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館舉辦「圓滿有餘-劉?松常民生活陶美學收藏展」,展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前館長劉?松先生的陶藝收藏品125件。劉館長在過去的職業生涯中曾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包括國中小學教師、基隆及台北地方法院觀護人、台北縣文化中心主任、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在任職主任期間舉辦「竹南蛇窯老陶師-林添福個展」開始對陶瓷文物收藏產生濃厚的興趣。劉館長的收藏涵蓋了書籍文獻、魚盤、甕、缸等四大類型,收藏超過千件。本展覽由現任「竹南蛇窯」藝術總監鄧淑慧老師擔任策展人,她將劉館長收藏品分為大甲東、北投、沙鹿、南投、苗栗、新竹、鶯歌、中國、盤、磚胎,10大類型的陶製品。每一類型都展現了每個地區的獨特風貌和文化特色。
劉館長深感土地的重要性,對甕的收藏情有獨鍾,他的詩作《摟(mo)甕仔去流浪》更是將這份情感生動地表現出來。他認為臺灣是我們的故鄉,大地是我們的母親,要愛土地,而他的收藏都是土地的結晶,也是他對土地的敬意與感恩。這次在美學館的展出作品更是切合生活美學的宗旨「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將生活美學落實於社區、基層,器物是本土化的精神展現,透過器物窺見台灣的常民生活,越本土,越國際。
劉館長是虔誠的基督教徒。魚盤的收藏來自於一次土耳其的旅遊經驗,當地有販售魚盤、魚的符號象徵著耶穌信仰。在不同的時期基督徒常常受到迫害,因此他們需要一種秘密的方式來識別彼此。魚形象就成為這種秘密的標誌之一,基督教中魚的圖像學代表著耶穌基督和基督徒的信仰,以及他們在面對迫害時的堅韌和團結。而在常民生活中,魚也象徵著生活有餘,也是對每餐都有魚吃的期許。劉館長所收藏的魚盤十分豐富多元,透過這些陶瓷器具,他將不同文化的陶藝品重新帶回生活中,展現出生活美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魚盤不僅是陶瓷藝術的展示,更是對生活賦予意義和對信仰堅持的象徵。
本次策展主題為「圓滿有餘」,策展人鄧老師將缸甕的外型以及製陶師傅的追求圓滿融入展覽的主題,在這些陶瓷器具的製作過程中,製陶師傅們精心打造每一個器物,追求著完美又實用的外型。而在精神面上,也象徵著使用者追求生活的圓滿,「圓滿有餘」是台灣人對於生活的期許與想像,傳達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和富裕,更是心靈上的滿足和幸福的嚮往。
「圓滿有餘-劉?松常民生活陶美學收藏展」是一場詮釋生活美學的展覽,這些精挑細選的125件收藏品中,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珍貴的故事、時代的回憶以及歷史的痕跡與見證。這些陶瓷作品不僅是靜態的藝術品,更是一段段生動的歷史記憶的載體。從每一件作品的造型、紋飾到製作工藝,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反映著劉館長對陶瓷藝術的獨特理解和對台灣常民文化的熱愛與關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