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建築師塞德里克.普賴斯(Cedric Price)同時也是AA英國建築聯盟學院的前衛思想家。在他於70年代知名的「歡樂宮」(The Fun Palace) 建築設計提案中,精巧地將神經網絡、資訊科技和遊戲化理論融合進即興建築(improvisational architecture)之中,提前預見了21世紀以流動和互動為基礎的空間文化。這個理念後來深深地影響了如皮雅諾(Renzo Piano)和羅傑斯(Richard Rogers)在「巴黎龐畢度藝術中心」的外露結構開放設計上的思考。
庫哈斯(Rem Koolhaas)於他1974年的重要著作「譫狂紐約」(Delirious New York)中,抱持著科技主義的樂觀信念,以宣言式的態度,歌頌曼哈頓島因電梯、鋼鐵、通信技術的發達而集結成群的摩天大樓,正是大都會「壅塞」(congestion)文化使真實和自然都退讓的人工神話場景。他認為這種科技驅動的壅塞文化,「解決了形式(外)與機能(內)長久以來的衝突,使曼哈頓的建築物兼具建築和高效能機械;現代的和永恆的。1」這反映了現代都會有如同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者將真實與想像並置,所顯現出的人性欲望之外在表徵。數十年後,在2014年庫哈斯主導策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他繼續揭示人類歷史因技術持續進步,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十五個基本建築元素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如牆、門、窗、樓梯、天花板、地板、陽台、廁所…等,形式的演化歷程。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綠園城堡」(Giardini)中央展區入口宣示性的建築元素。在1909年畫家Galileo Chini的繪畫穹頂天花下,對比設置當代辦公室常見的懸吊平頂天花,過去高聳的天花屋頂承載的是啟示故事、符號象徵、藝術意象。而當代天花板則是完全地機能導向,極度壓低的高度是為了隱藏支援建築運作所需要的各種設備管線(圖1.2)。至此,建築並不只是居住的機器,它本身就是一座機器,從看不見的地方支持著當代社會的效率運作、舒適生活與城市流動。