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成為賈伯斯:天才巨星的挫敗與孕成
  • 定價217.00元
  • 8 折優惠:HK$17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

壞胚子:騙子、殺手、叛徒與無賴的真實故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263402
派崔克.拉登.基夫
林熙強,吳侑達,汪冠歧,王婉茜
黑體文化
2024年2月17日
183.00  元
HK$ 155.55  






ISBN:9786267263402
  • 叢書系列:黑盒子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黑盒子


  • 人文社科 > 報導�紀實文學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一幅引人入勝又深刻的罪犯和流氓的人性肖像。

      12個故事、12個獨特的人生,都在作者善於解讀人心的天賦下抽絲剝繭。

      每個故事都精采絕倫、扣人心弦,讀來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每個故事都在提醒我們,這個世界和人比我們想像的更有趣、複雜而且感人。



      「《壞胚子》的情節緊湊,帶有懸疑感……基夫是說故事大師,以文字敘述犯罪事件如何開展,創造出緊張的氣氛。」──《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本書是《紐約時報》暢銷書,敘述十二個有關犯罪與詭計的真實故事,扣人心弦。作者派崔克.拉登.基夫是近年來表現極為傑出的記者,暢銷作品有《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等。他詳細報導各種作奸犯科的故事,寫作風格引人入勝,一手包辦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s)、歐威爾獎(Orwell prize)和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等各項大獎。他整理了十二篇發表於《紐約客》頗受讚譽的文章,重新編寫成書。



      《壞胚子》以精妙的文筆探究一樁價值十五萬美元的假冒老酒案背後盤根錯節的案情,檢驗一名揭發瑞士銀行洗錢醜聞的吹哨人究竟是英雄還是騙子;書寫他與名廚安東尼.波登在越南相處的過程;記錄某位性格海派開朗的國際黑市軍火商如何遭逮捕;描繪一位專門幫罪大惡極客戶辯護的死刑律師,並寫下其他令人讚賞的新聞報導作品。



      每個故事都在提醒我們,這個世界和人比我們想像的更有趣、複雜而且感人。作者對人們不良行為的各種方式進行細緻的報導與研究,正如同他在前言中所述:「本書收錄的文章都是我過去十幾年來的作品,反映出我長久思索的主題:罪行與腐敗、秘密與謊言、正當與非正當兩個世界之間那片可以互相滲透的薄膜、家人的連結、否認的力量。」讀者可以從中看到,他的作品形成了一幅引人入勝但又深刻的罪犯和流氓的人性肖像,以及他所描繪的罪犯、惡徒和站出來反抗他們的人,他使用的文字風格一如往常那樣充滿魅力,同時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好評推薦



      冬 陽|復興電台《偵探推理俱樂部》、《故事與它們的產地》節目主持人

      房慧真|報導文學作家

      陳榮彬|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派崔克.拉登.基夫深入描寫有趣的角色,藉此開創記者職涯,而且能力超群。除了固定替《紐約客》撰稿之外,他還有兩本書分別揭發薩克勒家族的製藥帝國秘史和記錄北愛爾蘭的紛亂時代……現在這本《壞胚子》收錄了必然令人愛不釋手的系列文章,一如往常,除了充滿新聞報導的嚴謹精神,也能滿足我們亟欲解開謎團的熱情。」──《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基夫出新書,代表我們該在此時放下手邊一切事務,把窗簾拉上,好好享受那種愛不釋手的樂趣。《壞胚子》收錄了基夫刊登在《紐約客》上有關罪犯惡棍與江湖術士的文章,這當然讀起來非常過癮,但是最耐人尋味的是他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著迷:即使在我們最不完美的時候,是什麼造就我們為人類?」──《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壞胚子》是一本很棒的書,不只是因為基夫文筆精湛,還因為他那擅長解讀人心的天賦異稟。」──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壞胚子》的情節緊湊,帶有懸疑感……基夫是說故事大師,以文字敘述犯罪事件如何開展,創造出緊張氣氛。」──《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精采絕倫。」──《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派崔克.拉登.基夫是非虛構類長篇的福爾摩斯,他鍥而不捨地調查,把他的報導變成令人著迷的故事。」──《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



      「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多倫多星報》(Toronto Star)



      「當代非虛構寫作的霸主。」──《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經典……基夫的筆下傑作。」──《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



      「基夫特別厲害的地方在於,能夠向世界內部和人類心理的陰暗面注入一道光。在這方面的超能力使他產出許多動人的內幕故事,就像前言說的,或許也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內心世界的運作方式。」──《納希維爾現場報》(Nashville Scene)



      「基夫妥善利用了記者調查事實的工具:細膩的觀察力、嚴謹的研究和洞察人性的訪談……所以每一篇文章都簡潔精練,卻能強烈反映出執著所帶來的創造力與危害。」── 《書頁》(Bookpage)星級評論



      「本書出自《疼痛帝國》和《什麼都別說》當代暢銷得獎作者之手,介紹了十二個有關不法與詭計的真實故事,扣人心弦。」──《書店》(Bookshop)

    ?


     





    推薦序 以偵探之眼認識壞胚子們�冬陽

    前言



    第一章 傑佛遜藏酒──收藏家如何覓得這麼多稀世珍釀

    第二章 犯罪家族──惡名昭彰的荷蘭黑幫老大遭妹妹大義滅親

    第三章 復仇者──洛克比空難受害者的弟弟最終破案了嗎?

    第四章 資訊優勢帝國──一位醫生、一位交易員和億萬富翁史蒂夫.科恩如何捲入金融大醜聞

    第五章 上膛的槍──大規模槍擊犯的悲劇過往

    第六章 「矮子」追緝令──極惡毒梟的落網內幕

    第七章 獲勝──馬克.布奈特如何讓唐納.川普谷底翻身,成為受人崇拜的美國成功人士

    第八章 瑞士銀行的竊案──資訊工程師揭發一家日內瓦銀行最黑暗的秘密

    第九章 馬貝拉王子──逮捕狡猾國際軍火掮客的數十年奮戰

    第十章 壞中之壞──茱蒂.克拉克最擅長拯救惡名昭彰的殺人犯性命,於是她接下焦哈爾.察納耶夫的案子

    第十一章 深藏的秘密──以色列億萬富翁如何操控數一數二的非洲珍寶

    第十二章 流浪大廚──安東尼.波登的流動饗宴



    謝辭



    ?





    前言



      在我的雜誌撰稿生涯中曾有一次奇特經驗,那是二○一四年五月的某通來電。當時我剛在《紐約客》發表了〈追緝矮子古茲曼〉(The Hunt for El Chapo)一文,描述墨西哥逃亡許久的毒梟古茲曼(Joaquin Guzman Loera)的犯罪生涯與最終遭緝拿歸案的故事。後來,我在辦公室收到一則語音留言,對方自稱是古茲曼家族的律師,令人不禁心頭一驚。(這樣說還算保守。)過去幾年來,我培養了一個小小特長,在業界稱之為「旁敲側擊」,適用於報導當對象拒絕接受採訪的時候。有些撰稿人非常討厭這種寫作技巧,但我很享受旁敲側擊所帶來的挑戰。完全無法與文中主角對談,卻要把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需要發揮想像力。然而,比起政商名流大方配合、事先擬定內容的訪談,旁敲側擊寫成的文章往往更能反映出真相。例如,我在報導實境節目製作人馬克.伯內特(Mark Burnett)時,雖然他本人不願接受訪談,但與他的兩位前妻聊過之後,我認為就算當初他同意受訪,我對他的了解也不會那麼深。



      我開始撰寫矮子古茲曼的報導時,他正在某個墨西哥監獄服刑,不給外界採訪,所以我理所當然以為他不會願意跟我坐下來聊聊,也沒認真思考過他可能會讀到文章。據說雖然他經營規模數十億美元的販毒集團,但幾乎是個文盲──就算他識字,也不會是《紐約客》訂戶那種人物。沒想到報導出刊之後,墨西哥媒體截取文中揭露的一系列內幕,想必古茲曼也因此輾轉發現了我的文章。



      收到語音留言後,我過了一陣子才回電給那位律師。我猜他可能會針對文中部分細節提出異議。(報導中我提及古茲曼是威而鋼的愛用者。該不會是為此找我麻煩吧?)我的某位消息來源替我悄悄打聽一番,證實來電的律師的確效力於古茲曼家族,他告訴我:「就打給他吧,應該沒什麼大事。」接著又補了一句:「用工作電話打,而且不管任何情況都絕對不要報上你的住家地址。」



      我鼓起勇氣打給了律師。他說話有個腔調,用語正式而拘謹。我盡可能從容地表明我是《紐約客》的派崔克.基夫。



      「我們讀過您的文章。」律師說道,嚴肅的口吻可謂十分戲劇化。



      「嗯。」我說,努力為他接下來的話做好心理準備。



      「文章十分……」他停頓許久才接著說,「有意思。」



      「喔!謝謝。」我馬上接話。還可以接受,「有意思」不算最糟的情況。



      「古茲曼先生……」他開口後再度陷入意味深長的沉默。「準備要……」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我緊握電話,心臟怦怦跳,「撰寫他的回憶錄了。」



      通話之前,我像準備高中辯論賽一樣,推演可能的對話情境,想著如何回應他的每一句話。該怎樣你來我往、會有什麼狀況,我事先統統做好準備了,唯獨沒料到他會這樣說。



      「嗯……」我支支吾吾,努力擠出像樣的句子,「聽起來是我會有興趣讀的書。」



      律師打斷我:「先生,那麼會是您有興趣寫的書嗎?」



      我承認,知道有機會代寫古茲曼的回憶錄時,我的確認真考慮了一下。他在逃亡的那些年幾乎成了傳奇人物,能夠聽他親口道出人生故事,對於身為新聞工作者的我而言著實誘人,但是那天通話結束前,我還是婉拒了律師的提議。遭古茲曼直接或間接謀害的人高達數千、甚至數萬位,若要如實寫下他的故事,肯定會提及這方面的細節(並觸及多名受害者的生平),但古茲曼想寫的回憶錄應該不太可能是這種書。這讓我覺得自己好比驚悚片第一幕裡倒楣的雜誌作家,受到獨家報導的慾望蒙蔽而不見得能活到最後一幕。



      我盡可能圓滑,向律師說明:「再怎麼順利,影子作家與主角的關係偶爾還是可能會……擦槍走火。」



      這位律師從頭到尾都相當有風度。一週後,他再次打來:「您繼續考慮這項提議的同時……」但我直接推辭:「我考慮完了!已經想好了!」通話非常簡短,然後我們再也沒聯絡。雖然這次事件起初令我膽戰心驚,但是後來成了晚宴的閒聊趣事,也似乎象徵了寫雜誌的心路歷險:報導者對於素未謀面的筆下主角可能產生奇妙的親密感,而且對於故事公諸於世後可能產生的各種後續發展,也往往深感詫異。



      國中時我愛上了雜誌。當時正值紙本雜誌無所不在的一九八○年代末期,一捆捆裝訂好的鮮豔紙張隨處可見,似乎永遠不會沒落。我們學校圖書館有個「期刊室」,牆上的擺設是最新一期的《時代雜誌》、《滾石雜誌》、《Spin》音樂雜誌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當然也少不了《紐約客》。



      以前沒人使用「長篇」(“long-form”)這個形容詞,後來為了區分雜誌較為常見的專題報導,以及網路上更加簡明扼要的短文,才出現這個詞。即使當時我只是個學生,但我認為至少就非虛構作品而言,雜誌長文是最崇高的形式,因為內容夠豐富,足以讓人全然沉浸其中,而且篇幅又不會長到一口氣讀不完,結構相當精巧。相較於我那時讀的非虛構書籍,雜誌長文既能照顧讀者的需求,又能尊重讀者的時間,故事鋪陳上更加合乎經濟原則。



      我讀《紐約客》長大,暗自幻想有天能為《紐約客》寫文章。二○○六年,我以自由撰稿人身分首度在《紐約客》發表文章,但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幻想就只是幻想,沒有成真。我歷經多年的失敗,還繞遠路去讀法學院──容我奉勸各位,若嚮往記者生涯,別走那條路。



      雜誌的矛盾之處在於,既容易消失卻又能永久留存。雜誌的紙質輕薄,極易丟棄,和紙杯一樣就是設計來讓人扔掉的。即使如此,也不乏留存雜誌的人,例如我小時候到家人的朋友家中拜訪,如果發現整個書架擺滿《國家地理雜誌》,看見一排排亮黃色的長方形書脊,就會非常雀躍。



      從一般觀點來看,網路扼殺了雜誌,而且就許多層面而言的確如此。網路不只顛覆了原本讓雜誌能夠蓬勃發展的經濟環境,也終結了人們閱讀紙本雜誌的文化:如今,很少人會急著回家從信箱抽出最新一期雜誌,也不會花一個小時站在報攤前翻閱尋找好貨,而人們四處遊走之際也不會在後背包裡擺著終將翻閱到破爛的舊雜誌。但就某方面而言,網路也拯救了雜誌。雜誌免於淪落回收桶的命運,文章得以永久留存。在過去,雜誌的專題報導和櫻花一樣轉瞬即逝,前一週還在,下一週便無影無蹤,現在只要滑鼠一點就讀得到,而且永不消失。



      網路與雜誌的關係突顯了「形式」的矛盾。如果我要投注將近一年的時間做研究、寫文章,讀者也打算花上近一小時來閱讀,那麼我就該把故事寫到最好、最完整。我想要捕捉真實的故事,把精采生動、高潮迭起的面向盡收筆下,像昆蟲學家製作蝴蝶標本一樣,用文字把故事固定在玻璃片下。我要的正是如此。



      當然,生命不會因為書籍出版就停下腳步,故事依然不斷在舞動、舒展、拍打著雙翅。故事的主人翁畢竟是真實人物,會繼續過他們的生活,所做的事情通常令人驚訝又困惑,例如再度越獄的矮子古茲曼、在法庭上反敗為勝的廢死律師茱蒂.克拉克(Judy Clarke),以及突然輕生殞命的安東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



      本書收錄的文章都是我過去十幾年來的作品,反映出我長久思索的主題:罪行與腐敗、秘密與謊言、正當與非正當兩個世界之間,那片可以相互滲透的薄膜、家人的連結與否認的力量。雜誌撰稿人得以享受的餘裕,就是寫稿時不限於固定領域,因此我會去追蹤報導的故事都是人物性格複雜,或故事神秘有趣、充滿吸引力。但多年來特定主題不斷重複出現,報導對象也因為一些巧合而串連起來。古茲曼和克拉克的客戶佐哈.查納耶夫(Dzhokhar Tsarnaev)遭拘禁在同一間位於荒野中、戒備最為森嚴的超級監獄。一名外號「馬貝拉王子」(Prince of Marbella)的軍火商遭誣指涉及泛美航空公司一○三號班機的炸彈襲擊案,而這也剛好是肯恩.多恩斯坦(Ken Dornstein)的兄長所搭乘的死亡航班。空難後肯恩持續追查空難真相,時間長達二十幾年。



      撰寫報導的過程可能令人入迷不已,當遇到「暗潮洶湧」的故事情節,我有時感覺彷彿可以任由研究方向帶領,快樂地「隨波逐流」,但我總會提醒自己回神提筆,期許自己能夠透過文字讓讀者體驗故事的魅力。這些故事都很離奇,但已通過我《紐約客》的優秀同事仔細的事實查核,一字不假。我希望本書的故事可以帶來啟示,引領我們了解罪與罰、情境倫理難以捉摸之處、我們在世上走這一遭時所做的決定,還有我們告訴自己與他人這些決定背後的故事版本。




    其 他 著 作
    1. 派崔克.拉登.基夫得獎作品(2冊套書)什麼都別說+疼痛帝國
    2. 疼痛帝國:薩克勒家族製藥王朝秘史
    3. 什麼都別說:北愛爾蘭謀殺與記憶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