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明明在看小說,卻一再有讀詩的感覺。這就是我閱讀翰林書時的體會。無論是他第一本小說《鹿,島,教堂》,抑或是這本《托爾斯泰小旅館》,對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營造,以致是人物心中的獨白,都帶?詩的美感和深意,能輕輕地觸碰你心中柔軟的地方,使你享受其中,忘掉周遭一切,同步進入情景之中。但《托爾斯泰小旅館》又比《鹿,島,教堂》多了一點點「人氣」,這回主角不再置身於虛實交錯的夢境與現實之中,而是實實在在地和不同人之間交流互動,編織出讓你想要追看下去的劇情。
翰林書寫人物的功力令我驚喜,無論是朱利安的自信與不能被勝過的自尊和底線,抑或是彭世伯那隱隱令人生畏的氣場與神秘,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讀過此書,彷彿我也成為了書中角色的友人,了解他們每一位的光明與黑暗。而書中對關係中那微細轉變的描繪亦非常出色細膩,像是男人之間處理嫉妒出現時似有還無的解決,男女之間那友誼的界線又如何在不言破之中立下界線等等。
建築對我來說,一直是死的,就是一幢幢建築物,即使偶爾聆聽別人說建築如何與城市連結、建築如何與人有所連繫等,我還是不太能摸索到當中的關係。直至讀翰林這位帶建築背景的人執筆的著作,我才明白多點。書中探討許多值得思索的議題──建築道德是怎麼一回事?建築物既是客戶的產物,同時又是社區的一部份,建築師在當中該擔任甚麼角色?所謂保留集體回憶,到底是上一代的自私抑或是責任?社會對建築的規範是有利的,還是成為了創意、甚至以人為本的掣肘?對於話語權,我們又該以怎樣的目光看待?翰林以剛剛好的刺激,帶領我們一步步思考,卻又不流於說教。或者像是他對我所說的,他自己也在糾結之中,未有定案,我卻認為這樣甚好,這樣我們才有空間思索,能聆聽與接納不同想法。思考本就比擁有一個答案更有價值。
在書中後半段終於都出現了托爾斯泰小旅館,裡面的種種都引人入勝──供人棲身的鳥巢、浮在湖面的書桌、能推動的鋼琴……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到那裡一遊,但一遊已足夠。這間供受傷者暫時停留的小旅館,讓人回到大自然與原始的懷抱,我想是許許多多疲乏靈魂的需要。但我同時意識到,自己沒有想要藏身於那裡的慾望。意外地,讀這書還讓我再次覺察心裡的傷口確實已痊癒了,我是屬於能離開托爾斯泰小旅館的人。不知道你又屬於哪種狀態?
願你亦一同進入《托爾斯泰小旅館》,來一趟與靈魂對話之旅。」
── 洪麗芳,香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