大學哲學所正好連續延聘剛從德國回來的學者:張鼎國、汪文聖、彭文林等等,由此進一步接觸到詮釋學、現象學和古典希臘哲學。然而在哲學所的研讀階段,對我學思發展極有意義,並促使我思考道家現代詮釋最具啟發性的事件,主要有三:一是閱讀陳榮灼一連串運用海德格詮釋中國儒釋道三教哲學的新論,他那極富洞見的靈光,對我後來消化牟先生道家詮釋,甚至探討《莊子》圓教內涵的弔詭思維,受益最深。二是閱讀楊儒賓從神話和身體角度詮釋中國思想,那些發人未發的新論,成為爾後我思考中國哲學不能純以思辯待之,得透入身心體驗向度才行。第三是林鎮國到所上演講,讓我進一步接觸到佛教在當代脈絡下的多音詮釋活力,以及日本、北美佛教和西方當代思潮對話的回應可能。這些意義化的事件,再三促使我不安於道家哲學處在舊瓶裝舊酒的傳統地窖中。

      

      另外,藉著閱讀林鎮國和吳汝鈞關於京都學派的思想介紹,進一步閱讀到西田幾多郎、久松真一、阿部正雄的觀點,乃至遇見從德國回到清華哲學所專研海德格與西田哲學的黃文宏學長。在在讓我看到日本京都學派極具現代語境的禪學新詮活力,一方面使禪佛教超出了東洋學的地方格局,從而具有更普遍化、世界化的當代哲學意義。另一方面它更嘗試面對現代人的生活困境而從禪佛教的現代詮釋給出創造性回應。從某角度看,日本京都學派或可看成「當代新佛教」的詮釋蛻變運動,它透過更具當代性的現象學、存有論語境來詮解禪佛教經驗,以促使古典佛教的當代脈絡化。更重要的是,京都學派更思考了如何以禪學智慧創造性地回應現代人的歷史處境,從此跨越了禪學個我安身立命的境界而打通了歷史實踐、公共關懷等向度。不管是西田幾多郎將「純粹經驗」的存有學、美學、宗教、倫理等面向所給予的視域融合,還是晚年透過「場所」概念而統合了歷史、物質、身體等具體性課題。還是久松真一那種「超歷史的歷史」之世間介入,阿部正雄「動感之空」的生機活力,都讓我看到它和「當代新儒家」、「當代新道家」,等等中國哲學詮釋視域的可比較性。從詮釋語境的脈絡轉化角度看,日本京都學派對禪佛學的當代性詮釋,要比臺灣當代新儒家的近現代詮釋,更具有跨文化脈絡的前瞻傾向。而當代新儒家的語境如何從西方近代康德式的詮釋,轉進西方當代的現象學存有論式詮釋,便成為現今儒學語境再活化的更新課題。而當時在我碩士階段的臺灣學術氛圍,幾乎都襲捲在牟先生晚年風采中,孜孜不倦投身龐大而嚴密的學問系統猶不及,未有精力對這些零星溢出的哲學靈光給予太多注目。然而近三十年後的今天,已處處見到中壯學者不斷透過現象學、存有論、詮釋學,再度和牟先生的中國哲學詮釋重啟對話新機。



      對比於京都學派和當代新儒家的莊嚴與活力,一樣身處當代的道家思想,又如何可能介入當代詮釋語境?如何啟動回應現代生活的能力?對照於儒、佛兩家的創新活力,道家不免遠遠落後。不管在研究人才和詮釋動能這兩方面,都顯得平淡乏力。對於上述儒、佛當代語境的閱讀和看見,都迴向成為我思想上的焦慮,也推動我持續思索:道家做為有本有根、內聖外王的圓通之學如何可能?一方面在終極關懷的究竟體驗上,道家必須要有它安身立命的根本學所在(內聖學),以足堪和儒家(性命天道)、佛教(滅苦解脫)並論聖境;另一方面也要開出道家的人間向度、倫理關懷、公共意義(外王學)。如此才能在性命之學與文化向度這兩輪大業上,產生和儒、佛足堪對話或互補的張力。換言之,如何在現代處境,用當代話語,來重新打通道家內聖外王的任督二脈,尤為關鍵。這些焦慮和想像,是否可能具體化為一條曲折小徑?一條人煙罕至但屬自己的迂迴之路何在?







    其 他 著 作
    1. 公民道家的可能
    2. 余英時與自由主義(思想45)
    3. 道家的倫理關懷與養生哲學
    4.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
    5. 當代新道家
    6. 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
    7. 莊子,漫遊
    8. (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
    9. 自然概念史論
    10. 道家型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